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018-03-07郜永敏
郜永敏
摘 要: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它可以说是一个独特而又神秘的学科。同学们从初中阶段开始接触这一门学科一直到大学它都一直存在着。每个人对于它并不陌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去学好历史,真正体会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所以,就围绕历史学科的人文核心素养,以中学生为对象,对其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学科;人文主义;核心素养
从开始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历史,都将成为记忆,都将被后人所学习。所谓历史学科就是研究人类曾经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一门学科,就必须了解我们人、了解人文情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和事,我们需要一一去了解。所以,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
一、历史学科基本概况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影响是非常广的。同时它是一个具有时间性但又没有时限性的学科,既有人文性又不缺逻辑性。唐太宗曾说过:“古人以史为镜。[1]”这句话足以说明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是历史这门学科至今存在的意义体现。作为已经经过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就如同那流过的一条河一样,再没有回到此时的那一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此消失,它对于我们人生意义主要体现在借鉴上,我们要向前走也要不断地“回头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同一个错误面前再犯一次,需要记住的经验也会不断升華。
二、核心素养
说到素养,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为一个人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对待周围一切人和事物的方式、态度,也是一个人行为教育深度的直接体现。其次,对于核心素养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素养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所有的素养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核心素养是因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亟须提升的一部分素养,就如同当年的先富带动后富一样,我们只是划分出不同阶段需要培养出的素养而已。所以,我们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他素养的提升与培养。当然,核心素养是当前时代我们最为迫切培养的素养。
三、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对历史学科形成准确认识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学生的眼中课程就有了主次之分。有了主次投入的经历和心血就有了区别。[2]在学生时代的伊始我们就将历史划分为了二等学科,这就使得我们从思想上不是那么的重视它。思想意识对于我们的行动就是一个引导作用,这就使得我们在学习的行动上“大打折扣”。由此,我们就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历史学科。目前,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推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为了未来的一份工作。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我们正是处于“打地基”的阶段,我们要抛弃过去的思维定式,真正认识到历史这一学科的意义所在。这样从思维上、意义上对历史学科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2.培养自我的人文情怀
说到人文素养,主要有三个具体的方面:一是人文情怀,就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自己,关爱他人、自己。二是文化积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浩浩荡荡,我们作为其中一份子,应该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民族、熟悉自己的文化,拥有足够的文化积淀。三是培养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美。从历史的学科角度来讲,我们学习过去的、先人的事迹和经验,由于时空的隔绝性使得我们的学习主要是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通过思想的共鸣去理解、学习历史中的人和事物。同时,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历史学习的一切都是以人为前提的。不论是当代的人还是过去的人,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情怀。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怀,让自己的人文世界丰富起来,由此才能真正触碰到历史人文的核心,真正走进历史的世界。
3.把控好历史、当前、未来三者的关系
历史过去的当下,当下是未来的历史。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历史是我们和他人所经过的,无论怎样它已经不能再来,当下是我们正在发生的,它的结果取决于我们,未来我们是不可预测的,只能向着自己的希望努力。所以,回首过去但不停留在过去,努力当下不弃未来。这样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合理的,放在历史学科中就是借鉴人的经验做好当下的事情,通过历史的演变来规划好我们的未来。这样就抓住了历史的核心,掌握了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
综上所述,本文就历史学科在中学生阶段的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况、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历史是我们人类社会过去发展概况通过书本的一个映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避免和改进。所以,只要我们人类存在它就不会过时、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李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J].教书育人,2017(4):55.
[2]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月刊,2016(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