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
2018-03-05丁昊洋
丁昊洋
多少的血与泪在战争的硝烟中湮没,多少的生与死在炮火的轰鸣中轮回。战争,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频频发生的惨剧,同时又是人类不断发展永恒的话题。战争真的无可避免吗?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最终由谁来承受呢?鲍勃·迪伦在《答案在风中飘荡》中的一句话,“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悲愤地回答了这一切。
是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但那些战争发起者为何视而不见呢?他们难道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内疚吗?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深究他们行为的背后,无不有利益的驱使,个人的、团体的、民族的,甚至国家的,不一而足。现代西方舆论普遍将自己发动的战争归咎于种族主义、恐怖主义或独裁主义。但试问这些“主义论”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利益!在他们眼中,为了利益,无辜者的鲜血是不足为道的,这种生命与利益的交换,看似很荒唐,却已经困扰了人类千百年。当道德与利益之间出现矛盾时,人该如何取舍呢?很难。人非圣贤,能有多少人不为利益的诱惑而动心呢?关键不在于这一念是否犹豫,而是犹豫后如何选择。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难道不是吗?我们研究了这么多个世纪的道德哲学,仍不能帮助我们坚定立场,难道人性的弱点真的不可克服吗?难道战争真的不能避免吗?
思之,战争由来已久,几乎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秦灭六国,全国一统;楚汉相争,汉武逐匈;三国鼎立;两晋之后,又是黑暗的南北朝,一个又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隋唐稍微安定些,但边境依旧战事频繁,唐代涌现出的大量的边塞诗变相地佐证了这一点。五代十国更是乱世,民不聊生。宋代处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前夕,用屈辱和金钱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元明清的乱局,人所共知。近代中国更是炮火声不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所缓解。西方的历史也是如此,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克起义、高卢战争、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近代有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生灵涂炭。深究這些战争发起的原因,我发现,一是内战,为了争夺政权;二是近代列强发起的侵略战争,为了攫取资本主义发展必需的人力资源、原料和市场。但是,又有谁想过这长长的战争名单后消失的无数生命与淋漓的鲜血呢?和平来之不易的价值,正是这些为野心家争权夺利的战争游戏而渗透土壤的鲜血,这干涸的血迹,难道不比那“伏尸百万,血流千里”的掌权者的盛怒更能震慑人心吗?
战争为何到现在依然存在?它是否会一直存在下去呢?我想大家和我一样,只能回答: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人类依旧希望倚仗暴力去攫取利益,战争就会一直存在。逐利是人的天性,并不可怕,关键是用什么方式。一旦人类再无底线,就没有了步出深渊的阶梯,只能在黑暗中迷失得更远。越战最终在美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声中停止,但为何没能让它在开端前就终结呢?人们为何要用鲜血和生命来填饱政治家、军火商们的私囊呢?当然,我不是要人们忽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是希望普通民众在遵从战争意志的同时多一分思考:我们究竟是不是在为正义的事业献身?至于人性的弱点,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克服,如何去宽容,如何去正确引导,让一次次战争悲惨的教训变成人类和平精神殿堂的沃土,让异端分子、极权政治家们丧失利用民众的机会。既然答案在风中飘荡,那么我们为何不让它飘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现在更是手握毁灭地球数百次的核武力,很可能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人类世界的终结。时代在进步,为何还需要野蛮凶残的战争呢?在这个星系中,最有可能毁灭我们的,就是人类自己。恐惧使我们武装自己,貌似强大,却更显出我们的胆怯懦弱。如果人们能常怀理性,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而让《答案在风中飘荡》成为人类战争历史结束的象征,让人类不再用武器互相杀戮,我想,那将是人类历史跨越性的进步。
黑夜深沉,不知此刻的世界上是否还有未熄灭的炮火、未弥散的硝烟?“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放下枪炮,听听那飘荡在风中的答案吧,一切尽在无言中!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10班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