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语言特色赏析
2018-03-05朱颖欣
朱颖欣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文学领域也涌现出大量的知名文人大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湘西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从众多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边城》创新、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为中国的乡土文学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详细论述了小说《边城》的语言特色,以期进一步地理解和感受湘西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语言特色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小说《边城》的部分内容。在阅读《边城》之前,笔者曾在沈从文先生的《习作选集代序》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只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一段是沈先生自我概括创作文字的宗旨,也是他创作的准绳。当初,我并不懂得沈从文先生这段话的含义,而当阅读完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一文后,笔者顿时明白了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之意。
1931年,沈从文先生完成了中篇小说《边城》的创作,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风土文化的描写,营造出一个近似桃花源的小城,这里面充溢着亲情、爱情、乡情等多种美好的情感,给身在都市中的人一处心灵休憩之所。下面,笔者赏析了小说《边城》中的语言特色,旨在进一步理解和品味小说的“美”。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语言自然流畅,简单明了,写景时优美如画,写人时情真意切,叙事时入情入理。不仅如此,沈从文先生善于从声音、气味等细致之处入手写景,使语言文字达到浑然天成之境。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
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先生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以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在此,笔者以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论述了沈从文先生是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
1.利用臆想进行描写
如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带翠翠进城看赛龙舟。然而,到了城里后,爷爷虽然担心翠翠一个人在城里不安全,可又担心顶替自己摆渡的老人孤苦伶仃,不甚放心,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先回家看船去。他对翠翠说,无论多晚,都会接翠翠回家。可是翠翠等到“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也没有等到爷爷来接她。这时,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在胡思乱想后,翠翠又用爷爷的嘱托为自己解释这一想法是不正确的。在这里,沈从文先生通过翠翠臆想爷爷死了,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在害怕失去唯一依靠时的彷徨与无助,也突出了翠翠的不安全感,以及对爷爷的依赖。
此外,沈从文先生还在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翠翠看著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在爷爷忙碌的时候,翠翠一个在家,于是臆想了“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一情境,这正是翠翠一个人感到孤独时的臆想,她太依赖爷爷了,所以希望爷爷能随时随地地陪伴自己,待在自己身边。
2.利用梦境进行描写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喜欢翠翠,两人最后决定以斗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婚。这一天,“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此时的翠翠,其实对傩送已经有了爱慕之心,只是自己当时还不懂得这种朦胧的情愫,所以沈从文先生描写了翠翠梦里听歌这一情境,表明翠翠也像她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翠翠像她的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跨过万难,爬上高高的悬崖去摘虎耳草,而虎耳草正是爱情的象征。不仅如此,在梦中,翠翠感觉自己的灵魂为了歌声而浮起来,轻轻地在各处飘着。这说明翠翠的内心是愉悦欣喜的,虽然翠翠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表达自己对傩送的情感,但在梦里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对傩送的喜欢。沈从文先生通过描写翠翠的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暗示了翠翠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并已经对爱情有了懵懂的认识。
3.利用景物表现心理
在翠翠进城看赛龙舟后,等候爷爷接她回家的时候,沈从文先生描写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这一场景,利用了抓鸭子比赛最后的尾声,凸显了热闹过后的冷清,营造出翠翠在等爷爷接她时,内心的不安与孤单之感。不仅如此,沈从文先生又描绘了“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样一个景象,这时的景象是优美宁静,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但正是这样的景色更加凸显了翠翠的孤独。在等待爷爷接她时,她只能独自与黄狗为伴,无人倾诉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家等候忙碌的爷爷回家时,即使风景如画,她也无处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
二、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富有诗意是《边城》的语言特色之一,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最能体现这一点。
1.风景美
在湘西生长的翠翠,虽然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但在触目皆是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使她拥有了天真活泼的性格,也只有这湘西的山水才能养出如翠翠这般的妙人。此外,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中用了很多清新、优美的笔墨描绘湘西大地。如在描写白河上游时,他写道:“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这句话能瞬间将读者带到那高山、流水的湘西大地。
2.风俗美
风俗是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生产生活现状的,在《边城》中最能反映当地特色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的赛龙舟,以及唱山歌“决斗”。在赛龙舟比赛中,人们在热闹地进行着划船比赛,周围观看的人群也是川流不息。为了让节日更加精彩,划船比赛后,军官还放下了一群鸭子,让人们在水中抓鸭子,营造出一幅军民齐乐的和谐画面,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也是最让人向往的生活。而唱山歌“决斗”是最唯美的风俗之一,当天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时,他们没有采取钩心斗角的明争暗斗,而是选择用唱歌决斗的方式。天保在弟弟傩送唱完之后,感觉自己斗歌比不过他,于是自动认输,完全遵照“决斗”的规定,这也是湘西风俗美的最好体现。
3.人情美
湘西大地中生活着一群淳朴的人们,而翠翠的爷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爷爷不放心翠翠独自进城,于是请了一位老人帮忙摆渡,可等爷爷到了城里之后,却非常担心那位朋友,沈从文先生就写了这样一段人物心理描写:“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段人物描写充分表现了爷爷遇事懂得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的人情美。
不仅如此,爷爷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起了争执。爷爷不肯接受过渡人的钱,可过渡人非要把钱给爷爷,当过渡人把钱扔在爷爷的船上离开时,爷爷急得忙叫翠翠拉住卖皮纸的过渡人,然后把钱还给他。沈从文先生描写的这一场景,突出了湘西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与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了《边城》的人情美。
参考文献:
[1]辛锦兰,刘莉.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语言特色解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7).
[2]雷丽平.《边城》语言的诗化、梦幻色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
[3]赵连奇.一种自得之美的艺术追求——从《边城》看沈从文“乡土文学”的艺术风格[J].保山师专学报,2005,(6).
[4]宋阜森,谢玉兴.《边城》语言艺术特色管窥[J].兰州学刊,2005,(2).
[5]张瑞田.《边城》——语言营造的理想人性世界[J].中文自修,1996,(11).
[6]史青.淳朴清新 自然恬淡——谈《边城》的语言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7]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8]邱群丰.《边城》的语言特点及“鱼”的意象解读[J].学周刊,2011,(1).
(作者系合肥168中学高三23班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