新媒体技术在弘扬哈尔滨冰雪文化中的应用及影响研究
2018-03-12张钊,张宏
张 钊,张 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哈尔滨 150006)
引言
冰雪文化是生活在冰雪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诞生的依托冰雪环境而创造出的集民族符号、文化习俗、社会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于一体,经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最终积淀而形成的富有冰雪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存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又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含文化本身的人文因素与世代传承,又包含依托该文化而形成的能够造福百姓、提升生活质量的产业链条。中国的黑龙江省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最北端,其高纬度和寒冷的气候特点,凭借着这一天然优势便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特色冰雪文化,冰雪文化对哈尔滨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作用十分巨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领先地位正在动摇,中国冰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这就迫使哈尔滨冰雪文化相关工作者进行反思和研究。如何才能恢复并巩固哈尔滨在冰雪文化、冰雪代表城市中的地位?随着冰雪文化的继承弘扬,在未来能否产生一系列新的可能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哈尔滨冰雪文化并促进冰雪文化的多方面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解决方法。
一、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梳理及现状
对于冰雪文化比较全面的解释是:广义上指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特指体育、艺术、科技等精神财富[1]。既是“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式的意识形态统一体,由于多种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2],又是“冰雪积存区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使用冰雪创造和形成的一种具有冰雪符号的生存法则”[3]。如今的冰雪文化形式存在三个层次:冰雪民俗层次、冰雪艺术层次、文化和生态结合层次[4]。作为冰雪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如今冰雪文化在社会上最重要的功能体现便是冰雪产业,冰雪产业应该具有三方面内涵:以文化为主,能够规模性生产,创造社会价值;以迎合精神层面为主,带动其他层面需求;凭借其灵活性可以与各相关产业良好结合,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4]。冰雪产业也已经度过了萌芽期、初始期、成长期而进入繁荣期,产业链条中包含的内容有冰雪运动、冰雪雕塑、冰雪娱乐活动、冰雪摄影、冰雪文学等[5],每一个方面又能够细化成很多部分。哈尔滨市已经凭借着本身拥有的丰富冰雪资源与人文资源并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而成为了中国冰雪文化的代言人,并在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知名度。自1963年举办了中国国内首创的“首届冰灯游园会”以来,哈尔滨在冰雪文化的优势下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例如1996年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000年举办首届冰雪大世界,2009年举办第二十四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等;自1994年起,每年的1月5日作为冰雪节成为了法定假日。如今哈尔滨的国际冰雪节已经与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同时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例如2012年12月21日在太阳岛开幕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哈尔滨雪雕艺术博览会,该届雪博会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用雪量9万立方米,接待游客40万人次。2012年12月28日在兆麟公园开幕的第三十九届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期间,接待参观游客10万人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道里区举行的第二届道里区中央大街冰雪艺术文化节,建造冰雪景观24处。其中,在主街道上建造大型冰雕17座、雪雕2座,辅街建造冰雕5座,总用雪量600立方米,用冰量1 900立方米,把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装扮成具有国际性、艺术观赏性和互动体验性的冰雪雕塑景观艺术长廊。2013年1月2日,在松花江防洪纪念塔段江面开园的哈尔滨第三届冰雪欢乐谷。该届活动设计园区10万平方米,具有传统特色、群众参与的娱乐项目30余项。并建有暖房子,提供热饮等人性化服务设施。由市总工会负责建设江上冰雪乐园,进行冬泳表演288场,举办哈尔滨市职工冰帆活动启航仪式等活动,制作20支新型彩色冰帆。2013年1月5日第十四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松北区太阳岛西侧开园,该届冰雪大世界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总用冰量18万立方米,用雪量16万立方米,建设昼夜皆宜、娱乐互动与艺术观赏为一体的精品景区(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年鉴》(2012—2014年))。可见,不论是资源储备还是活动组织策划及完成程度,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相关产业实力已然十分雄厚。近五年来,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关注度一直呈平稳中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哈尔滨冰雪文化关注度与增长率折线图
尽管有天然优势和全面的产业,从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哈尔滨冰雪文化产业所带来的收益总体有所增长,但平均计算则明显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减少,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影响力和产业效益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直接体现在哈尔滨市的GDP差值与增长率变化(如图2所示)。
此外,东北地区其他有冰雪资源的城市与诸如北京举行冰雪主题活动的大城市均开始与哈尔滨形成竞争局面。而哈尔滨自身对于冰雪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冰雪产业的管理也陆续暴露出了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图2 哈尔滨市自2012年至今GDP增长值与增长率统计图(含预测)
第一,纵观多年来哈尔滨所举办的各类冰雪活动,重心还是体现在冰雪雕塑、冰雪景点的制作与相关娱乐项目的组织上,然而数量众多的冰雪雕塑和景点虽技术含量足够但无法展现出浓郁的龙江特色或冰城特色,甚至无法给人们留下强烈的中国风印象,部分冰雪景点盲目追求体积表面的大气,却没有协调好景点之间的搭配关系,给人以一种不自然的负面感受,或者一些建筑盲目追求色彩的艳丽和数量而忽略了配色与美学原理,令设计华而不实,还浪费了大量的冰雪资源与财力人力。而娱乐项目的本质是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但太过平凡的活动内容无法体现出冰城独有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冰雪文化正是各民族的特色随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但本土游客和外来游客都无法在参与娱乐活动或互动内容的过程中对诸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没有文化特色也没有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缺乏创新意识。如今举办的冰雪活动逐渐趋于模板化,设计者很多时候都只考虑到平时已经有了什么,就一点一点地把已有的补全,却忽视了以往从来都没有过的存在,不论是形式表达还是技术实现,也一并忽视了添加一些新元素构成全新的内容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无法突出文化个性,也就无从吸引更多的顾客。
第三,行业构成不健全,竞争力不足。冰雪文化产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产业链,容易出现违规行为和不法经营现象,使得投诉行为增多,有损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口碑。
第四,忽视对业内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对已有的人才也没有妥善的安排和管理方法,从而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地方却没有系统的培养人才的方案,也会使得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从新媒体技术的角度进行考量,以上不足可以归纳为没有将新媒体技术与设计学和传播学很好地结合并作用于冰雪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并且忽略了新媒体技术在解决冰雪文化相关技术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解决人文因素方面的问题。
二、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伴随着传统媒体自身的发展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体现为信息载体的改变,一系列新媒体操作软件的开发、新型设备的发明制造等,使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传播,在设计、艺术、商业、电视电影、音乐,信息传输与存储等方面都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体现。新媒体技术能够在多方面弥补目前冰雪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够发扬原本具有的长处,将其应用到冰雪文化的传播和冰雪文化产业的设计实践上,能够对多方面弘扬哈尔滨冰雪文化起到显著的作用。如今,已经在实际应用上得以体现,例如改善传统的设计流程,从传统的在纸张之类的传统媒介上进行手绘草图方式改为在电脑上运用多种新媒体软件进行制图(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计图绘制
图4 使用建模对场景布局进行预览
同时,还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效果图的设计以及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便将设计师想法的各个细节进行立体建模(如图4所示),并且通过对建模进行材质贴图和渲染,模拟出真实场景的3D内容,能够对于场地的规划、布局、场景的搭配等进行预览,便于设计者进行多角度观察,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修正错误和优化设计方案的作用。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已经参与到了改善相关行业的服务质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人才管理与培养的新模式,尤其重视省内高校冰雪文化的发展策略以及冰雪文化综合人才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开设雪上课程,举办雪上运动,培养弘扬冰雪文化的生力军。
三、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弘扬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策略
冰雪文化工作者需要意识到冰雪文化不仅需要的是弘扬和保护,还要主动谋求发展,不应该故步自封,要伴随着新的社会环境所能利用的资源在新时代不断发掘潜在的文化内涵和可能性。因此,新媒体技术不能只为弘扬冰雪文化单纯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也要考虑将当下已经发展成为热门的新媒体技术蕴含的人文意义与冰雪文化相结合,以带给人们全新的冰雪文化体验。新媒体技术与设计学相结合侧重于技术体现,与传播学相结合侧重于人文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媒体技术与设计学相结合
1.实现冰雪文化作品由静态转向动态化。冰雪文化最典型的体现是冰雪雕塑作品,大致分为冰雪雕塑艺术品与冰雪建筑。以往的冰雪雕塑往往内容单一,缺乏新意,无法体现冰城特点与中国元素,应该考虑结合新媒体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在表面下入声、光、电的功夫,更应该充分分析并运用冰雪雕塑的质感,针对不同的冰雕作品或者雪雕建筑进行动态的立体建筑投影的设计。如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展示的建筑投影形式,通过建筑投影设计将原本静态的雕塑作品变成动态的作品,增强了艺术观赏性,同时也拓宽了设计者的创作思路并提供丰富的素材以供选择。同时,也可以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进行冰雪文化形象设计以及将往年冰雪文化活动中出现的吉祥物动态化,这些转变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2.将冰雪文化接受者转变成冰雪文化参与者。游客感受冰雪文化的内容可能是通过阅读文字、通过平面图像、通过导游介绍,这些方法使得人们在了解冰雪文化的内容时过于被动,体会冰雪文化形式过于浅显,并且当前冰雪文化的活动与冰雪文化的内容关联不大。因此,可以将冰雪文化的内容经由多媒体技术处理后成为直观的体验式项目,如运用VR与CR技术将冰雪文化所记载的神话故事、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等将纸上与导游的口中的描述转变为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令游客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冰雪文化的内容,亲身感受神话故事的发生,近距离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组织者也可借此开展一系列贴近文化内容的新活动内容,对于已经存在的活动则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游客的直观感受。
3.探索发现冰雪文化内容的拓展。哈尔滨举办的各种大型冰雪活动如大冬会、冰雪大世界等均属于冰雪文化的范畴,因此有了新媒体技术的协助,哈尔滨可以拓展活动的内容,使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为主或是冰雪雕塑为主的活动,完全可以在冰雪书法、冰雪绘画、冰雪舞蹈、冰雪摄影等范围内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一系列之前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领域内的大型活动,也能够吸引除普通游客之外的文学、绘画、摄影等领域的职业人士或爱好者的参与,从另一方面对冰雪文化进行宣传。
4.突破冰雪文化的地域与时空限制。未来,多媒体技术很可能实现在没有冰雪的夏季,凭借虚拟技术,结合新媒体技术给予的感官刺激,令游客在虚拟环境中体会到冬季冰天雪地的真实感受,或是在室内环境感受到同室外一样真实的冰雪环境,体验到寒毛直竖、开口出现哈气、雪花落在掌心并融化的真实感受;也可以通过运用立体成像拍摄原理,制作出具有丰富立体感的景观设计,并且用于制作立体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用于对外进行冰雪文化的宣传;对于向往哈尔滨但因客观条件无法到达现场的一些用户,能够凭借哈尔滨方面建立的数字媒体仿真环境以及数据内容,在无法亲身到达哈尔滨的情况下对冰雪环境和文化内容进行感知体验,继而产生对身处真正的冰雪环境体验前的感知,也增加了对于前往现场亲身感受冰雪文化的向往和热情。这样的做法其目的是,与其让北京等没有冰雪资源或吉林长春等有冰雪资源的各个城市成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竞争者,不如使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在吸引他人来到哈尔滨的同时也走出黑龙江,对外宣传自己,并与存在竞争关系的城市进行策略调整,寻找合作机会谋求共赢。
(二)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学相结合
1.探寻哈尔滨冰雪文化与中国文脉的关系。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冰雪文化,但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文化的代表,在进行冰雪文化弘扬与冰雪产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下的文化元素,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在素材收集、呈现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高效的整合与实现。让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冰雪文化,例如进行中国风冰雪图腾设计,在视觉传达领域将中国元素以冰雪文化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形象投入到哈尔滨冰雪产业中,体现出中国文脉与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一脉相承关系。
2.在传承并弘扬经典冰雪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创冰雪新文化形式,在进行冰雪文化产业内容设计时,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营造出空灵、魔幻等风格的优势,突破原本固有的冰雪文化意境与架构,将一系列新文化形式创作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中国冰雪文化与国外冰雪文化促进交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虚拟现实场景与全体投影等技术,结合互动媒体创意设计,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与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冰雪文化汇聚一堂、相互渗透,例如进行哈尔滨冰雪文化活动的历代吉祥物之间的互动媒体设计、哈尔滨的吉祥物与国外吉祥物之间的互动媒体设计等。
4.制作冰雪文化的互动创意媒体产品,例如制作冰雪文化内容相关的电子游戏,开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冰雪文化宣传的APP并可以请明星进行代言,进行辅助宣传。
此外,新媒体技术还在其他方面对冰雪文化的发展起着帮助的作用,比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耗能,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规避了一些环节中采用真材实料造成的经济消耗,从侧面促进了冰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以及冰雪文化的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
结论
冰雪文化既是哈尔滨文化的王牌,也是哈尔滨市的门面,在发现了当前哈尔滨在弘扬冰雪文化过程中的不足与欠缺之后,经过对新媒体内容与技术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弘扬哈尔滨冰雪文化的过程中,而且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当然,弘扬冰雪文化,促进冰雪文化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新媒体技术,还需要不同的行业采用各自的技术通力合作。如此一来,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必将得到优良的传承,哈尔滨的明天也将更加辉煌。
[1]刘易呈,于立强.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冰雪运动,2014,(5):46-49.
[2]刘建廷.冰雪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9-122.
[3]陈霞,姜玉洪.冰雪文化发展与创新探析[J].学术交流,2014,(7):208-212.
[4] 李尚滨,张维泉.冰雪文化与经济发展[J].冰雪运动,2001,(3):77-78.
[5]张佐娟.黑龙江省高校冰雪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2014,(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