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真实影像系统中的象征

2018-03-09刘会陈霞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象征

刘会 陈霞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入殓师》中的象征,试图论证《电影学原理》一书中“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作为一种局部修辞手段”这一论点的正确性,并且运用书中提出的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得以完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来具体分析《入殓师》中担负着象征使命的具象物是如何完成它们象征任务的。

关键词:真实影像系统 象征 局部修辞 《入殓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159-03

《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真实影像系统的根本标志: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判定,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得以实际发生的事件(包括已经实际发生的事件)。真实影像系统是一个关于历史和现实时段的理论范畴,并不包含对描述未来事件的性质判断。” ①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我们认识和了解象征,大多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作为一种局部修辞手段”这一论点,并且指出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有三点:“1.具象物必须在叙事机制承担具体的叙事任务;2.具象物在叙事过程中得到艺术和技术层面的足够强调;3.解释机制(诠释者)必须是自明的”。②

无论从叙事机制、人物还是时空环境来看,影片《入殓师》都完全符合真实影像系统的特征。影片中所表达的生死观、父子情和夫妻情无不让人动容,笔者认为,影片能通过这样一个情节简洁、节奏舒缓、情感内敛的故事表达出让人潸然泪下、良久沉思的思想和情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影片中象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得以完成。在《入殓师》中,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具象物不止一个,本文将选取其中最突出的三个进行论述,用《电影学原理》中“真实影像系统中象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去分析这些具象物是怎样完成它们的使命的。

在影片《入殓师》中,出现了两把大提琴,这两把大提琴都担负着重要的叙事任务。第一把大提琴首先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赖以谋生的工具,那是一把崭新的、昂贵的琴,是他瞒着妻子背负了一千八百万日元的债务买来的琴。然而,随着影片叙事机制的展开,大悟供职的乐团由于效益不好突然宣布解散,大悟丢掉了干了四个月的管弦乐演奏者的工作。买琴欠下的债务使得他和妻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同时,他认识到了自己才华的局限,发觉自己没办法再依靠大提琴为生,于是他痛下决心卖掉了这把大提琴。以卖掉大提琴为转折点,大悟的人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回到山形的乡下之后,作为具象物的大提琴很久没有出现,有的只是音乐中或喜悦或悲伤的提琴伴奏。就在观众们被大悟的入殓生涯所吸引逐渐淡忘了大提琴的存在之时,大悟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尸体,而且是一位去世了两周之后才被发现的独居老太太的尸体,心理极度压抑的大悟找出了儿时练习用的大提琴,影片中的第二把大提琴出现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得知,大悟平时最爱拉奏的那首Memory,是父亲最喜爱的曲子,并且他最初学习大提琴,也是出于父亲的意愿。大提琴这一具象物,是影片叙事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然环节,是贯穿影片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承担了重要的叙事任务,这就使得它满足了完成象征的首要条件。

作为具象物的大提琴,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8次。第一把花重金买来的背负着养家糊口使命的大提琴出现了4次。第一次是在出片名之后的第一场戏中,大悟抱着大提琴在乐团中认真地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二次是在演出结束的后台,大悟一边小心地擦拭着大提琴一边和同事聊天,从二人的聊天中我们得知这把大提琴价格不菲,然而也是在这场戏中,乐团被解散;第三次是在家中,大悟和大提琴面对面坐着,最终下定决心将自己借债买琴的事情向妻子坦白;第四次是在乐器行中,大悟卖掉了大提琴。大提琴这一具象物不仅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且和男主角大悟单独出现在同一场景中,大悟和琴面对面的位置在视觉上突出了大提琴的存在。卖掉大提琴之后,大悟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离开东京,回到了山形的乡下。将大悟人生中这一重大转折和卖琴这件事联系在一起看就不难看透这把琴的象征使命,大提琴象征着梦想,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自由演奏者的音乐梦想,也是大悟对于生活的一个梦想。正如他在求婚时说的话“全世界的城镇都是我们的新居,一边演奏一边旅行,一起走吧”,可以看出,大悟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自由、浪漫的生活的,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带着妻子和大提琴,一起在路上,然而在失业并且认识到了自己才能的局限之时,他深深地明白“现实是严峻的”。演奏时的认真投入,想要让自己的妻子为乐团设计网站以加大宣传力度,求婚时浪漫美好的话语,大悟对从幼稚园时就开始学习的大提琴的深厚情感不言而喻。大提琴是他的一个梦,然而再美的梦也无法帮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重压。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内心旁白,作为语言媒介,很好地诠释了大提琴的象征意义。“大提琴没有错,它刚被我买来就失去了工作,另一种意义上,它对我来说太沉重了”。沉重二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悟决定放弃大提琴,放弃梦想,放弃在大都市生活的原因,因为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这一点在随后卖掉大提琴的一场戏中又有证明,“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疑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所谓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相遇时,变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值一提。至此,这把昂贵的沉重的大提琴的象征意义,昭然若揭。

第二把儿时练习用的大提琴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大悟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尸体之后,这时的他,心中充满了恐惧、恶心和不安,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同车的女学生嫌弃他身上的味道,他便冲到旧时去过的澡堂拼命地冲洗。然而回到家中,他又无法向他唯一的亲人——妻子,诉说他的心情,他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唯一能给予他些许安慰的,也就只有大提琴了吧,于是他“不知为何,想拉拉大提琴”。在灯光昏暗的小房间中,大悟找出儿时练习用的大提琴,坐在曾经练琴的角落,调好琴弦,悠扬舒缓的旋律便在整间旧屋中流淌开来,包裹着不安的、无助的他。第二次是在妻子无意中看到大悟拍摄的业务用的录像带,得知了他真正的职业之后,和他闹僵回娘家去了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大悟在事务所和佐佐木以及女同事一起庆祝圣诞,拉奏大提琴助兴。第三次是在一段交叉蒙太奇中,这段蒙太奇表现了大悟在妻子离开的日子里的生活,认真地帮各式各样的人完成入殓、在上班的途中停车观看田间的白天鹅、独自吃着简单的饭食。在这段蒙太奇中,出现了四次大悟坐在视野开阔的河堤上,表情恬静地拉琴的画面,背景从白雪皑皑到绿草茵茵,表现了时间的流逝。第四次是在妻子美香理解了大悟的工作之后,大悟弹奏大提琴当做胎教音乐给美香和她肚子里的宝宝听。这把带着大悟儿时回忆的大提琴,在影片中是父親形象的象征。在这把琴第一次出现时,大悟回忆起了儿时父母陪伴着他练琴的场景;在圣诞节演奏助兴前大悟和女同事的谈话中我们得知,是父亲逼迫他学习的大提琴;妻子在放家里的老唱片时,留声机中传出那首大悟最喜欢拉的曲子,他告诉妻子,那是父亲最喜爱的曲目。这些解释机制足以表明大提琴正是父亲形象的象征。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第一次碰到尸体需要寻求安慰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找出大提琴;为什么他会在妻子回娘家之后,不断地去河堤拉琴;为什么他会给他尚未出世的孩子演奏大提琴,因为大提琴在他心中就是父亲的缩影,能使他想起父亲还在家里的时候那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能给他一个暂时忘记现实的温暖港湾。

目前,真实影像系统依然是影像系统的主流形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虽然不是必须的存在,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象征,确实能让观众比较清楚地理解导演的意图,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就是说,不是每一部优秀的真实影像系统作品都运用了象征,但是那些很好地运用了象征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真实影像系统作品的成功,象征必然做了不小的贡献。

注释:

①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②黄琳:《电影学原理》,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

[1]黄琳.电影学原理[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2]段祎.浅谈电影中的象征修辞[J].电影评介,2010,(15).

[3]灯灰.长不大的提琴[J].东方养生,2009,(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象征
刍议影片《斗牛》中的荒诞审美
被隐匿的象征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真实影像系统的角度浅析电影《归来》的审美意蕴
从古典到西洋
泰山神崇拜的民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