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活动中体验 在实践中探究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环境下一堂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8-03-07郑丽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体系溜子笔者

郑丽娜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浙江温州 325000)

正在全国推广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要求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唤醒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笔者对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效参与音乐实践这一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一年来先后多次为新体系培训开设了公开课。其中《打溜子》一课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赏。该课曾作为温州市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本土化实践研究成果,向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等进行了汇报展示教学。教学设计与专家点评被浙江省教研室选编入《高中音乐新课标配套用书-精品教学案例》一书。今谨以《打溜子》为例,就音乐欣赏课堂上如何培养兴趣、激发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一介绍。

1 初识打溜子

播放土家族新年舞狮、杀年猪、打溜子表演的视频。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哪些打击乐器?这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乐器有锣、钹。这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听起来十分喜庆,看上去非常古朴。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 探究新知

2.1 聆听体验打溜子的“声”

(1)了解打溜子四大件:溜子锣、马锣、头钹、二钹。

溜子锣:分重击、轻击、击心、击边。

小锣:也称马锣,反面敲击,常用掩音奏法。

钹:打溜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

(2)实践:“玩”钹,探究奏法。

持钹姿势:钹绳紧绕着中指食指,绳尾从中指食指中间穿出,钹在手中不松动。

(3)命题演奏:要求分别奏出明亮清脆的音色和短促沉闷的音色。

学生探究后得出:持钹时不触碰钹体,发出明亮清脆的声音,有余音。双手掌包住钹体突出部位,发出短促而沉闷的“卜”声。

(4)教师指挥学生分组演奏,注意头钹、二钹的合作。

教师指挥,即兴演奏(一组闷击、一组亮击)注意两组之间的协作。

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人人充分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究“玩”钹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学会闷击、亮击的奏法。

(5)欣赏《锦鸡出山》——《众御顽敌》片段。

①请学生根据音色判断它运用了什么奏法?

音色短促沉闷,采用了钹的闷击奏法。

②它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是如何变化的?

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节奏由稀疏到密集。

学生实践:

念:学生分组念节奏,一组念“呆”,一组念“卜”,各组选出组长带领念节奏。

击:加入钹的击奏,头钹、二钹交错,头钹把握好速度力度的变化,带好头,二钹与头钹要相对应、相对话。形成轮奏,注意小组间的合作。

2.2 探索实践打溜子的“形”

打溜子不仅是听觉的艺术,更是视觉的艺术。欣赏民间艺人的表演。请注意观察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走位、肢体动作。

学生分组实践(两两成对):加入舞台走位、肢体动作等表现“与敌对峙,我进敌退,击败敌方”等情景,通过肢体突出和表现音乐形象。

从打溜子的“声”到打溜子的“形”,视频的播放,使视、听相结合,通过形象具体的表演,创设直观、生动、声形兼备的音乐情境,加深学生对众御顽敌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2.3 品尝感悟打溜子的“神”

小小的乐器被赋予了生命,它表现出的不仅是纷繁的节奏,更是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惟妙惟肖的神韵,所以我们说打溜子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价值,闻其声、观其形更要品其神。

从“声”到“形”再到“神”,引导学生感受小小乐器所表现出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打溜子的精髓及风格特征。

3 拓展延伸

播放谭盾《地图》第三乐章《打溜子》,关注打溜子的呈现方式,并请仔细观察西洋乐器中大提琴、小提琴的奏法。

大提琴、小提琴运用了拨奏的手法,短促的音色与钹的闷击形成呼应,目的是为了表现和突出打溜子的神韵。

笔者以为音乐欣赏课中,要让每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和教材,将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使现有的教材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将采用的实践形式与作品的表现题材紧密结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体现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4 要勇于挑战自我,潜心备课,精心挖掘教材

打溜子是来自大山深处的民族艺术奇葩,极为原始古朴,甚至“土”得掉渣,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难以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由于其音响相对单一,作品的文化脉络难以厘清,加上自身对打击乐不甚了解,很多教师不愿意教这一课。笔者接受了挑战,课前潜心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根据学情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安排了“初识打溜子、细品打溜子、表演打溜子、赏评打溜子”四个环节。利用三级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感受打溜子的 “声”,通过探究实践——感知打溜子的“形”,通过综合比对——感悟打溜子的“神”来引领教学,让学生在丰富新颖的音乐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情绪,理解音乐,习得技能,提高素养。

5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热情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心才能在课堂上,心在课堂上,一切才有可能。为此,笔者创设特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打溜子》采用打击乐四大件合作演绎的方式,突出了金属质感的音响,其中钹是主要乐器。“众御顽敌”这个乐段是全曲速度、力度、节奏变化最丰富的一段,也是演奏家互动表演最默契、舞台走位最生动的一个场景。笔者利用其音响特点,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副钹,带领他们在音响探索中兴致勃勃地玩味。先是师生一起“玩”奏法。钹的主要演奏方式是亮击和闷击,笔者让学生自己敲击摸索,掌握演奏要领,之后,分别示范侧击、颤击、绕击、揉击等,让学生观察后模仿演奏,并分别给奏法取名。仅几分钟学生就初步掌握了钹的奏法。其次是组长领头“玩”念读。笔者让学生关注所选的“众御顽敌”中的音乐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并尝试再现模仿。为了保证合作效果,先通过念读“呆、卜”来模拟亮击与闷击,之后再转化到乐器实物操作上。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由一位组长领衔念读,先由组长看笔者手势做变化念读,再由组员跟随组长做变化念读。大家聚精会神,读声随着笔者的手势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最后是生生结对“玩”表演。经过前两个环节后,学生基本能够操作乐器,适应打击音响。在完整观赏“众御顽敌”视频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演奏家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和舞台走位,然后再用乐器结对表演,分组展示。课堂上,几乎每组学生都能运用体态语,或表演与敌对峙,或表演敌进我退,或表演击败敌方,“玩”出了声形统一的精彩效果。

6 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而不思则罔,而思维始于问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便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适度的问题提出与有效的理答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打溜子这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听起来热闹喜庆,看上去简单古朴,这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表现了土家族的民俗民风和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艺术,如果缺乏审美引导,很难走进现代高中生的内心。为了凸显作品独特的人文属性,获得作为炎黄学子的文化认同,笔者结合音响进行以下设问。一是观看了《土家族过新年》影视视频后,问:“你们觉得打溜子土吗?你眼中的洋气是怎样的?”看过民间艺人出访演出视频《打溜子》后,再问:“你们还认为打溜子是土的吗?舞台上的打溜子在哪些方面做了创新?”二是完整地欣赏了视频《众御顽敌》后,问:“结合前面学习的打溜子的声与形,这次欣赏有何不同?你能用一个字来概述打溜子的精髓吗?”三是观赏了谭盾作品《地图》后,问:“西洋乐器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奏法做了哪些改变?在这个作品中,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谁是主角?谁为谁服务?谭盾先生为什么这样创作?”……类似以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探讨。

7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度参与

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包括听辨、听想、听赏等感知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每个学段的音乐学习都应该有其必须达到的能力标准。针对笔者施教的高一学生,笔者将本课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学会有共情的合作。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略,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流于形式的现象仍不少见。本课的合作学习方式多样并且较有实效。笔者诱导学生在合作中达成共情理解,逐步引导学生从声音配合、表情交流、体态互动的“形式合作”,提升到产生情感共鸣的“精神合作”,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是学会有挑战的听辨。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根本。在激趣导入环节,播放土家族过新年视频时,笔者让学生根据经验找出打击乐器。在感受打溜子的“声”时,判断何为亮击,何为闷击。从《锦鸡出山》中截取一个片段,根据音色判断奏法。观看谭盾的《地图》时,指出大提琴、小提琴在奏法上做了怎样的变化等等,笔者创设了许多有挑战、有价值的听辨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辨、听想、听赏能力,以之来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深度地参与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新体系溜子笔者
锐词/ Keyword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半夜惊坟
打溜子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用心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新体系
一物降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