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韩信垓下之战及其影响

2018-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垓下楚军汉军

徐 业 龙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阴 223300)

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他先后指挥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无一败绩,其卓著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在这一系列战役中,最能体现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1]80军事才能的就是垓下之战了。垓下之战是韩信指挥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也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韩信知彼知己,先计后战,巧设“五军阵”阻击和大量杀伤楚军,又以“四面楚歌”瓦解敌人军心,最终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被逼乌江自刎。

一、聚兵垓下

潍水之战是楚汉之争的重大转折点,韩信击灭龙且二十万众于潍水,楚军主力遭受重大损失。就楚汉战争的形势而言,潍水之战后,韩信占据魏、代、赵、燕、齐之地,完全巩固地占领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完成了从侧背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楚汉之争双方强弱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项羽由攻转守,汉军则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反攻。韩信不断派兵南下,威胁着项羽的后方根据地。项羽四面受敌,后方不稳,给养更加困难,兵员日益枯竭,军心日益瓦解,处境十分险恶。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项羽被迫与刘邦议和,双方划鸿沟为界。九月,项羽引兵东归。项羽撤兵之后,刘邦利用项羽东撤之机,发起战略追击。汉高帝五年(前202)十月,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项羽见刘邦孤军深入,遂回师反击,大败刘邦,刘邦被迫坚壁自守,等待各路援军的到来。为解固陵之围,韩信统揽全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没有挥师径驰固陵,而是做出了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2]。当时,楚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寿春等战场,楚都彭城防守比较薄弱,韩信率大军南下,以灌婴为前锋,乘敌之隙,批亢倒虚,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东滕县南)、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沛(今江苏沛县)等县,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项佗。

彭城之战前,项羽围刘邦于固陵,虽兵少食尽,其力量尚存,仍可与刘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涣散,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立即解固陵围兵向垓下撤退。韩信转锋西上,势如破竹,连克萧(今安徽萧县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等县,最后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在这一形势影响下,汉军在各个战场分别向楚军发起了战略反攻,取得了重大进展。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先南下尔后西进与刘邦会师;汉将刘贾与九江王英布合兵十万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先克寿春,再屠城父;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叛楚,先屠灭六县,再与英布、刘贾会师,随后北上合击项羽;与此同时,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率汉军二十多万出固陵东进;汉军诸路大军合计七八十万之众,形成了从西、北、西南、东北四个方向合围楚军之势,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垓下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境内,长期以来这里一直被认为是垓下之战时项羽所建的“霸王城”遗址。200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结果显示,垓下遗址大体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了城垣、护城河、道路与排水系统,活动场所、窑址、红烧土遗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当年项羽退守垓下,利用早期城址进行二次修筑而形成的结果,霸王城只是项羽建在远古城址之上的“城上城”。现实中的“霸王城”被认为就是历史上的“垓下”,而整个垓下古战场的范围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分布于现今的泗县、灵璧、五河、固镇交界处的方圆数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如今,这片土地留存的汉井、汉墓、虞姬梳妆台、铜帮铁底河、韩信点将台(金银山)等纪念建筑,人们耳熟能详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霸王别姬”等历史传说,成为这场重大战役的历史见证,也彰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色彩。

二、十面埋伏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力量”的较量,这种“力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兵力、武器装备等部署在一定的空间来体现的。因此,决策者必须在战前做周密的谋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项羽东撤至垓下,刘邦、韩信率领数十万大军也跟踪追至,刘邦命韩信统率各路大军同项羽展开最后的决战,这是韩信、项羽这两位划时代的军事奇才首度也是最后一次面对面决战。韩信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从战役全局出发,不仅做到对敌情、己情了如指掌,而且项羽及楚军将领各自性格、军事谋略、用兵特点等都一清二楚,并据此制定作战计划,规定战略战术,未战即已稳操胜券。

项羽陷入汉军四面包围之中,已无路可逃。项羽英雄一世,当然不会束手就擒。项羽命十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用仅有的十万兵力,与总数七八十万的汉军决一死战。在一般人看来,众寡悬殊,势难抵敌。但在项羽看来,早已司空见惯,算不了什么。在巨鹿之战中,他曾以三万人大破秦军四十余万;在彭城之战中,他又曾以三万人大破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项羽从来没有在战场上直接地打过败仗,敌军的数量多少,他从来不放在眼里。这一次,项羽同样满不在乎,他似乎觉得,上天又给了他一次创造战争奇迹的良机。但是,与项羽的主观估计相反,这一次战斗,失败的命运却降落到项羽头上。因为他的对手已不是章邯、刘邦之辈,而是军事谋略远在自己之上的韩信。韩信天纵英才,包括刘邦在内,所有的人都认为,唯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事实也是这样,如此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指挥,只有韩信能够胜任七八十万大军的指挥,刘邦也只能让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他把汉军全部指挥权都交给了韩信。

与以往不同的是,韩信过去所指挥的战斗大多数是以少敌多,至多不过是势均力敌,而像这一次这样以绝对优势兵力同敌人正面作战还是头一遭。汉军参与作战兵力总计约七八十万,楚军约十万。汉军数量上虽然占有绝对优势,但韩信丝毫没有轻敌。关于韩信垓下之战的军事部署和用兵谋略,《史记·高祖本纪》作了简单明了的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1]79韩信没有死板地用四面围攻的打法,而是针对楚军战斗力很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又根据自己握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条件,部署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具体部署是: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中军,正面迎击楚军;将军孔熙率军一部为左阵;将军陈贺[注]后封为费侯,故史书上称费将军。率军一部为右阵;刘邦率其大军为中阵;将军周勃与柴武率军一部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了楚军的侧后,主要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这一部署的鲜明特点是:正面强,纵深大,兵力高度集中,能有效地阻止项羽的连续正面突破,并能给予强有力的反击;两翼能灵活策应,可以寻找战机大量消耗敌人;外围还布置了足够数量的预备部队,主要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防止项羽突围。

韩信以多打少,占有优势,他以自己从齐地带过来的主力为中军,亲自坐镇指挥,孔熙、陈贺两位自己的部将为左右队,目的是为了保持指挥的统一性,以刘邦和周勃、柴将军压阵。项羽指挥的楚军兵力处于少数,但战斗力很强,且有哀兵之势,像以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一样,项羽将兵力集中一处,试图给汉军指挥系统以致命一击,使汉军指挥处于瘫痪状态,然后再消灭汉军或乘机突围。这早在韩信的预料这中。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对项羽的战法可谓了如指掌,韩信的军事部署正是针对项羽的弱点而来。韩信布置妥当以后就开始和项羽展开战斗,项羽随即率领楚军将士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

韩信采用典型的正面佯动、侧翼攻击的战法,他首先率军迎战,但是很快就支持不住了,支持不住也不硬挺,韩信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韩信引兵后撤,他一后撤,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好的孔熙、陈贺两支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两军绞杀在一起,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大败。清代学者何焯对韩信的用兵艺术推崇备至:“项王大敌,虽兵少食尽,致死于我,胜负未可知。先合不利者,骄之使惰也;却者,迁延徐退,诱之使疲也;纵,则夹击之,使不能前后相救,楚兵横断,故不利也,然后因其乱而众乘之,项王虽勇,岂能支乎?”[3]666显然,韩信一开始就清楚了项羽集中力量准备中路击破韩信中军、打垮汉军指挥中枢的战术布置,所以韩信将主力聚集中路,在两翼布置抑制力量,先以进攻诱使项羽出击,自己假装撤退,在楚军进攻的时候,以两翼的部队牵制楚军,然后乘楚军分散兵力的时候,主力中军大举反击,击溃楚军。此战,韩信在战术策划和过程指挥上都十分完美,项羽显然是上了韩信的当,排兵布阵上输给了韩信,战术运用上也输给了韩信。《武备志》将“韩信垓下五军阵”列为经典阵法,后世文艺作品称其为“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

三、四面楚歌

韩信用兵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智取胜,善于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胜利,他懂得怎样提高军队的士气,了解作战者的心理,特别是了解敌人的心理,进行心理战是韩信的拿手好戏。项羽新败,只好率残部退回营中坚守不出。韩信没有发动强攻,只把楚军四面包围在当中。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伤亡大半,粮草断绝,外无援兵,项羽陷入了一筹莫展的窘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就在这时,韩信命令汉军营中会唱楚国民歌的人展开喉咙唱起楚歌来,一时之间,被包围的项羽军营四周传来阵阵楚歌声。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战,在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韩信没有丝毫懈怠,他要通过心理战麻痹敌人,瓦解敌人的士气,彻底摧毁敌人的斗志。《史记·项羽本纪》对此有细致描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1]68-69

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坐卧不安,连声叹息。项羽无法抗拒歌声带来的伤感,他对身边的爱妃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项羽坐在营帐之中饮酒消愁,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霸王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名为《力拔山操》,南宋陈仁子《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歌》,明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项羽一连唱了几遍,两行热泪禁不住地往下淌。在帐前为他舞动着的美人虞姬,是项王的心爱之人,纵使是出兵征战,项王都将她带在身边,英雄挥泪,美人怎可忍禁?这位被历代骚客文人歌之咏之的绝世美人将她昔日的莺声娇语,变作饱含凄怨缠绵的嗓音,唱出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心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虞美人的对歌,一直流传至今。美人悲伤,英雄泣血,霸王别姬,幽恨断肠。众人哭成一片,不忍卒视。《史记·项羽本纪》虽未明载虞美人的下落,《楚汉春秋》记载了虞美人的对歌,依此歌词之意来看,虞姬其实已清楚表示自己将要殉身以明志。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一幕哀婉悱恻的历史悲剧发出深情的叹息,而明人李廷机则别出心裁,对项羽颇为不屑:“项羽一世英雄,而至垓下之困,眷眷于一美人、一骏马。噫,亦可悲矣!”[4]95

歌声还在空中回荡,美人却死去了,项羽这才惊觉原来汉营中的歌声是有目的的,是要瓦解楚军士气。不知不觉,项羽已经在楚歌的强大攻势下败下阵来。星月无光,阴风呼啸,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愁眉紧锁,却一如既往的伟岸桀骜。看江山沦陷,叹大势已去,狂澜难挽,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此刻却满目凄凉。项羽满怀悲戚地埋葬了虞姬,跨上乌骓马,带着麾下八百名骑兵连夜突出重围向南逃去。

四、魂断乌江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每战必胜,更重要的是,韩信每次指挥作战总是以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作为用兵的终结,从不遗患于将来。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韩信向来不以杀戮为能事,但他每次作战必是在将敌方首要人员或擒或杀并完全巩固地占领敌人的领土以后方才收兵,这一点令我国古代许多军事家不能望其项背。天亮以后,汉军发现项羽已逃,韩信立即派灌婴率领五千铁骑军追赶。灌婴英勇善战,他所率领的五千铁骑对逃跑途中的项羽来说无疑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军队,必将给项羽最后致命的打击。

项羽一直向东南逃跑,一路上人马折损,渡过淮河到达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时,跟随于他身边的人马只有百余人了。恰在这里,项羽又迷了路,他问一个老农,老农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把他引入了一片沼泽地中,使得项羽很快被汉兵追上。经过一番激烈的冲杀之后,项羽逃到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其后,部众追赶上来,项羽加以清点,手下只有二十八骑人马,而追来的汉兵则有数千人。项羽率领二十八骑继续南下,当他得知刘邦悬出重赏,奖挹在战场上杀死他的人,项羽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满足。项羽知道,在成皋、荥阳战场是屡战屡败的刘邦,即使是现在还是畏之如虎。但是,面对韩信这样的对手,项羽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命了。

汉军追兵逼近的时候,项羽不胜感慨地对二十八位临死不舍他的子弟兵说:“从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有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从来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未败过,因而得以称霸天下。而今天被困于此,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呀,不是我作战不利。今天,我固然难免一死了,但我还要和他们痛痛快快地打上一仗,我要三战三胜,为大家突围,斩一汉将,砍倒一面汉旗,要让大家看到,这确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战不利的结果。”不久,汉军的大队骑兵把项羽和他手下的二十八骑层层包围起来。项羽从容镇定,他指挥二十八骑从高处四面出击,约定到对面山坡上集合。一声令下,楚军最后的二十八名勇士呼啸而下,项羽身先士卒,迎面就将为首的一名汉军将领斩落马下。二十八名骑兵分路出击,汉军也兵分数路,紧紧追赶。汉军再次包围项羽,项羽纵马奔驰,又斩杀一名汉军将领和数十名汉军士卒。汉军看到如此勇猛的项羽,都吓得直往后退。这时,项羽的人马被分为了三队,三队分别被汉军重重包围。项羽又杀入人群中,斩杀汉将都尉一人,杀死汉兵无数。项羽再次回来把所剩楚兵聚于一处,手下楚兵仅损失了两人。

汉军被项羽的威猛震慑,竟然没有人敢于上前拦击他,眼睁睁地看着项羽突围而去。项羽一路向南突围,一直逃至乌江岸边。就在这时,乌江亭长驾一只小船前来,亭长劝项羽乘船渡江,于江东再谋东山再起之日。气吞山河的霸主,一生中曾践踏跨越过无数江河,一条乌江却令他心域难越。项羽抱定一死的决心,坚决不肯上船。他将自己的乌骓宝马送给亭长,随后命令二十六名勇士都下了马,徒步回头,与追上来的汉军短兵相接,拼死厮杀。忽然间,项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汉军骑将吕马童。项王问:“你不就是我的老朋友吗?听说汉王以千金和万户侯悬赏我的人头,我就给你做个人情吧!”说完自刎而死!项羽气盖万夫,英勇无敌,然其不尚谋略,一代枭雄竟然在百胜之余一败涂地,自刎乌江。

楚汉有太多精彩的战役,但是最精彩的还是垓下之战,这是韩信、项羽两位军事家的一次精彩对决,显示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韩信针对楚军战斗力很强的特点,巧用阵法,以围三阙一、虚留生路的战术,正面佯攻,两翼包抄,将楚军击败,挫其锐气。更有特色的还是“四面楚歌”,用歌声做武器在整个战争史中都是少见的,韩信把心理战运用得出神入化,楚军兵少粮尽,听到四面楚歌,军心更加涣散,纷纷逃亡。

垓下之战是韩信一生中最光辉的顶点, 击败项羽是他最成功的事业。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5]390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和终结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结束了秦末诸侯混战的局面,为日后的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彪炳千秋。

猜你喜欢

垓下楚军汉军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庸国的灭亡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垓 下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
垓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