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盏之初探

2018-03-07段文华王莺吴潇楠周智修

中国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兔毫建窑鹧鸪

段文华,王莺,吴潇楠,周智修*

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学会,310008;2.上海润土文化发展传播有限公司,201300;3.呼和浩特一清茶事,01001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具文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盏作为中国茶具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探访了建盏原产地,走访了制作仿宋建盏的工匠和民间艺人。现将见闻作一整理,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建盏的复兴之路,科学认识这一古老的陶瓷艺术,让民族瑰宝——建盏的艺术光辉生生不息。

一、建窑与建盏历史

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福建南平建阳区水吉镇后中村、池中村一带,包括芦花坪、牛皮仑、营长乾、水尾岚、七里岚、大路后山等处,窑址面积约12万m2,遗物分布面积约36万m2。建窑因属古建安县(今建瓯),故名建窑,历史上又称建安窑、建州窑。20世纪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在考古挖掘建窑遗址时发现的建窑最长“龙窑”为135.6 m,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最长龙窑。建窑遗址是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窑遗址

建窑的制品——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黑瓷的代表性瓷器。在南宋时期,饮茶成为“比屋之饮”,“斗茶”之风盛行,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由于斗茶过程中,要看浮沫和击拂的情形,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茶碗里看得最清楚,所以斗茶者皆提倡使用黑釉茶具,“建盏”则是当时斗茶最佳的茶具珍品。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燌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因此建窑建盏异军突起,各式建盏备受青睐。宋代著名的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名句来称颂它:如“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碗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建窑黑釉天目瓷也倍受恩宠,成了进贡宫廷、御前伴驾的贡器。在今日所见建窑黑釉器中,有不少器皿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盏”等字样,就是进贡朝廷的御器。宋亡元兴,饮茶风俗渐渐改变。明代初年,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瀹饮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斗茶之风也渐趋消失,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亡,工艺终致失传。曾经盛行一时的建窑黑釉盏,也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建盏从明代停烧至今已有600余年。

二、建窑与建盏现状

宋代建盏由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侣们带回日本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现在“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4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及密歇根大学也有建盏的收藏。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当然,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还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小组,进行建盏实验研究。1981年3月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从此,建盏重新进入百姓视野,并逐步走入市场。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建盏知名度和价格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收藏市场对建盏的需求增多,建盏不仅是当作茶具使用,更多地被爱好者当作文物把玩和收藏,各式建盏身价不菲。2015年香港拍卖会上,南宋建窑兔毫盏以308万港币成交。

敞口油滴盏

金兔毫撇口盏(左)与敛口盏(右)

三、建盏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1.根据碗口形状分类

(1)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2)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3)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器型,小器型比例较高。

(4)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1.0~1.5 cm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器型,中型器比例较高。束口碗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2.根据碗口直径尺寸分类

大型碗(口径15 cm以上)、中型碗(口径11~15 cm)、小型碗(口径11 cm以下)。

3.依照釉面纹理分类

(1)兔毫(金兔毫、银兔毫)。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有长、短、粗、细之分,颜色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

(2)油滴(金油滴、银油滴)。“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俗称金油滴、银油滴。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者直径为3~4 mm,小者仅1 mm,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3)鹧鸪斑。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建盏的“鹧鸪斑”指釉面呈现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鹧鸪鸟羽毛颜色在背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胸部羽毛黑底白斑”这一最显著特征为其他鸟类所没有。目前关于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业界的说法多种多样,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鹧鸪斑建盏的釉面花纹应是斑点状而不是条纹状。

(4)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内壁,并随视线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

(5)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有的呈黑褪色或酱黑色。发展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6)杂色釉。由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外,其他釉面纹理统称杂色釉,如柿红釉、铁锈斑、西瓜纹、芝麻花、酱绿釉、酱黄釉、酱黑釉等。

四、建盏烧制工艺特征与科学研究探讨

自古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建窑建盏的传统手工技艺流程包括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选胎土、练泥、揉泥、拉坯、修坯、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盏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建窑虽已废绝了数百年,但它是我国古代陶瓷大师们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表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在宋元以来陶瓷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高贵的艺术光彩,仍葆有其深远的影响。为了恢复这种建窑名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再作深入探讨:

1.普查和揭示蕴藏在建盏中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厘清建盏的化学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

2.将制造工艺、使用性能及艺术处理联系起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弄清建盏的各个品种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并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

3.分析用建盏泡茶与茶汤品质的关系,按照不同茶类、不同水温、不同投茶量、不同泡茶时间等要素进行比对试验,揭示茶与器的最佳关系。

猜你喜欢

兔毫建窑鹧鸪
兔毫建盏的鉴赏*
鹧鸪
鹧鸪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浅谈建盏之兔毫盏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鹧鸪爷
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