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病理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018-03-05李品玉雷伟华李俊涛
王 敏 ,许 帅,李品玉 ,杨 坚 ,雷伟华,李俊涛 *
(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2.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20)
医院病理科室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诊断是疾病尤其是肿瘤早期筛查、确诊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最可靠的方法,是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1]。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日益升高,患者及家属法律观念、维权意识的增强,病理诊断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而高水平的病理技术是正确病理诊断的先决条件[2]。病理技术常规工作是将患者身体切取、穿刺、搔刮的细胞或组织制备成合格优质的病理切片。技术员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患者,但其工作对于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全国开设病理检验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3],基层医院病理科的技术员往往非专业出身,虽然他们通过医院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已经掌握了常规病理技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过程,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日复一日的与机器和各种化学试剂打交道的工作中,眼里只见组织标本而不见患者,部分技术员出现对患者冷漠生硬,对工作安于现状,对名利患得患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与同事难以和谐相处等人文修养不足的表现。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增设病理检验技术专业,如何让学生在将来的平凡岗位上拥有进取的工作态度,做到尊重患者、与人友善、爱岗敬业,保持较强的职业认同感,片面追求技能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者的共识,2011年袁贵仁提出的“医学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4]。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人黄炎培先生曾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5]。专业技能只能使无业者有业,而人文素养才能使有业者乐业,只有人文修养高的病理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才能在将来与患者标本、精密仪器和有毒试剂打交道的工作中做到尊重生命、乐于奉献,既能脚踏实地、稳重务实,又能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1 目前高职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坚力量为“70后”及“80后”中青年教师,他们成长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年代,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期的洗礼,其自身人文素养本身不足[6],且与专业课程教育不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短期内看不出明显成效,教师难以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就感,也就没有积极性去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1.2 学生方面
医学生高中阶段绝大多数为理科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先天欠缺,而高职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理解能力不如本科学生,主动获取人文知识的觉悟不够,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在繁重单一的专业课程学习的背景下,学生疲于应对而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汲取。
1.3 学校因素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学习存在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分离的现象[7],导致人文教育边缘化、教育功利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各本科医学院纷纷被综合性大学合并,加强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8]。但目前国内高职高专普遍由原来的卫校升格而来,仍然沿用单科性办学模式,且由于发展需要,学校大兴土木,搬迁新址,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明显改善,但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分崩离析。高职学校新迁校址往往远离市区,学校为安全管理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人为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正常联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1.4 社会因素
在市场化趋利性影响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泛滥,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体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极易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而追逐功利或甘于堕落。医患的流血冲突、某些媒体的大肆渲染等强烈冲击着在校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使得原本在“唯学历论”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职学生对职业前景更加失去信心。而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网络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但自控能力差、学业压力重、职业认同感低的高职学生容易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感、安全感,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甚至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意识缺乏,冷漠偏执,目光短浅,将来难以适应社会。
2 提升高职病理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2.1 病理检验专业教师与人文教师相促进
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他们普遍缺少医学实践,医学生所必备的专业人文素养则必须有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参与,病理检验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及其不可代替的价值引领功能和道德感化功能,在病理检验专业课程中渗入人文教育,在教学中自觉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文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不是各自为政,人文教师应适当观摩专业教师的临床工作,避免完全游离于医学之外的人文教育,专业教师则应了解人文教师的人文技巧,主动参加人文方面的培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专业教师与人文教师共同促进高职病理检验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2.2 病理见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
医院见习是课堂外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改变以往仅安排学生去病理科见习的传统模式,而是病理科见习期间适时安排学生到妇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胃(肠)镜室等与基层病理科业务联系最为密切的科室,这些科室几乎每天有患者需要切除身体上的组织,根据病理诊断再接受后续治疗。临床见习中学生能近距离接触患者,目睹患者在临床取材前的犹豫、彷徨无助,取材时精神上的紧张和肉体上的痛楚,取材后等待病理结果的担心、焦虑不安,拿到病理报告时的如释重负或悲观绝望,抑或良恶性质待定需进一步病理检查时的复杂心情等,学生真实感受到患者的心理活动,体会到患者的喜怒哀乐,从而能够以敬畏的态度对待病理标本,认识到将来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自己工作疏忽可能给患者造成再次伤害甚至误诊而引发医患纠纷。教师还可以引入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及必要的法律观念。通过临床科室与病理科相结合的见习实践对病理检验高职学生进行关爱患者、尊重生命、尊重活检标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在与各种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中提高学生的自身应变能力、沟通能力。
2.3 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相补充
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多途径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病理制片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观看病理名家纪录片、人物专访等,学习当代病理大师的奉献精神,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此外,社会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我们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结合病理检验专业特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
3 结语
培养具备良好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精神品格的高职学生是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之根,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渗透和均衡发展是病理检验专业的立身之本。教育者应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教学中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引导,从而为基层医院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病理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