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州:“黔北粮仓”的产业脉动

2018-03-11蒋洪飞

当代贵州 2018年52期
关键词:播州泉源网箱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蒋洪飞

播州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栽好“摇钱树”、种好“产业草”,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遵义市播州区素有“黔北粮仓”的美称。近年来,播州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栽好“摇钱树”、种好“产业草”,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播州大地上,到处都能感受到砥砺奋进的发展脉动,“黔北粮仓”正在向“黔北钱仓”转变。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果蔬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辣椒)……一个个成果的取得,是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也是84万播州人民不辱使命、一往无前的奋力实践。

同心脱贫结硕果

播州区聚力精准扶贫,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镇村风貌焕然一新。

播州区灵活运用“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通过引进重庆火锅集团、广东温氏养猪、武汉泉源菌业、九丰农业等龙头企业,助推“蔬菜(辣椒)、稻+、生猪、食用菌”裂变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与经果等新兴产业共同形成“一县多业”的发展格局。

在播州区播南街道办后坝社区的泉源菌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生产菌包。泉源菌业每天约生产22.5万棒菌包,有160余名附近的搬迁户和贫困户在这里务工。

泉源菌业在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建起食用菌产业园,按每60至80户建一处产业园,由政府集中流转土地150至200亩,年栽培量300至400万袋,每亩地产出收益1至2万元,农户通过种菌、务工、入股等方式,实现增收。

依靠泉源菌业的产业园,附近的村民就有了稳定收入。“以前在外面打工,自从搬进新家以来,现在每天都在这里上班,每天大概有80元的收入。”家住白龙社区安置点的李朝琴告诉记者。

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播州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一县多业”架构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今年,播州区完成粮食80.3万亩、预计产量28.3万吨,预计实现肉类产量12万吨、禽蛋产量1.2万吨、水产品产量1.6万吨、种植绿色“稻+”工程12万亩、蔬菜40.8万亩、辣椒45.6万亩、新增经果3万亩。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9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同比增长9.5%。

近年来,播州区15个贫困镇(乡)相继摘帽,63个贫困村出列61个,贫困人口从8万多人下降到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9%降到了3%以下。

绿色发展添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播州区守牢“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生态底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蔬菜、优质米、经果林等绿色产业,推动百姓富、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位于播州区茅栗镇的银都村,4000多人只有2400亩田,如何让人均半亩田的贫困村脱贫,镇村党组织这些年一直不断探索和努力。

2013年,银都村开始实施稻鱼共生项目,村里成立种养殖公司,村干部兼职,流转土地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稻+鱼”“稻+鸭”“稻+蟹”“稻+菜”,一个个示范基地由小到大发展起来。

去年,银都村示范基地发展“稻+工程”50亩,带动农户种植,村里的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回收谷子,然后统一加工、包装后,生态米全部按10元一斤销售完,收益的14万元纳入村集体经济。单算水稻的收入,农民每亩就增加收入500元以上,鱼、鸭、蟹,每亩农民还可增收200至500元不等。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乌江一江清水,从2017年开始,播州区就把超面积违规养殖的网箱养鱼全部撤除。今年4月,播州区做出了全面完成网箱取缔工作的决定,并安排网箱整治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截至今年5月14日,全面完成300.49亩拆除任务,累计售鱼375.32万斤,增殖放流437.8万斤,清运饲料6万多斤。经过17天奋战,播州区网箱整治工作通过了省市验收。

为帮助网箱养殖户更好的转产上岸,早在2017年2月,播州区就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通过人工干预使水体在池塘内循环流动,在固定的流水池中“圈养”吃食性鱼类,有效收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将其变为瓜果、花卉等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从而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乡村振兴展新颜

播州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蔬菜、优质米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图为优质米基地团溪镇白果村水稻喜获丰收。(朱小松 /摄)

在播州区尚嵇镇茶山村,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一片片果树迎风招展。收割过后的稻田里,肥美的稻花鱼在水中嬉戏。田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搭建蔬菜大棚,准备来年种植莴笋、花菜、莲花白。

近年来,茶山村通过发展水果和蔬菜种植,走出了一条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茶山村从以前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变成了遵义市全面小康创建市级示范村,田野村庄换新颜。

茶山村种植的“四月青脆李”,上市早,口感好,抗病害能力强,产量高,能卖到10元一斤,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去年村里种植了200亩,今年计划种到1500亩。

这是茶山村村委会主任钱科端花了6年摸索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也是当地的水果品牌。

“最忙的时候有300多人来务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务工周期能持续半年以上,每天工资80元,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此外,茶山村还发展“稻+工程”300亩,温氏养猪场2栋,大棚蔬菜600亩,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茶山村产业发展,带领茶山村村民脱贫致富。

播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脱贫攻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持续向现代都市大农业转型,谱写了“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的播州,包容开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改革的新风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猜你喜欢

播州泉源网箱
杜泉源
奔涌吧!泉源
水产养殖网箱清污专利技术概述
春分
作品选登
播州区老年大学启用微课堂新模式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播州杨氏土司军队建置概论
网箱养殖瓯江彩鲤鲪鱼技术浅析
影响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产量的三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