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多维度辨析
2018-03-08曹晔
曹晔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问题,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劳动力市场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人力资源配置、职业教育供求关系、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普通高中改革以及国际经验等多个视角,分析各自的利弊认为,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是:中职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教育并行、增量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教育并重、职前和职后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多维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1-0016-06
十八屆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进入普及化,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高中阶段教育进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融通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国家的这些政策体现了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和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思想。如何把这些思想落到实处,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从而确定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定位:谁当技术工人
长期以来,我国把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1978年到2011年,30多年间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1]。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从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来看,我国技能型人才总体数量不足。2009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0657万人,需求是11577万人,缺口是930万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达到近1.5亿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到340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22.67%。从技能型人才供求关系来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就业需求情况是“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33.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354.2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2”。“从供求对比来看,各技术等级和职称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能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18、1.97、1.93。”[2]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2010—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需求约为11577.3万人,短缺927.4万人;高技能人才为3067.1万人,短缺105.8万人。可见,我国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都存在短缺现象,技能型人才成长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和实践性,中级技能型人才基数小,就必然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因此,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削弱,否则会影响我国整个技能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有人提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难以适应需求,但这一命题被欧洲的实践推翻。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工业实现了工业3.0,正向工业4.0迈进,而2012年德国和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3%和65.2%,OCED国家平均为45.7%,欧盟21国平均为52.7%。我国大多数制造业处于工业2.0迈向3.0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2025”既要完成工业2.0向工业3.0的转型,同时也要积极抢占工业4.0的高地,所以用产业转型升级来否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充分的理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增量劳动者文化素质极大提高,2016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但大量存量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2010年,中国就业人口中10.1%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3.9%具有高中文化程度,76.1%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也就是我国劳动力存在“两个70%”现象,即70%的在岗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70%的劳动力没有经过专门职业培训。我国大量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一些关键岗位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级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基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怎么办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如一项研究表明,学习近一学年后,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成绩增长幅度仅相当于非重点普通高中学生的一半[4]。这些现象可能存在,确实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加之学龄人口断崖式下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出于维持学校办学规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学生入学没有门槛,致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选拔后的学生,且80%左右的是农村学生,农村学生许多是留守学生,这也是产生了上述一些令人费解现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不到职业学校而到普通高中,可能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因此,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责备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青壮年大量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中小学布局多次调整,一般的乡镇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聚集到大的镇或县城。许多小学生实行寄宿制,加之6000多万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身心健康、学习学业等方面问题突出。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4年对20个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发展现状调研,贫困县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及省会城市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评估显示,农村中心校的学生在依赖(59.8%)、嫉妒(29.1%)、自卑(45.7%)、孤僻(47%)等多种性格问题中所占比例均明顯高于其他两类型的学校[5]。可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上述问题的产生与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到城市打工,我国农村逐渐空心化、边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儿童化有很大关系。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乡村基础教育布局结构等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影响。
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功夫在其外,在于改革基础教育、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等,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不是办了低水平的教育,而且是解决农村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美国20世纪70年代普通高中的迅速发展,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能力跟上学业,“年级愈高,成绩愈差”,17岁高中生辍学率有所上升,校内纪律问题不断涌现,“1995年在9~12年级学生中,打架者占15.5%,偷盗或破坏校产者占34.9%,吸烟者占16.0%,吸大麻者占8.8%,非法药品买卖者占32.1%”[6]。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发展职业教育。
三、基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定位: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人力资本结构
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和民生问题,普职教育结构决定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结构,从而形成不同国家间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当前,关于人力资本结构有三种理论。一是发展阶段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比例低;在经济工业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偏向职业教育的结构;在经济发展较高阶段,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二是技术适应论。一些学者认为,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基于一般认知能力的通用性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于某一特定技能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普通教育毕业生更善于适应新技术,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更善于使用成熟技术,因此倾向于普通教育的经济体更容易采纳新技术,从而在技术进步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更好的经济增长表现[7]。三是需求决定论。供求理论认为,人才的供给结构应取决于需求结构,最简便的方法是看人才市场的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高,说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求人倍率低,说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存在知识失业现象。如前所述,现实中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旺盛。上述三种理论分别从长期、中期、近期三个维度来确定人力资本结构,各有利弊,应综合考虑。
中国经济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教育总体上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即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重将达到50%,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人难以接受高等教育,是以高中和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的数据,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4037.6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7.0%,也就是说,15~18周岁的学生大约有603万人没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也就是说,18~22岁的人口中约有5470.5万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2012-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2540.66万人,也就是说18~22岁人口中仍有2900多万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而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些人中普通高中毕业的大约1000多万人,没有接受完整中等职业教育的(流失、提前毕业)约900多万人,初中及其以下毕业的将近1000万人。即使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18~22岁人口中仍有4500万左右难以接受高等教育,仍有2000万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而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国外相比,由于发达国家企业职业教育发达,即使在学校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到企业仍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而我国企业职业教育缺失,无疑对人力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四、基于职业教育供给需求的定位:中国需要怎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初中建立了职普分流机制,在1999年以前,这一机制有效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许多省份在初中后职普分流中往往按照中考成绩分流,将低于某一中考分数线的学生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中考成绩不佳的学生无奈而选择职业学校,家长无望而送孩子进入职业学校,以免过早进入社会产生不良行为,职业学校成了文化成绩不好学生的集散地,这些学生中80%来自农村家庭,其余20%大多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对社会底层子弟进行终结教育的场所。这样的结果不是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而是职业学校选择了这部分学生。事实上,农村贫困家庭为了摆脱贫困,对教育的期望值高于非贫困家庭。加之,我国农民工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的艰辛,给子女身心发展留下了阴影,所以贫困家庭“跳农门”接受普通高中的愿望更强烈。虽然从2009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给予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90%能够享受免学费政策、约40%的学生能够享受助学金政策,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并不强烈。据REAP调查发现,农村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需求有限,贫困农村初中学生上中职意愿不高。在刚进入初中时,仅14%的学生表示初中毕业后打算上中职,初中毕业后追踪调查发现,仅11%选择了就读中职。中职学生流失率高,33%的中职学生辍学;继续在校的中职学生中高达41%表示如果再有机会将不会选择读中职[8]。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CD)2006年的调查,29个成员国中,只有德国和瑞典的学生真正钟情于职业教育,其他成员国的学生则更愿意选择偏重学术型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不得已的第二选择 [9]。
由于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大专学校主要培养国家干部,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形成的独生子女,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更为严重,现实中收入分配制度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体制更加重了这一事态,生源文化素质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老百姓的认可度低,这也是客观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不接受中职教育而进入普通高中,高中毕业(暂且叫毕业)没有一技之长,其结果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改革高中阶段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也有人说国外也有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少的国家,但事实上他们的企业培训很发达。
五、基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定位:发展普通高中或高职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接受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尽快就业,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大多数从生存阶段进入发展阶段,生活富裕了以后,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就业,愿意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在日本,随着全社会进入富裕阶段,1975年以后职业教育不再是为社会和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而转化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所进行的教育。社会也强烈地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柔软性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另外,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来看,也需要延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基于此,有人认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会直接影响未来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延长技术技能人才受教育年限。但一些学者认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升学班和就业班,升学班主要开设语数外和升学考试的内容,而没有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如果中职生主要凭借语数外成绩升学,在中职学校设置升学绿色通道,不如将中职升学班开设在普通高中更有效率,因为普通高中拥有更优秀的语数外师资和教学资源。与其在中职办升学班,不如扩大普通高中的比例[10]。还有学者认为,中职生过早进行职业定向,加上对就业导向不正确的理解,过分削弱文化课比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上国际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开始注重一般能力教育;从注重短期发展需求转向注重长期发展需求,并且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调整适应,而不只是帮助他们为特定职业做好准备。应将原有的偏向职业教育的政策向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转变[11]。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精神培育的特点,因为许多职业素养需要从小培育、需要长时间培养,中高職衔接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是普通高中难以替代的。
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把中职“定位在以下人群:一是需要从小接受技能训练的技能型人才,如戏剧、体操、绘画等;二是高中后是就业黄金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刺绣、护士等;三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有困难的人。并提出到2030年,我国中职规模也许会减少一半多[12]。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将发展重点从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到高等职业教育上,培养具有良好通识知识储备的高层次专用性人力资本[13]。问题是如何判别接受普通高中有困难的人。目前我国各地高职高考录取分数线许多在200分左右,有的甚至仅为150分,这是否说目前在普通高中学习的人仍有部分属于接受普通高中困难的人,如果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可能这一分数都难以固守,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并不是到了职业学校后才开始的,而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延伸。办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之弱化,并非学校不重视文化课,而是学生难以学习文化课,或者说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加强文化课教育。教育公平理论告诉人们,教育公平是为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并不是给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教育。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前者更适合普通教育,后者更适合接受职业教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加大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分类高考的制度,高职教育实行的“知识+技能测试”考试,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分类评价的制度,这一制度并不是基于目前职前教育的中高职衔接,更广泛的意义是于职业院校要扩大招生范围,吸引在岗人员参加职业教育,所以一些学者用中高职对口升学否定中职是不符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的。此外,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大高职、削弱中职,必然产生谁来当技术工人的问题,高职的培养目标也将从目前的技术员下移到技术工人,高职学生的就业预期就会下降,可能会引发出新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
六、基于普通高中改革的定位:发展综合高中
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2020年前后并肩进入普及化阶段和国家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普通教育领域,绝大多数学者提出发展综合高中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普通高中除了完成“升学”和“就业”工具性功能的同时,必须加强“育人”功能,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从而找到普通高中在大众化背景下的价值定位[14]。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必然使高中阶段从过去学术倾向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以培养公民素养为主的大众教育,高中的功能也将从过去单纯的选拔、甄别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转型,这意味着综合高中将成为我国高中教育普及背景下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并日渐成为高中主流[15]。也有学者从目前职普双轨制弊端为切入点,认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双轨制”让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要求的学生进入职业高中,使职业教育沦为“失败者教育”;让普通教育沦为“应试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沦为“考试机器”和“教育标准件”,既不能适应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需求[16]。
发展综合高中,变双轨制为单轨制,对于解决当前所谓的职普分流过早、满足老百姓意愿、体现教育公平等可能是非常好的办法,但事实上实施综合高中是有条件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综合高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日本战后发展综合高中的结果是极大地消弱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界、产业界、财政界的反对下,1952年日本文部省将385所职业学校从综合高中中独立出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7]。
七、基于国际经验的定位: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进入普及化,优先发展普通教育还是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难选择[18]。从亚洲一些成功转型经济体的经验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存在着动态的变化趋势。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在高中阶段进行大规模普职教育分流已经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在缩小职业教育、扩大普通教育的同时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改革[19]。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修订的《面向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建议书》中再次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全民教育和普通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为儿童提供有助于就业与工作、高质量生活和不断发展的机会。总体来看,国外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变化趋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综合高中模式。普职融通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成为世界许多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综合高中产生于教育公平、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外综合高中主要致力于满足现代民主社会的教育需求,保证在同一个教育机构内向所有具有不同能力和倾向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民主以及“全人”发展目标,是综合高中的本质及初衷所在[20]。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索普职融通且较为成功的国家,其普职融通的主要模式是综合高中,目前,美国的综合高中大约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英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家中等教育阶段也是以综合高中为主体,英国英格兰的综合高中占高中规模的85%,在威尔士和苏格兰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99%[21]。
职普沟通模式。职普双轨制仍是一些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双轨制运行机制下职普沟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在芬兰,学生自主进行两次分流,第一次分流是在初中毕业后,学生按照平时成绩、升学考试成绩、健康状况、学术性向等具体条件,分别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或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第二次分流安排在高中第二学年结束后,普通高中的学生既可在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也可转入职业技术学校,而职业高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在补习班学习后转入普通高中[22]。在实行严格双轨制的德国,许多州都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实施双元制职业學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23]。法国政府规定,高职院校对各种类型的高中毕业生完全开放,不设入学考试,凡持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等任一毕业会考文凭的学生均平等享有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
现代学徒制模式。随着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历教育已发展到了饱和状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增长的空间,面向职业和生活的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点;同时,企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综合化、复杂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职业教育。许多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认为,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企业职业教育很发达,典型的如美、日、英等国家。即使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也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
总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历史转折期,高中阶段教育是继续采取偏重职业教育的政策,还是偏重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的走向来进行思考。当前,我国人力资本现状是增量劳动力素质高,存量劳动力素质低;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中职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同时,由于学龄人口的下降,职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必然下降,中等职业教育从职前向职后延伸势在必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工作场所教育的重要作用,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企业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把企业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现代学徒制,促进我国存量人力资源开发,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未来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走向应是对于办得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难以为继的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政策,将其逐步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范畴,使职业教育回归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要确实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让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充实到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范畴,而不是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彻底改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重学校、轻企业,教育方式重学校学习、轻工作场所学习,教育对象重增量、轻存量的不足。
参 考 文 献
[1]袁贵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4-65.
[2]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7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8-02-08](2018-10-11).http://www.mohrss.gov.cn/.
[3]徐坚成,张爽.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及未来展望[M]//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4——从人口红利到制度红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29-249.
[4]易红梅,张林秀.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育质量的试点评估与改进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6(5):34-36.
[5][8]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2.
[6]鄧宏宝.国外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策略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21-25.
[7][13]王姣娜.教育结构与人力资本红利——挑战、证据与路径选择[J].河北学刊,2016(3):191-196.
[9]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6[R]. Paris: OECD, 2006:45.
[10]李桂荣,许佳佳.对人才成长“立交桥”与中职升学定位的思考与讨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6(5):27-31.
[11]李向辉,常芳.中职教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误读、危害与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16(5):31-34.
[12]欧阳河.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N].中国青年报,2016-12-02(7).
[14]张海新,方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发展:问题、路径及构想[J].教育学刊,2011(1):23-25.
[15][20]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3(6):65-70.
[16]张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方向:走向综合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3):3-8.
[17]鞠玉华.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以职业高中为例[J].教育与经济,2003(1):58-62.
[18]Jin Yang.General or Vocational The Tough Choice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98(4).
[19]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9(2):97-102.
[21]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对促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05-22(1).
[22]刘丽群,彭李.国外高中教育普职沟通的关键举措与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85-89.
[23]左彦鹏.德国谋求职普等值的理论指导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3(5):40-44.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o Ye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stakeholder theory, the pros and con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demand of labor market, the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xtension of the length of education of labor force, the reform of general high school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 The overall reform idea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ture ar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workplace education, the equal emphasis on the education of incremental labor force and stock labor for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training.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siti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uthor Cao Y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