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美国梦”文学传统中的矛盾体
2018-03-07付景川徐媛媛
付景川 徐媛媛
(吉林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代初期,对于几乎毫发无伤的美国来说,是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代,同样也是一个社会腐败、道德丧失、精神空虚、文化荒芜,到处弥漫着悲观情绪的“荒原时代”。在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的道德体系,人们对美国梦想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一时期作家对所谓的“美国梦”的虚假本质所做出的深刻的批判。主人公盖茨比代表着菲兹杰拉德人物塑造的成就,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典范性的、颇具创意的人物,他既具有了不起的一面,也具有沉沦的一面,因此,他是“美国梦”文学传统中的矛盾体。
1 美国梦的演变与异化中的“反英雄”
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移民、拓荒时代,自16世纪以来,美国梦就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神话。追求梦想是人类本能的心理需求,为了摆脱英国宗教的束缚,清教徒移居到美国这片慷慨的土地,希望通过自力更生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天堂。那时在这片大陆的印第安人并没有中央集权的政府武装,清教徒很快占领了这片土地,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他们以节俭自律的生活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生活毅力很快便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创造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因为他们相信:“人只是受托管理上帝恩赐他们的财产,他必须像寓言中的仆人一样,对托付给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有所交代”。(马克斯·韦伯,1987:74)同时,他们也相信,所以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即使出身寒微,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功。如果说清教徒的思想是美国梦的最初的目标,那么《独立宣言》的发表为美国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杰斐逊是美国民主运动的先驱,在其《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中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强调:“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制度的确立从理论上保证了美国梦的实现,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孕育美国梦的核心,杰斐逊的观点与同时代许多欧洲人相去甚远,但同美国却有着独特的联系。这种态度已渗入到美国人的骨髓,并以各种方式被延续。
到了18世纪,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入,清教主义统治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富兰克林认为美国梦是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美国梦”,不仅在当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了物质和幸福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淘金热”,直接导致了人们对金钱欲望的膨胀,再后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西进运动”,不仅催生了一大批敢于冒险、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也催生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就这样,“美国梦”这一起源于清教宗教式的理念,在发展中逐渐演变成追逐物质利益、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梦想。而在菲茨杰拉德所生活的爵士时代,“美国梦”已经完全蜕变成了“金钱梦”。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菲茨杰拉德称这一段时期为“爵士时代”,具体指1919年到1929年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大发横财,主要是柯立芝主张的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让政府干预减少,市场经济自由运作,他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及如何积累更多的财富,人们被盲目地鼓吹购买、享受,大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盲目地挣钱,追求快速获得巨大的财富,这样的美国梦早已带上了异化的标签,不再是曾经那个单纯而崇高的美国梦了。而作品中的盖茨比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绚丽的无法形容”的世界中,现实的生活的一切可能性都是以物质为基础,而这阔绰的本身也存在这致命的因素,为盖茨比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菲茨杰拉德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揭露异化的美国梦对人的肉体和灵魂所做出的摧残。如果将盖茨比与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进行对比,人们则更加容易看到美国梦幻灭的本质。
首先,两者追求梦想的最终目的是不一样的,盖茨比与富兰克林的美国梦想有着本质的差异:富兰克林的美国梦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反观盖茨比,虽然他曾经把富兰克林当作自己的榜样,因为想要摆脱平庸的生活,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他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也一直努力践行,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这一切在他遇见黛茜之后便悄悄改变,到后期他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要和黛茜重温旧梦,他的奋斗、他的理想都已经变得虚无缥缈。可以说盖茨比和富兰克林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盖茨比的奋斗目标已经转变为对待爱情的追求上,更何况这种爱情梦是他想要的爱情,是他理想中的爱情,并没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对象早已变心,他的主观思想还一直停留在过去,而现实早已将他们的距离拉远。一个人有理想是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奋斗目标,但是要特别注意和现实的差距,当自身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冲突时,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改变不适应客观现实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从而让理想成为符合客观现实的可行性的理想。盖茨比的悲剧就在于,他在追梦的过程中,盲目地将自己的理想改变为一个不现实的梦,而这个梦是无法通过实践去获取的,这就变成了一个空想。设想一下,如果他能清楚地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他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及时制止把自己从虚无的梦境中抽离出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向最初的目标继续前行,就不会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就告诉我们,人难免会树立理想,而这种理想和目标是建立在符合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理想最终转变为现实。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也要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两者获取成功的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同样是追求梦想,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富兰克林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而最终获得自己的理想生活,而相比之下盖茨比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想要追回自己曾经的爱,他不惜去编造各种身份,编造谎言等弥补自身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泯灭了自己的良知,也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一开始他嫌弃自己出身卑微,家庭低贱,他看不起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他自诩是“上帝之子”,要为天父效命,要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将自己称为杰伊·盖茨比。他向世人抹杀了自己的出身,赋予了自己新的身份和教育背景,盲目地在自己编造的幻想中不切实际地追逐着,他单纯地以为这些无形的物质形式可以让自己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殊不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现实的希冀才是毁掉他的致命要点。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所做的“美国梦”是属于美国早期的一个积极乐观的思想。而盖茨比则不然,他将自己美好的奋斗目标转变成纯物质的金钱梦、爱情梦,他演变成了一个不切实际、毫无现实可言的虚无主义者。尽管盖茨比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了传奇色彩,有看上去有了不起的一面,但是其沉沦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只是一个被异化了的反英雄。因此,盖茨比这一人物明显是处在美国梦文学传统中的矛盾体。
2 盖茨比何缘了不起?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将主要人物设定为生活在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上阶层的美国白人。从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富于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从追求梦想到梦想破灭的故事,实则记录的却是美国爵士时代的社会风尚:“禁酒令”颁布后的非法走私、酗酒;汽车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导演、演员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爵士乐队;职业女性的爱情与价值观;人们对待现行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习俗的各不相同态度,等等。
作品主要由一个充满理想、有上进心的美国青年追求梦想而展开。但吸引读者的问题是:为什么盖茨比了不起呢?或者说他究竟在什么地方让人觉得了不起?他虽出身贫穷但是他努力、拼搏有梦想有追求,穷极一生为了自己的梦想打拼到头来为什么会酿成了一场悲剧?
菲茨杰拉德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把这部作品赋予深刻的内涵,从名字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充满了譬喻和警句的寓言故事。那么我们不妨先对盖茨比的人物有个整体的了解,其次再看他究竟有何了不起的地方。从盖茨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他天真质朴,不甘平庸,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过体面的生活。二是他有理想、有抱负,对待爱情始终忠贞不渝。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他一直奋勇前进,虽然他的理想初衷在爱情面前发生了偏离,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让他在现实中遭到了无情的背叛和践踏,但他仍不改初衷。三是他坚持信仰,崇尚奉献精神。他的所有力量不在有形的外表上,而在其崇高的精神内涵上。
盖茨比试图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摆脱庸俗的家庭,改变下等人的地位,努力向上层社会靠近。他憧憬着理想的生活,一切都照着理想中的样子来学习、训练、生活。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有野心,最引人入胜的是,他父亲在他小时候看的一本书中发现的他写给自己的日常作息安排以及个人决心。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有着如此强烈改变自身命运,希望跻身上层社会的愿望而做出的努力,让人看到了人性中最坚强一面。盖茨比前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出人头地,摆脱平庸,成为大人物,跻身到上层社会中,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总之不能像父亲一样活着。这一时期的盖茨比因受到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影响,一直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之后,盖茨比在黛茜的住所对面的岛上买了一栋豪华别墅,他发现每当夜晚来临,海的对面总会亮起一盏绿色的灯,他伸出双手轻轻触摸那好似近在眼前的灯,就如同触碰自己的梦一般。他远望那盏灯,就如同仰望那个永恒的梦。后来每个周末都在自己的公馆里举办豪华宴会,盖茨比这样做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吸引黛茜的注意,希望引她前来,让她看到现在的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穷小子,而是可以给她幸福和一切她想要的东西的大亨。可以说盖茨比营造的这种绚丽阔绰的场面本身就存在着致命的因素:现实中的一切可能性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精神上的东西已经退居二线了、他使自己完全脱离了生活的本真,他的美国梦在对待爱情的偏执面前发生了偏离,而这也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但是,盖茨比的行为与人物性格仍然充分地演示了他了不起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名利,不忘初心。盖茨比出身底层,为了爱情,他艰苦奋斗(尽管手段低下),成为富豪,想追回昔日的爱情。购买别墅,邀请客人,只是为了接近情人,他往上层挤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他对于上层社会的虚伪,对于黛西的弱点,包括她的冷漠,自私,变心,早已经看透。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看透不说透,更不做透。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而不顾爱情对象是否已经变了。这种坚持和信仰是自己的,他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黛西失去的是宝贵的爱情,只是她自己不知道。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盖茨比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从理想,哲学,信仰角度看,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了不起的。
第二,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和一个功利性强的人的区别就在于怎样看待理想,怎么看待功利。即便从功利角度,盖茨比也完成了一个底层人物难以跳跃的发家致富阶段。谁能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孤独地、默默地艰苦创业,谁又能在成为富豪之后,为了昔日的爱人放低姿态来挤进她的生活和社交圈,谁又能在有钱之后,为了一个变心的昔日女友,一个他人之妻而被黑锅?从社会功利性来说,盖茨比是傻子,从理想上来说,盖茨比完成了所能完成的一切!除开爱情不谈,盖茨比发家之后,清楚地看清了上流社会和女友的虚伪,但是他自己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一份真诚和绅士的做人品质,他才是一名真正的名流,从这一点上看,他也是了不起的。
第三,坚守梦想,慷慨就义。盖茨比坚信那盏绿灯,它象征着一个美好的将来。他看透了上流社会虚假的姿态,看透了黛茜保守缺失的灵魂,依然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就算现实再残酷,梦想再遥不可及,他心中还抱有一丝希望。他固执的献身于理想的追求,有始有终。他本可以拥有远大前程,成为一个大人物,但是却死于一场迷梦。在两人分开的五年里,盖茨比一直致力于建造关于爱情与理想的宫殿,不断地美化黛茜在心中的形象,这种幻想已经超越了她本身,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激情把自己投入进去,不断地添色画彩。用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去装饰他那梦想之旅。而在他心中明明知道黛茜已不再是他想象中的黛茜,他也明白他所追求的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但他还是充满希望,还是要追逐那高贵而纯洁的梦想,所以说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3 悲剧的与沉沦的盖茨比
从人物性格观察,盖茨比这一人物也有其沉沦的一面,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式的人物。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内在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失败的必然性:
第一,挥金如土,狂欢作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工业革命的胜利,快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资本积累加剧,消费意识激增,商品的极大丰富让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菲茨杰拉德说:“在这个绚烂多彩的、令人头晕目眩的是代理,即使你破了产,也不必为金钱而担心,因为你的周围有的是充足的富源。”(John Kuehl et al., 1971:21 )美国梦想是可以企及的,财富就在你的手边,个人的理想完全能够实现,只要你有才华,命运就掌握在你手中。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人都在热衷于追名逐利,热衷于对“美国梦想”的向往和追寻。所有人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活动着、逢迎着,在灯火辉煌,阔绰排场中挥霍着自己,他们挥霍无度,因为消费品不仅给人提供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产生更多虚幻性,似乎给人带来了自由和解放,它的“兴奋性就是选择的兴奋性,就是从单一乏味中解脱出来,品尝由生活的多汁多味带来的振奋”(朱刚,2001:47)。
同时,这又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势利浅薄的思想侵蚀着每一个人。对于已经登上了金字塔顶的汤姆和黛茜夫妇,他们一直在“物质第一,金钱至上”的怪圈里漫无目的地飘荡着,毫无幸福可言;对于盖茨比豪华宴会上的大多数宾客,他们一直生活在酗酒狂欢、烂醉如泥的酒精侵蚀中。在消费社会的人们大多都是这样,挥金如土、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们不愿去工作,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然而,这样的社会风貌和生活节奏注定会给这代人带来梦想的幻灭。
第二,想要通过金钱和财富构建自己的身份地位。杰伊·盖茨比是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正如《爵士时代的故事》中所写的那样,他生活在“一个粗俗的、物质的、冷漠的和充满肮脏财富的社会中,这种劣质财富覆盖了贫瘠的世界的顶端”。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价值观都消失了的世界。他与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对生命的前途有着高度的敏感、浪漫的从人和发自内心的希望”。盖茨比首先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的理想名字——杰伊·盖茨比,取自“上帝之子”的意思,他想极力摆脱自己低贱的出身和中西部穷困潦倒的移民夫妇之子这一事实。后来他又自称出身名门望族,在牛津上过大学。然而一次在不小心说漏嘴后,盖茨比不得不继续编造身世的谎言,由于经济破产,他便做了药材生意和石油生意,挣了些钱。最后从黛西的转述得知,他对黛茜说自己是开药房的,一手创办了很多家药房。关于盖茨比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然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盖茨比的钱到底是继承来的还是自己赚的,世俗的观点认为,继承的财产永远比自己挣得的财产更能让人赢得尊荣。对于盖茨比而言,这只是在自欺欺人,他的衣着和言谈举止早已暴露出他身世的虚假性。布迪厄认为“习性”是指无意识的品性、分类的图示以及理所当然的嗜好。习性是个体对他在文化产品与实践(艺术、食品、假日、嗜好,等等)方面的品味是否“得体”、是否有效的证据。简言之,身体是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特征:阶级品味嵌入在身体上(迈克·费瑟斯通,2000:123)。因此要想进入有闲阶级的行列,仅靠消费是远远不够的,还与自身的能力、习性、出身、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可惜盖茨比直到死都没能明白这一点,他把“他人”包装成“自我”同时也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拉康,2002:357),不管他怎样富有,大手大脚的浪费,出身低微的他始终得不到像汤姆、黛茜这样的上流社会的认可。可见在消费主义社会下,消费意识的误导给盖茨比带来了幻灭的结局。
第三,缺乏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深刻认识。汤姆和黛茜是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他们的生长环境和价值观就和盖茨比不一样,盖茨比没有意识到汤姆所代表的是美国早期历史通过杀戮而聚敛财富的先辈们的后裔,他们可以躺在床上肆意挥霍自己的财富,只要有钱毫无任何感情和道德所言,这样一个丧失良知和最基本的做人原则的人是不可能让盖茨比这样的单纯无心机的奋进青年进入上层社会。而盖茨比只是一个靠个人努力成功的暴发户,他的身上缺少使他成为有闲阶级的举止和背景,他与上流社会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在这样一个物质第一,精神道德缺失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我们知道盖茨比最后死于威尔逊的枪下,但最终杀害他的真凶是汤姆的暗算和陷害。其更为深刻的含义是汤姆所在的上层社会对盖茨比美好愿望的精神摧残,而这也是一种更为残忍的精神犯罪。汤姆永远都不可能让盖茨比这样的无名小卒成为有闲阶级的一员,因为这样无疑是在打破有闲阶级的秩序。盖茨比错就错在他没有看透黛茜已经不是自己心中单纯美好的形象而是与她的丈夫汤姆是一丘之貉。黛茜驾驶盖茨比的汽车撞死威尔逊太太,最后却暗中让盖茨比承担肇事后果。尼克对这对夫妇在遇到麻烦时所表现出的一致的残酷自私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们是自私冷漠的人,汤姆和黛茜——他们把东西打碎,毁掉别人的生活,然后龟缩到金钱,巨大的冷漠或者随便什么让门蝇营狗苟地相处的东西里面,让别人来清理他们留下的残局……” (菲茨杰拉德,2013:172)。
第四,缺乏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他凭借满腔热血,浪漫理想的过日子,以为只要靠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他对黛茜的爱情就像是基督徒寻找“圣杯”一样虔诚,坚定不移。只要能和爱人重温旧梦,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取最后的一点温存。在小说的最后,黛茜开车轧死了自己丈夫的情妇,盖茨比因为要保护她,他愿意替她顶罪,还怕黛茜回到家会遭到丈夫的攻击,他彻夜守候在他们的家门口,只要汤姆对黛茜有什么举动,他就立刻冲进去;事后第二天,他一直焦急地等待黛茜能给他打一个电话,而此时的黛茜和汤姆正在策划一起大阴谋,他们准备让盖茨比当替罪羊,毫无疑问,盖茨比最终被陷害,死在了自家的泳池。曾经狂热追求的美国梦,最终沦为了自己理想的牺牲品。他到死都不明白曾经的美国梦早已被人们所忘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假如盖茨比能够看到黛茜变化及时转变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将这段爱情放在心底,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新的感情,或许他的结局就要重新改写。
4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传奇般地引发了人们对早期美国梦想的怀念,还对腐败时期的“美国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谴责了物质财富对人性的扭曲并导致人们道德的沦丧。盖茨比这位“美国梦”的神话般的化身,展现给人们的是他幼稚天真的浪漫情怀。他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完全理解、他缺乏自知之明和辨别能力、对周围的陷阱茫然不知、对美好生活的极度乐观。作品的深刻含义的揭露,都归因于菲茨杰拉德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具体而言,盖茨比作为一个被异化的矛盾体,一方面因为他的善良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因为他想实现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的强烈愿望,因为他还坚信在汤姆之流横行的美国社会拥有人间天堂。另一方面,盖茨比的沉沦与悲剧也演示了美国梦想具有幻灭的一面。梦想虽然美好,但是他所处的世界则是无情的。这无疑也是为何菲兹杰拉德将其刻画成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