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教学的昭示

2018-03-08高林生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美的

◇高林生 李 伟

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最夺人眼球的是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然,其中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乃是基础教育阶段后,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或从事各项工作之前,学校语文教学最高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而小学语文教学自然是“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的奠基与启蒙。幼儿、青少年阶段的起步教育是重要的,甚至决定了其一生的走向。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该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因为学校语文教学的顶层设计对包括起步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方向、趋势影响巨大,所以,我们不得不关注顶层设计对其他学段教学的昭示。

回顾近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应该说,朝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虽未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开名目,但实质相似的研究一直在路上,而且许多教师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

一 坚持“语文姓‘语’”的理念,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七字诀”,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基

高中新课标所说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有两个构成要件:一是要建构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形成个性的经验;二是要建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不管是掌握规律、形成经验,还是获得能力和品质,都必须在祖国语言文字领域内实现,这是语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性所规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姓‘语’”,也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明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0世纪80年代末,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有一个“通病”,以为课文内容就决定了语文课的性质。比如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那就上成“历史课”。不少老师说:“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凸显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特性越来越明显了。应该说,这是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高中新课标再一次明确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根本途径——语言实践。那么,小学语文的语言实践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小学语文教学“七字诀”作答,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 针对上述的每一个字,小语界逐一规定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实践领域、范围是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落实的重点是听、说、读、写经验和规律的吸纳,着力培养的是交流、沟通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应该说,“七字诀”字字都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要素的落实。我们相信,有了“浇花浇根”的举措,健壮的树苗一定拥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

二 用好教材,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提供范例,搭建平台,搞好“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启蒙

高中新课标明确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容分类与教学要求。以前,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老师们只是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边读边想,但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师生都不清楚。这次高中新课标的出台,对“思维”的分类与要求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说明。推及小学教学,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每一种思维形式又可以从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考量。

直觉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并没有经过分析,只靠自己的感知迅速作出判断,依靠猜想、设想而获得“顿悟”“预感”“预言”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常常需要大量的“前经验”的支持,还往往需要外因的促进。比如在《最佳路径》一课中,设计师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他就是在大量的思维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葡萄园老妇人的启示而获得“灵感”、取得成功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灵感”既需要“前经验”的支持,往往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滋养和促进,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思维飞跃。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主的思维方式及过程。例如,作家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画家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都要先构思出这个人物或这幅图画的画面,这种构思的过程是以人或物的形象为素材的,所以叫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汉语拼音的“语境歌”“表音表形图”和大量课文“插图”都是成功运用形象思维而创造出来的范例。比如学习声母g、k、h配套的“语境歌”——“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蚪送回‘家’”,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编写教材的范例。

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思维是逻辑思维。那么,怎么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呢?我们可以在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方面,相机开展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教学《水》一课,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一是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水“珍贵”。二是围绕“珍贵”明确课文的行文思路——“一担水”“一场雨(水)”“一窖水”“一勺水”。三是明确课文行文思路的逻辑关系:“一担水”是取水,“一窖水”是保存,二者有承接关系;“一场雨(水)”给全村人(群体)带来欢乐与“一勺水”给四兄弟(个体)带来欢乐相互补充。四是明确课文几部分的相互作用——取水与存水、群体与个体相互衬托、补充。上述步骤展开的思维训练显然是逻辑思维训练。

辩证思维,就是反映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对于小学生而言,辩证思维只能算是萌芽,可我们不能因其稚嫩而不去关注。具体教学中,一是要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对那条肥美的鱼是“放”与“不放”便产生了矛盾:坚持“不放”,自己受益,但违反了规定;“放”,遵守了道德底线,但损失了个人的一些既得利益。如何取舍?这就需要全面思考,进行辩证思维而作出决定。二是要结合作文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如面对命题作文《“手机上网”之我见》,大多数学生会持“上网无益”的观点,大谈上网影响学习,有害无益。但其实网络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网络已经实现全球信息互联共享,网络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便捷……由此启发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客观地、坦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其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开展创造性思维。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再比如《尾巴它有一只猫》《壳斗村的帽子店》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创造是需要逆向思维和跟上时代节奏的。

三 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七字诀”的实践体验中,关注审美意识、品位、方法培养的起步

高中新课标明确指出: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由此可见,“审美鉴赏与创造”并不神秘,而是在司空见惯的语文学习中进行的。换句话说,小学阶段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学习进程中启蒙、提升的。总体原则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交流、运用中增强审美体验。其中,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开启语文课堂“审美鉴赏与创造”工程的总枢纽。小学语文教师既是这项工程的设计者,也是课堂教学美的使者和化身。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美的化身,努力塑造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纯真的人性之美于一身的语文教师形象,用自己美的文化光环,去熏陶、感染学生。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要讲究板书之美、诵读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法国的著名雕塑家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了“审美鉴赏和创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由此可见,美的化身第一是自身的情感,包括内在“义”的驱动;第二是外在的“言”和“声”的美的传达。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美的使者,努力做一位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发现者、设计者、引领者、示范者,给学生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语文教师尤其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敏锐地发现教学文本(主要是教材)的图画美、意境美、结构美、意趣美、手法美、语言美。艺术大师罗丹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情与境融于一体,一是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手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诵读要美,最重要的并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二是要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要用优美深情的话语,抓住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课堂语言之美还体现在师生互动环节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用语要恰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或鼓励或幽默的评价语往往能给学生以信心和感动。

再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地思考、品味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比如意境美,汉语能用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词串教学”,寥寥数词的巧妙排列,就能产生蒙太奇的效果,这些词语所表达画面的叠加剪辑,就把词语组合产生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音韵美,汉语的平仄、押韵、独特的节奏,都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这些丰富的语言特点,一定能带给每个人不同的审美体验。

四 加强“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蒙与传承,让小学生尽快步入文化自信的殿堂

高中新课标认为: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上述文字,已经明确了步入文化自信的内容、渠道、要求,而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加强上述“三种文化”的启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的启蒙任务,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理解与借鉴、拓展与增强。就目前而言,亟待修补、加强的“短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弘扬。非常现实的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奠定必需的基础。二是因人因地制宜地开展增加传统文化的“校本教研”,特别是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众所周知,经典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凝结成的一个民族最为深刻、最有特征的聚焦点,是让中国孩子必须具有的和其他国家孩子不一样的精神内核。在这个精神家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以自信地面对这个星球上的任何文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坚定两个认识:一是明确地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二是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小语姓‘小’”。何谓姓“小”?就是坚持小学语文学科教书育人两大使命:教孩子怎么做人,教孩子如何读书。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顺势上升,积小成大,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能揠苗助长。学习跟种地是一个理儿,人勤地不懒,下多大的劲儿,就有多大的收获。锯开树干有年轮。年轮告诉我们,树是怎么才能由细变粗的。我们往往只关注它的树干多么粗,得几个人才能围得过来,却很少有人想到它的根有多深。可以这么说,根扎得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所以,干什么都得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些。基础越雄厚,将来发展的空间才能越大。

到这里,一句话涌上心头:前程已经分明,我们自当努力。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美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