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真实学习有效发生探析
2018-03-06王冰
王冰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儿童真实学习的有效发生。在此以《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一课为例,探析课堂教学“案例主题、案例描述、案例反思”的全过程,归纳儿童“真实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打造,一要挖掘课程资源助力课堂互动,二要整合课程资源助推课堂延伸,三要链接课程资源促使课堂生成。由此得出“儿童生活与课程资源统整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真实学习的发生”这一研究观点。
关键词:真实学习;儿童生活;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设置了三个主题活动,分别是“我们这样过中秋”“中秋节、团圆夜”和“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习俗有关的知识,理解中秋团圆的内涵感受,在活动交流中体会亲情和友情、思念和團圆。从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中秋节”,分层引导学生“圆月高挂吟古诗”“桂花树下品月饼”“聆听故事唱歌谣”“家人团聚猜灯谜”等多元活动体验,教会学生在中秋佳节的习俗中,去感悟、感恩和感动。以借月思亲的情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情感。
【案例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儿童真实学习的有效发生。儿童真实学习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与儿童生活相融合。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注重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按照儿童的生活路径来设计教学内容。儿童真实学习的条件之二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一书在针对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常规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从学习目标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其他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和老师自身的教育资源等。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因中秋节佳节将至,学校下周一全校师生休息过佳节。
(话音刚落,学生欢呼!)
师:你知道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几月几日吗?
生:9月21日。
生:不,是9月24日!
生:是9月……
(学生一头雾水。二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区分农历和阳历,老师的提问将学生难住了。)
师转问: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谁知道中秋节的习俗呢?
(教学中,老师没有及时解决问题,而是转移话题,这环节的教学并未获得有效落实,可做适当调整。)
片段二:
师引问:八月十五的月儿又圆又明,诗人笔下有关月亮的诗也是数不胜数,那么,谁能和大家分享有关月亮的诗?
(讲到二年级学生的强项,学生纷纷举手。)
生: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此时的月儿皎洁明亮,多美呀!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你还会把月亮叫做什么呢?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中秋佳节,即使是分隔两地,依然能对着月亮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天上宫阙,遥想“嫦娥奔月”,谁来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越说越自信,教师顺势借月解情,引导学生感受观月时的体会、观月时的童趣、观月时的故事想象、观月时的思乡情等。)
片段三:
师引导:中秋节除了赏月,吟诵月亮的诗句,还有哪些习俗呢?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吧!
(四人小组交流过中秋节的习俗。)
师:哪一组先分享?
(老师随机指一组分享)
师:你们想分享的是什么?
生:吃月饼!
师:具体说说看。
(一个学生代表具体说了月饼的样子、味道。)
师:谁还想补充?
(说到美食,学生津津乐道)
师:多美味的月饼,我都馋得直流口水了,让我们一起来解解馋吧!
(老师取出准备好的月饼,每人分一小块品尝,学生兴致高涨。)
师:谁想和大家说说此刻吃月饼的感受?
生:甜甜的。
生:很快乐。
生:几个人吃同一个月饼,感觉特别好。
生: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一起吃月饼,很开心。
师:老师也很开心,开心得想唱歌了!
(学生兴奋地鼓掌。老师清唱《爷爷为我打月饼》。)
师:好听吗?
生齐说:好听!
师:这是老师小时候学的一首歌,至今都很喜欢它,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随后老师教学生唱,先慢慢跟,熟练后速度加快,学生越唱越欢快,气氛高涨。)
师追问:歌词中“一口月饼一片情”,这是什么情?
生:爷爷爱我们的情。
生:我们爱爷爷的情。
师引导:除了爷爷和“我”,还可以是什么情?
生:和爸爸妈妈的亲情。
生:和同学一起吃月饼的情。
生:全家人团圆的情。
生:人在别的地方,想家的情。
生:还有想家乡亲人、朋友的情。
【案例反思】
正如鲁洁教授所言:“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即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更是如此。因此,基于儿童真实学习的需求,就必须巧妙链接多元课程资源,紧密联系儿童生活,促使儿童从生活中获取、在体验中领悟,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课堂教学落地真实生活,将课程与生活相融合,让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