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言语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

2018-03-08◇黄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巡警洋人训斥

◇黄 实

一、借助“处理单”,把握故事大意

师:周恩来听了伯父的回答,仍然疑惑不解。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二个故事,在租界周恩来又目睹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阅读第7、8自然段,用文中词句填写“事故处理单”。

(出示)

事故处理单

师:我发现在“事故发生时间”一栏,有的同学写的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有的同学写的是“星期天”,这两个答案哪个更合适?

生:我觉得填写“事故处理单”,不需要有天气的描写,只需简略记下时间就可以了。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围绕着要点来提炼,这样才能答到点子上。大家分歧比较大的还有“受害人”一栏的填写。

生:受害者是“中国妇女”。

生:我认为受害者应当是“中国妇女的亲人”。

生: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是受害者;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伤心痛苦,也是受害者。因此,受害人应是“中国妇女和她的亲人”。

师:你很了不起,分析得头头是道。经过大家的交流讨论,事故的要点就比较清楚了。谁能够简洁、有条理地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生:星期天,在租界地内,一个洋人把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结果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反思:中段学生要把握文章大意还得有个过程,老师设计“事故处理单”,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化难为易。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学生的思维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也在悄然形成。

二、借助关键词,理解“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写肇事结果的句子,并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中国巡警的做法完全颠倒是非,他是中国人却偏向外国人,事故发生后“不惩处”“训斥”肇事者,让我觉得很愤怒。联系上文,我想到了这样的处理结果——洋人很得意,中国妇女却只能在一旁哭,我觉得很不公平。

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

①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②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同学们,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②句少了“谁知……不但……反而……”。

师:去掉了这几个词,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谁知”说明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点明了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生:“不但……反而……”说明巡警不惩处洋人就已经很过分了,训斥妇女就更过分了。

师:“不但……反而……”写出了巡警本该做的事情没做,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

生:连词的运用更体现出了巡警的可恶,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的“中华不振”。

师:课文中还有许多让我们气愤的“意想不到”,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个故事,用上刚才我们学习的句式,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通过提取、梳理文段当中的关键信息,我们对中国人在租界内的地位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表达。通过一次又一次更深入的阅读理解,我们明白了,这就是——

生:“中华不振”。

师:周恩来和你们一样,在租界地有了这样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修身课上,他和同学们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他的答案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思:品词析句,是落实语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谁知……不但……反而……”的使用,给学生的情感表达训练找到了一个“支点”。句子中的对比反差强烈,抓关键词进行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进一步理解。借用这个句式,学生们像探宝一样,在“目睹‘中华不振’”这个场景中提取信息,并且生成自己的表达,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填表格,体会志向坚定

师:周恩来的回答和同学们的回答有哪些不同呢?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周恩来的回答和同学们的不同之处)

生:同学们是“争先恐后”地发言,周恩来是“静静地”思考后才发言。

生:周恩来的发言更引人注目,魏校长让他连说了两遍。

生:周恩来说话时的语气和同学们不一样。同学们说得随意,而他是“清晰而坚定”。

师:周恩来的回答是“清晰而坚定”,你们觉得是指什么“清晰而坚定”呢?

生:周恩来的声音很清晰,语气很坚定。

生:周恩来的志向清晰而坚定。

师:(板书:立志)谁能像周恩来那样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师:周恩来和同学们的志向不一样,作者在人物对话上的写法也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写周恩来的发言时很具体,大多数同学的发言是排在一起的,而周恩来的发言是单独一段列出来的。

(师板书:单独成段)

生:周恩来的发言内容用了感叹号。

(师板书:标点符号)

生:写同学们的发言只用了“有的说”,而写周恩来发言内容的前面都有提示语,突出了周恩来的人物形象。

(师板书:提示语)

师:同学们看,文章巧妙使用提示语、标点符号,把周恩来年纪小却志气大,心系民族、国家命运的伟大形象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应当像周恩来一样,立下读书的志向——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思:借助表格,先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内容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形式不一样,从而感受周恩来年纪小却志气远大,心系民族、国家命运的伟大形象。从关注内容的不同到关注作者写法上的匠心独具,学生读书、发现,感受到了语言形式的魅力,达成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巡警洋人训斥
猫客
老夫老妻
我的训斥
谁在偷懒
漂亮的还击
白衣玉笛如相识,安能辨我是洋人
弄脏衣服被训斥 六龄童愤而立下家规
被识破的装扮
唯恐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