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点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途径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谈

2018-03-11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杨肇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杨肇文

“立德树人”和“以美育人”是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德”是求“善”,而“真善美”是有机统一的,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等都必定是交叉融合式的共生。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审美视点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途径,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举例说明操作方式。

一、内隐一生受益的审美价值观之于道德价值有作用

《审美的身心基础》一书中提出“审美价值观是价值观中重要的一部分,包含了审美需求、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等多个层次,以及审美感知能力和课题的审美特征,受文化、政治、民族等多因素影响,涉及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多学科”。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要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美”与“德”在价值观上的相辅相成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第四单元主题“天气虽冷有温暖”,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在“德”,而教学内容安排的起点是“美”。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安排,教师应该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做足“美”的体验环节,自然就能带来“德”的升华。如第13课《美丽的冬天》“不一样的冬天”这一环节,笔者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巧用了一个“啾啾”天鹅的形象,以跟随“啾啾”南迁越冬的方式串联起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故乡)、山东荣成(天鹅传统越冬地)、苏州太湖(天鹅新近越冬地)、海南岛等中国大江南北的美景风貌,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中国大地冬季之“美”,还生出对自然美的向往,对祖国幅员辽阔的崇敬之情感。随后一首《我的家在中国》自制MV,让学生饱览祖国著名地标建筑的冬季风情,学生的爱国情感被美景自然熏陶,很多学生都慷慨激昂地跟唱。

短期审美教育可以动摇人生价值观的某些因素,长期审美教育可能改变人的行为,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乐于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二、唤醒积极情绪中的审美体验之于德育教学有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照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那就是重“体验”。有研究表明,美感体验对儿童科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有促进作用,这都是美感“增力性”的体现。

以本单元第14课《健康过冬天》为例,本课分为“冬天不怕冷”“冬天的保健”“快快好起来”“冬天有温暖”四个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至少完成两项,包括“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积极地度过冬天”“了解冬季易发疾病的有关认识,积极预防和保健”。其中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学生识记,且与生活相关联,另外“积极”一词在两个教学目标中都出现了,提示教师要注意教学指向,在“积极情绪中”完成生活体验式的教育。在“冬天不怕冷”环节应该还自由于学生,利用课间或课前5~10分钟带领学生在寒冷的操场上做做游戏,在风雪中蹦跳玩耍,听听彼此的欢呼,看看银装素裹的校园,同时,教师可以有心地记录下学生们的表现。回到教室大家再交流、讨论,面对寒冷的冬天,我们如何勇敢参与?不是“要不要参与”,而是“如何参与”,直接把问题设置成积极情绪下的问题解决。在感官参与下的体验更为深刻,自主讨论得出的问题解决策略才会让学生记忆犹新。课堂最后再由己及人,从“爱自己”开始探寻,走向“爱他人”的温暖传递。

三、合理科学架构儿童审美认知之于强化德行有帮助

审美认知是一种人类独特的、伴随着审美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美感)的高级信息加工方式。审美认知研究成为整合情感、价值判断等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学生的审美认知合理科学、逻辑严谨地来架构,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价值判断。《道德与法治》对低年段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主要是“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四条。

本单元第15课《快乐过新年》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的递进,不仅与本单元其他三课存在逻辑联系,本身各环节也暗喻了一定的情感逻辑和操作逻辑。前两课主要指向“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和“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三课就已经逐级而上升到了“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在教材的编排上非常合理、非常科学。节日文化的渗透与熏陶更是搭建学生从情感领域走向“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环节,应当善加利用。

在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值得注意,第一个是“欢度元旦”,展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欢庆的场面,第二个是“大家一起过春节”,重点介绍华人过春节的传统方式。笔者认为,前者重在展现世界多元的文化,打开的是学生未知的领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在下一个设计本班“元旦联欢会”时就可以有一种“世界情怀”,不拘一格地去创新生活。而后者是“民族情怀”的回归,舞龙、猜灯谜、穿新衣、团圆饭、包饺子、贴春联……无一不渗透了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对龙图腾的崇拜、对中国红的色彩偏好都是传统美学标志的再现。一放、一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有对学生思维推拉式的锻炼,也有对包容世界的心态和对祖国崇拜热爱的价值指引。因此,不管是在渲染世界各地的欢庆场面,还是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场景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利于培养美学审美认知的问题,如“为什么中国的灯笼和对联都是红色的?”看似是知识性的交流,实则是对民族文化审美的共同体认,以达到加强学生对“祖国”这一抽象符号的认识,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理应是很有益处的。

四、“学科+”方式的审美能力培养之于道德修养有提升

美育和德育都是体量庞大的概念,整合化的学科实施手段或将成为一种打破三级课程模式,笔者经过近四年的学科实践探索,尝试研究了本人所谓的“学科+”包括三种课程组织方式:学科内的拓展性课程、学科间的协同性课程、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

以本单元第16课《新年的礼物》为例,这一课包含“新年的收获”“收获哪里来”和“新年心愿”,侧重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来年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可以统整全课来思考,设计一项项目性任务,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探究,可以在课内获得拓展能力,也可以跨学科获得帮助,最终完成类似STEAM的综合性成果。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将本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课、体育课、科学课等课时全面调整,以保证“学科+”同一主题下的课程实施。主题为“生命之美——松竹梅岁寒三友”,音乐课教授经典咏流传《亭亭山上松》,体育课冬季传统游戏“抖空竹”,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探究无锡梅园的梅花品种与特点,科学课探究竹子的成长奥秘,语文课“岁寒三友”诗歌知多少,最后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登场,让学生谈一谈在“学科+生命之美——松竹梅岁寒三友”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收获哪里来?任选松竹梅的形象绘制一张寄给自己的新年贺卡。活动中有对自然生态知识的了解,有对松竹梅人格品性、审美内涵的学习,更有对学生独立自强自信精神的感召,对不畏严寒、虚心正直等道德品行的追求。“学科+”的方式不仅是审美能力,也是道德修养得以完善的自然途径。

审美、造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道德品性的塑造任重而道远。如何有机结合,有效实施,兼顾美育与德育目标,遵循儿童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囿于学识,本文观点可能尚粗浅,笔者还有很多探索之路要走,很多设想要付诸实践求证。而目前我们在每一次实践过后都对学生做了全校范围内大样本的抽测调研,学生表现出了对这种特殊方式的兴趣,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态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的可行性,未来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发现更多“美”与“德”的共生途径。♪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