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肉羊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
2018-03-12赵瑞莹
沈 达,赵瑞莹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羊肉是一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高档肉制品,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饮食结构也得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羊肉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进而为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契机。肉羊是指适应外界环境强、食性广、耐粗伺、抗逆性强的羊的各种品种的总称。养殖肉羊投资少,效益稳,回报率高。山东省在肉羊品种资源、自然条件、饲料资源、人力资源、科技、政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成为全省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山东省的肉羊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为了更好地发展全省肉羊产业,使其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轨道方向迈进,本文就山东省肉羊产业的竞争力做了全面的对比分析研究,目的是使全省肉羊产业能够健康、稳步、科学和高效地运作,逐步使山东省肉羊产业和国际市场接轨。不断提高山东省肉羊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现状。山东省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肉羊养殖和生产大省,但不是肉羊发展强省,相对于新疆和内蒙古的规模发展还有不小差距,与国际上肉羊发展强国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相比更是相差悬殊。山东省肉羊发展的竞争力显然是不高的,肉羊产业的发展依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随着肉羊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山东省羊肉产品出口已经失去价格优势。山东省肉羊存栏量可分为四个阶段,2000—2005年间肉羊存栏量不断增加;2006—2009年间存栏量不断下降,与2005年相比下降幅度高达38.41%;2009—2012年间肉羊存栏较为稳定,肉羊存栏量保持在2 150万只左右;2013—2015年间肉羊存栏量小幅度增加,增长幅度在几万只左右,截至2015年山东省肉羊存栏量是2 231万只。
2.存在的主要问题。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规模化饲养比例小,养殖户多呈现分散状态,组织化程度低且没有章法制度约束;第二,缺乏专门化的肉羊优良品种,且杂交改良方式不统一,羊肉产品质量也更是参差不齐;第三,封山育林政策方针实施后,由于养殖户没有完全掌握舍饲养殖技术,实际养殖时导致肉羊营养不均衡,饲料转化率低,最后导致羊只健康和精神状况下降,出栏羊只不达标、羊肉产品不合格、养殖效益不理想;第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与基地,肉羊的养殖与屠宰加工严重脱节,肉羊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链条比较短。
二、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SWOT分析,是通过分析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判断所处的环境和外部存在的机遇与威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的一种方法。下面运用SWOT分析工具,针对山东省发展肉羊产业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与分析。
1.肉羊产业的内部发展优势。肉羊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省农村经济的一部分,肉羊也是山东省畜牧业的主要畜种。山东省养羊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养羊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如下图所示),1978—2015年,山东省肉羊年存栏量由756.4万头增长到2 231.66万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肉羊年出栏量由142.4万头增长到3 195.76万头,增长了22倍。山东省具有丰富的优良的本地羊种,也大量引进了国外肉羊专用品种进行快速繁殖。
山东省1978—2015年间肉羊存栏量与出栏量的变化趋势图
2.肉羊产业的内部发展劣势。全省产业发展目标与思路不明晰,缺乏整体规划与政策引导,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环节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肉羊养殖以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养殖基础设施不健全,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肉羊品种和品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高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目前肉羊养殖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现代化水平不高。由表1可知,2006—2015年的十年里,山东省羊肉产量从36.64万吨增到38.3吨,增长率为4.5%,全国增长率为21.1%。这说明,山东省羊肉产量虽然在上升,但相对全国水平是较低的,山东省的羊肉产量增长是缓慢的,山东省肉羊产业链较短,养殖过于分散,缺乏组织,肉羊的育成时间不统一,商品羊运输成本过高。
3.肉羊产业的外部发展机会。国家将肉羊产业视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为肉羊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山东省养羊业在全国中的地位逐渐升高,1978年山东肉羊年末出栏量仅占全国的4.45%,到2015年山东省肉羊年末存栏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1%,年出栏量达到了我国总产量的10.7%,仅次于内蒙古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肉羊产区,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规划出了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西南四大优势区域,山东属于中原产区,在全国153个肉羊优势县中,山东占有11个。
表1 山东省和全国2006—2015年羊肉产量与肉类总产量表
4.肉羊产业的外部发展威胁。国内外一些肉羊知名品牌的快速发展对山东省的肉羊市场开拓形成了重大挑战,同时,现阶段相对于新疆和内蒙古的肉羊养殖,山东省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分散的小规模饲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仍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安全的高压政策对肉羊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羊肉进口国对肉羊产品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国内也出台了相关强制性标准和监控体系。同时,外部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不畅也阻碍了肉羊产业的发展。
5.小结。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使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多的机遇和挑战。以上利用SWOT分析工具,全面分析了山东省肉羊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综上所述,山东省肉羊产业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可大致总结归纳(如下页表2所示)。
三、提升山东省肉羊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遇,应对威胁,促进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结合上述SWOT研究分析,提出了发展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对策建议。
1.优势—机遇策略(SO策略)。加强肉羊良繁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实用的良种繁育推广机制,拓宽肉羊品种繁育,要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品种培育与杂交利用相结合,政府运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优质种畜扩繁、推广为主线,以建设人工授精配种网络为手段,以利用新繁育技术为重点,以营养、技术服务、疫病防治体系为保障,规范种畜市场,强化质量监督。
2.劣势—机遇战略(WO战略)。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肉羊养殖棚圈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及粪便处理设备等是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加强肉羊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专用的饲草料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养殖棚圈,实行标准化养殖。二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应遵循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辅助为原则的技术推广体系。针对技术推广机构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鼓励高水平人才投身于畜牧站和家畜繁育改良站等机构建设中去,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制定肉羊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方案。完善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规模化养殖场优惠政策,鼓励散养小户扩大养殖规模,充分挖掘散养户和专业户扩大饲养规模的潜力。
表2 山东省肉羊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提升肉羊产品品牌效应,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利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山东省发展肉羊产业的重大意义,向广大养殖户宣传肉羊养殖的优势、市场前景和效益,注重发展品牌战略,提升肉羊和羊肉产品内在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增加消费者心理认可和依赖感,采取标准化管理,实现每只羊在线检测,确保产品质量。肉羊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家庭为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种羊场、屠宰企业的带动,构建合作社、公司、协会等组织,形成一个较健全考核制度,加强执法档案管理,防止以次充好和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4.劣势—威胁战略(WT战略)。制定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选择最优杂交组合。充分利用已经引入的国外优良品种,开展广泛的杂交改良工作,在广泛进行杂交组合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选择针对本地品种资源和饲养条件的组合,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肉羊生产体系,包括种羊繁育及供应体系、饲养标准和饲料供应体系、饲养标准和饲料供应体系、最佳育肥时期及育肥方式、最佳畜群结构、农牧结合布局以及产—供—销服务体系等,促进山东省肉羊产业的升级。
[1]崔燕,穆月影,李秉龙.我国肉羊贸易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94-99.
[2]夏晓平,李秉龙.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8):38-44.
[3]柴志敏,李富忠.陕西省散养肉羊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09,(6):38-39.
[4]孙世民,张海峰,冯叶.山东省羊肉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和肉羊发展战略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43-547.
[5]刘飞.内蒙古羊肉及活羊国内市场竞争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6]樊宏霞.内蒙古肉羊产业竞争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7]周林,王建民.山东省羊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2-37.
[8]乔娟.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7):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