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2018-03-07翁丹丹
翁丹丹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基于生活基础上的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基本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回归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善于抓住生活,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能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性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说,现实当中并不存在脱离生活的纯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体验,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日常普通生活事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中选取的大多数事件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而且几乎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件。实际上,人们的生活就是由很多个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事件所构建起来的,这些数不清的普通事件塑造了人们的人格和品德,这些日常普通生活事件对小学生的影响同样也是如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忽略这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平常的生活琐事,老师要看到这些数不清小事中所包含的财富和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性。
例如,在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有关内容的时候,道德与法治老师首先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这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因此,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一场调查和采访活动,让学生围绕以下这几个问题进行调查:(1)当爸爸妈妈生病了,你是怎么做的?(2)当爸爸妈妈下班累了,你是怎么做的?(3)当你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4)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你的生活和学习的?(5)平时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过哪些家务活?在学生调查结束后,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简单的交流会,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無微不至地疼爱我们和关心我们,我们要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并且在家里要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同时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
二、开发真实的生活事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于生活基础上的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必须要加强对真实生活事件的开发,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相对于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以及道德与法治老师编制的生活事件,真实的生活事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对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体验、反省、思考和观察,从而收获一定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要向你学习”有关内容的时候,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简单对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孩子的优点进行介绍,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好的榜样。为了将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引入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分别列举出以下几个典型的事例:上学从来都不会迟到,每次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校;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优异,但是学习非常努力,而且衣着什么非常整洁;学习成绩好,性格活泼,喜欢乐于助人。道德与法治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特征分别猜出对应的人。由于这些信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三、开发非日常的生活事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有一些日常的生活事件,还有各种非日常生活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非日常生活事件有参观访问、运动会、秋游、春游等,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非日常的生活事件非常喜爱,这些事件也往往能够将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将学生人格以及道德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注重对非日常生活事件的开发,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春游或者秋游活动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从文学方面、艺术方面、环保方面、交通安全方面进行着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开发相关资源,譬如日常生活事件、非日常生活事件、真实的生活事件等,以此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杰.掌握概念奠定基础《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学习辅导[J].云南教育,2000(6):34-35.
[2]王天杰.理清关系掌握要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三章辅导[J].云南教育,2000(10):11-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