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长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8-03-05李艳艳杨海峰
李艳艳,杨海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学风即学习的风气,学风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治学态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激励即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风建设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良性动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生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1 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层面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生源渠道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迟到旷课,课上玩手机、睡觉、打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1.2 教师层面
良好的教风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只有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精神,才能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有些教师一方面一味抱怨学生素质低、难管难教,没有去深入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优点和强项,另一方面也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1.3 学校层面
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关注点放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招生就业上,对学风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如教学质量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考核与激励机制、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学生毕业要求过低,监管过松,使得不良学风蔓延。
2 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激励就是创设满足个体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工作动机,使之产生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的特定行为[1]。激发相应的动机,产生为满足需要而努力的行为,最后才能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的统一。有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发挥80%~90%[2]。激励属于管理心理学范畴,西方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激励这一领域产生了很多重要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教育管理者从激励视角研究高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激励符合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风建设中的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学习目标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在使学生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实现学风建设目标。建立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就是学校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良性动机,引导学生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优良学风所倡导的趋于一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使学生产生高职院校所希望的行为和价值观,就应该制订一套完整的学风建设激励机制,使其成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教育手段。实践证明,优良学风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激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激励机制来建设优良学风在加强高职学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激励机制在学风建设中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育人目标,从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需要出发,综合运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和优化学风建设的激励机制。
3.1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确立应切合实际,切忌空洞浮夸,只有科学、合理的目标才能有效激励个体行为。高职院校应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入学伊始,大学新生表现出各种不适应,一些学生少了高考压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往往出现过度放纵的言行,或是表现出迷惘,无心学习。一些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对以后择业和就业感觉希望渺茫,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开学伊始,学校要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邀请资深专业教师或已毕业、发展较好的校友代表进行有效引导,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学习方法、社会价值及就业前景,树立其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3.2 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就是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激励、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之形成优良的学习品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会影响和带动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觉抓紧学习,促进其学业进步和良好学风的形成。高职院校实施榜样激励的具体措施如下。
3.2.1 通过舆论宣传,激发学习动力 学校可设立学风建设宣传栏,介绍优秀学生事迹,定期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使优良的学风得到弘扬,在校园中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3.2.2 介绍先进校友,明确学习目标 不同专业都会有优秀的毕业生在本行业中表现突出,发展良好。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优秀校友以报告或座谈等形式向同专业学生介绍以往学习体会、工作情况,通过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成功典型的推介,能够产生说服力,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明确目标。
3.2.3 发挥学生干部带头作用,做出良好表率 在校风建设中,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考核,重视其学业成绩的提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有迟到、旷课、不及格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干部要及早进行教育,屡教不改者应取消其职务,以免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3.2.4 强化教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 教师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是最直接的,身教胜于言教,良好的师德教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根据行业企业和学生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备好课,上好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3.3 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是指通过奖励或惩罚手段,认同、赞扬并扶持激励对象的积极行为,否定乃至消除激励对象的消极行为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职学风建设中,要从学生思想活跃且自尊心强的特点出发,恰当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运用奖惩机制来激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动力,警示或惩戒不良行为。在各种学习评比、竞赛活动中,如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运用得当,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鼓励先进学生、促进落后学生有积极影响。对于有不良行为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惩戒,在纠正不良行为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其改过自新,重新努力,同时还要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3.4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发生影响,从而使其焕发内在精神力量的过程。与有形的物质相比,无形的情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为持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因此,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学校、教师要注重情感投资,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积极采取恰当方式,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要尊重学生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权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心换真心,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不嘲讽训斥,而要耐心倾听、积极教育,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此外,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班主任、辅导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心理波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贫困学生要多交流沟通,积极引导,使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3.5 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是行为激励法的一种,坚持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使组织活动具有某种集体强化的自觉机制。当前来自学业、评奖、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正是由于这些竞争的存在,才使学生有压力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为不使自己落后或被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正是这种由压力向动力的转变,才使学校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竞争激励机制的引入客观上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维护竞争的公正、公平。学习方面,突出对考试环节的管理,严把成绩评定关,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风;在评优方面,坚持做到评选条件、程序、名额、结果的公开,确保评优的公正性;在就业方面,坚持优生优荐、择优录用原则,规范就业行为,以此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育人环境。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深远意义,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学风建设中激励机制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具有长效性、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开创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