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安仁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2018-03-05刘文琦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安仁舞龙板凳

刘文琦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川东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及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四川省达县安仁乡有着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特色舞蹈——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四川”时期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它与泸州雨坛彩龙、船山桃子龙、盐亭桃子龙、遂宁耍旱龙、马潭火龙、双流火龙、宜宾小彩龙合并为龙舞项目,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Ⅲ—1。板凳龙超越了民间表演艺术自身固有的文化价值,记载着“湖广填川”的历史瞬间,反映出“楚”、“巴”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目前,板凳龙作为舞龙文化精品,在安徽、浦江、漳平新桥镇、北泉、福建大田县等地均有此类艺术表演活动,“安仁板凳龙”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板凳龙,具有自己的特色制作工艺、执法和动作,体现出当地独特地域风貌和厚重文化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安仁板凳龙”的表演技艺和传承人濒临失传,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探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仁板凳龙”所面临一系列生存现状及其发展路径,提高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一、中国传统舞龙文化的起源与变迁

(一)舞龙文化的起源

龙作为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有着威武神奇的艺术形象,坚韧刚强的品格特性,勇往直前的奋发精神,是中华民族儿女拼搏进取的独特写照。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最早发现的龙形图案,证明华夏文明与龙文化产生步调的一致性。在传承龙文化的各种方式中,最为突出的是舞龙活动。舞龙是一种大型的团体性民俗活动,从龙的制作到组织表演舞龙以及后期的道具处理问题,都体现了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正是由于群众对龙文化的崇拜,进而产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是舞龙活动持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龙最早起源于祈求风调雨顺和迎福驱邪之意,在我国早期文献《左传》、《山海经》、《周易》等均有记载。古人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具有呼风唤雨、消灭瘟疫灾害的能力,龙的本质是属水性的动物,即龙出行的地方伴随着风雨,不在的地方会成为干旱之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社会人们发明的简单劳动工具可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天气条件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发生干旱是常有之事,由于受到落后的科学技术阻碍,无法想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缓解旱情,因此通过舞蹈方式祈求下雨。而龙顺理成章地成为祈雨的主要诉求对象,这足以说明以龙为对象的民俗活动在人类早期就已经出现。

(二)舞龙文化的变迁

舞龙在汉朝时属于一种大型娱乐庆祝活动。秦朝的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六》“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1]里面描述了舞龙求雨的方式。张横在《西京赋》里也展示出舞龙表演恢弘浩瀚的场面气势:“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唐朝时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欢庆节日类表演习俗,宋代出现成熟的耍龙灯活动,把舞龙文化推向一个新高潮。在元明清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外省民众内迁,丰富了迁入地舞龙文化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则为铜梁的龙灯文化。17世纪的明清时代,四川盆地已经流行着这样的民谚:“大足的菩萨(石刻)铜梁的龙(灯)”。清代的《铜梁县志》更是记载了每年举办一次的铜梁龙灯会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闹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在现今,经过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舞龙道具的制作、舞龙的技艺等也近一步趋于成熟。作为一种大型公共活动,舞龙队在社区内由影响力强的成员号召下组织表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和祝愿,同时会吸引邻近社区人们前来参观,以显性的娱乐观赏功能和健身竞技功能赢得现代人的认可赞同。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仁板凳龙”

(一)安仁乡概况及“安仁板凳龙”简介

安仁乡隶属四川省西部重城达州市达县的场镇,于达县境内的东南部,距达县约32公里。“安仁板凳龙”是流传于周边20多个乡的民间舞蹈,与“谭氏子孙龙”、“安仁话”并成为“安仁三绝”。据夏氏家谱记载,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陆续有人从湖北、湖南一带移民入达县,1691年前后达到高潮。后来石氏、郑氏、杨氏、魏氏、谭氏家族成员分别迁移至此。1665年即清朝康熙四年,经过四川巡抚李国英奏准,引发“湖广填川”大移民。清朝前期的大移民前后长达一百年,分为朝廷号召的强行政策捆绑入川和以福利待遇吸引举家自发移民两种。达县“安仁板凳龙”是在移民时期带来并继承发展的,安仁乡现住居民正是第二次“湖广填川”湖南人的后裔。

(二)“安仁板凳龙”的起源及其发展

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早以前,安仁乡遭受了极为罕见的旱灾,为了发泄对龙王爷渎职的愤怒,人们把稻草用篾条绑在长条板凳上,令一壮汉背负着匍匐爬行,旁边的人则拿起锄头、扁担等劳动工具进行围追、堵、打,并用碗、盆、瓢这些器皿不断泼水,周围很快就下雨了。其实,东海龙王爷丢在凡间的私生子是板凳龙,王爷得知儿子挨打的消息心痛不已,就逼迫天空下了雨。按照规定,下雨是要经过玉皇大帝审批、雷公下令,打几声雷就下多少雨。然而,东海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私生子,私自下雨,触犯天条,激怒了玉皇大帝,被判斩成了数节,叫它永世不得复生。东海龙王不顾一切去救子,同时也拯救了天下百姓,为报答东海龙王惠泽众生的恩德,人们用小麦、高粱秸杆、玉米壳、稻草和苎麻等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捆扎成龙的形状,每当秋收以后,人们都要自发地聚集起来,通过表演来表达心声,数条板凳龙组合为一体,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还原了东海龙王的驱体。

“安仁板凳龙”的传说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传说也不同于其他地方关于舞龙的传说。在过去的三百年民间流传的舞龙传说大部分都反映了对龙的无限崇拜,卑躬屈膝的祈求之举,但是“安仁板凳龙”的传说却恰恰相反,它先是从“虐龙”再到与龙建立和谐关系。而在近代的“安仁板凳龙”继承与发展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大跃进时期脱离实际的过高标准,导致板凳龙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扫除“四旧”的整改中,板凳龙也受到了牵连。到了后来,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安仁乡经济水平大幅度下滑,此时“安仁板凳龙”表演活动的开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

(三)“安仁板凳龙”丰富的价值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文化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作为川东地区龙文化的精品——“安仁板凳龙”,2006年的成功申遗将“安仁板凳龙”发展推向新阶段,也提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安仁板凳龙”从不同角度给人们带来不容小觑的作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价值:

1.社会价值

它是跨时代、跨地区、跨民族的产物,在传承的过程中整合了楚文化与巴文化的精髓,是楚巴文化融合的典范,在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下赋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当地板凳龙的表演,人们也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和风貌。板凳龙从田坝、院落、街头、广场到舞台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2.历史价值

“安仁板凳龙”在传承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记录了“湖广填川”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从川东地区俚语“大人耍龙灯,小娃耍板凳”则可以看出“龙灯”和“板凳”在四川地区曾被用来当作表演的一种道具,并且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爱,是一种打破年龄界限的民俗表演活动。

3.学术价值

“安仁板凳龙”沿历史轨迹进行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后人研究舞龙文化提供更多的话语材料,充实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与其他地区舞龙文化横向对比,并与其他种类民俗活动纵向对比;另一方面对于其濒危消失的紧迫情形,运用马尔都塞所说的“第二向度”——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反思人类如何造成此种现状,研究此方面内容的学者可起到意见领袖作用,引导人们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在公共领域中构建理性空间,防止思维异化。

4.经济价值

安仁乡可以开辟出以“观看舞龙表演为主线,学安仁话,品安仁柚”的捆绑式旅游服务内容,提高当地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借助当地所形成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推动川东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四)“安仁板凳龙”广泛的影响力

“安仁板凳龙”曾参加达州市首届旅游开发大会开幕式民间艺术表演和巡回展演获得银奖,并参加成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和联合国教科文在达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巴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在2006年列入达州市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在2007年列为四川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2011年达县安仁乡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安仁板凳龙”的技艺表现

(一)“安仁板凳龙”的制作工艺

“安仁板凳龙”是用板凳当道具的一种民间表演活动,首先需要用合适的长条木凳作为基本材料,再把竹篾折叠成龙头、龙身的式样,装饰物用包谷壳、稻草等几种农作物的秸秆,象征五谷丰登,板凳龙的四脚象征四季平安,是板凳龙的龙眼;每条龙一般通过三名男子进行表演,意味三阳开泰。目前用作板凳龙的道具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以红绸缎扎成的“泡花”,铺在板凳面上,板凳的龙头用带有“泡花”的一端制作,龙尾用拖有红绸缎尾的一端制作;第二种是用近似龙形的树杆作为龙身,前端用树杈做两腿,后端用一根棍做龙腿,一条龙有三条腿,这样的做法好处是便于耍龙的动作敏捷性。据说在1949年有人曾经提议将板凳龙的板凳改为三条腿——前面两条、后面一条,为了减轻龙的重量,使舞姿看起来更为灵活,结果遭到安仁乡村民的一致反对,因为不能违背了祖宗的老规矩,失去了原本四条腿代表四季平安的寓意,而且制作时必须带有一颗虔诚的心,专心做事,不能有丝毫怠慢;第三种仍用长凳,用竹篾做龙骨,用包谷做龙须和龙鳞,最后用苎麻(如今多用铁丝)将其固定在板凳上面,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制作方式;第四种和第五种较不常用,这里不做赘述。[3]

以上可以看出其制作工艺原始而又简单却不失讲究,原生态的板凳龙扎成后,是不添加任何的修饰,近年来为满足大众审美的需求,才开始出现在包谷壳等上面添加彩绘的做法,涂上红黄绿相间的鲜艳色彩增加了舞台表演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二)“安仁板凳龙”表演的经典动作

“安仁板凳龙”的舞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度,可以单独舞龙,也可以多龙共舞,场地不受限制。表演时前面二人各以侧手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一边在不停的奔跑中,同时进行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在较短时间内变换队形和不同姿势,以表现出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在锣鼓声中出场,先举龙“大绕场”,然后做“龙摆尾”的姿势来到舞台场地的前方位置,顺着“拜四方”的路线行走,在左、后、右各做“板凳花”、“龙翻身”、“跳龙”动作两次,接着绕至中场按照“小穿花”队形分别做与之前一样的三种动作,再接着做“黄龙缠腰”、“滚龙抱柱”,最后在“骑龙过海”中结束。演员步伐整齐、动作到位,展示出赤膊胸膛的汉子刚劲有力的身板。原来仅男性表演,随着女性权力地位的提高,现在也有女性加入了舞龙的表演当中,产生了男女混合舞龙的壮观场面,创造了龙配凤的新舞龙动作,把“安仁板凳龙”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三)“安仁板凳龙”的配乐特点

据龙狮运动配乐发展的三个阶段可将“安仁板凳龙”的配乐归为第一个阶段——原始配乐阶段。其特点是乐器较单一,采用民族韵味浓厚的锣鼓作为主要伴奏道具,缺乏成熟的曲谱,动作粗旷有力,未借助节奏感强烈的近代打击乐和管弦乐。后来随着不断的改进,产生了马锣、大锣、堂鼓等打击乐器相结合的伴奏方式。在大齐奏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强弱对比,有时可能会有一两样打击乐不发出声响。

“安仁板凳龙”唯一的传承人谭显均表示,他记忆姿势有自己的窍门即先记忆鼓谱。一般情况板凳龙的舞步是随着鼓点韵律扭动,通过对比明显的声响配以相对应强度的动作,动中有静,张弛结合。[4]

(四)“安仁板凳龙”承载的民俗

在过去,“安仁板凳龙”这项民俗活动是人们盼望天公作美的一种祈求方式,期盼从天而来的即时降雨缓解麦田农作物的干旱情况,得到好的收成。到后来演变为填补人们贫乏单调的生活组成部分,人们在干农活之余充分享受舞龙带来的乐趣,可以起到提高社区内群体之间团结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增加更多共同话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耍板凳龙能够增加乡民的自豪感,为安仁乡赢得“板凳龙之乡”的荣誉称号。四川地带气候潮湿,“安仁板凳龙”表演如同吃麻辣火锅般功效,通过剧烈运动在寒冷的冬季驱逐体内湿气与严寒,将年轻男子健硕雄浑的体魄显露无疑,而在夏季的表演则会令人大汗淋漓,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意。在增强内部人民的友好团结,消除性别歧视方面发挥着独有作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彰显出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安仁板凳龙”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变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它与当地乡民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舞龙文化的有机构成。

四、“安仁板凳龙”的传承现状

(一)现有的保护措施

1.新旧媒体联动宣传,形成三网初级共振模式。

四川日报、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等多家传统新闻媒体均有在安仁乡针对“安仁三绝”中“安仁板凳龙”进行专题采访,肯定其社会、历史、学术和经济方面价值,提高“安仁板凳龙”的知名程度。但单一的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并借助了新媒体——互联网,只是简单地从报纸获取的采访信息通过网络上报道,未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强、及时反馈、画面现场感丰富等优势作用,没有在政府门户网站、地区性商业网站、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专业学术网站开辟对应专题栏目,无法通过网络这个“强大的回音壁”让人们再次了解“安仁板凳龙”与其他舞龙相比的特色之处及深度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民族文化精神。

2.借助有影响力人士号召,推广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李万斌教授曾大力倡导高校开展舞龙选修课,更好地推广川东地区项目精品——“安仁板凳龙”,旨在提高周边地区的人们重视和参与程度,形成全民舞龙运动热潮。除此之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副主任黄凤兰女士、四川文理学院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方向的樊永强老师等人也对舞龙文化做深入探讨分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3.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整合周边地区舞龙表演。

2006年“安仁板凳龙”与泸州雨坛彩龙、船山桃子龙、盐亭桃子龙、遂宁耍旱龙、马潭火龙、双流火龙、宜宾小彩龙合并成龙舞项目,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Ⅲ—1。在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继得到国家、省、地市级媒体关注并做简要报道,以及云南大学人类学专业师生来此进行田野调查,对提高“安仁板凳龙”知名度起到一定作用。

4.广泛参与各种重大表演活动,为宣传舞龙文化搭建平台。

2007年,“安仁板凳龙”在中国成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进行表演。随后2007年9月参加了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巴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九州同庆心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建党九十周年大型献礼节目《乡村大世界走进达州》录制的达县安仁板凳龙实况节目于7月1日在中央七台乡村大世界栏目首播。2012年9月,“安仁板凳龙”参与全国第二届新农村建设文艺展演,并广泛受到各界人士一致好评。

(二)传承困境及原因

作为文化资源的“安仁板凳龙”同有些自然资源一样,具有审美价值,在动态的展现中感受恢弘磅礴的表演气势,从静态的照片中也可以领略到精彩的表演瞬间。而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安仁板凳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可再生性,即一些珍贵、脆弱、不可修复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或遭受破坏将不复存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缺憾。[5]避免其发展走向衰败而成为缺憾,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程度。由于表演属于集体性参与的项目,所需经费较多,人力、物力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增加了板凳龙传承的工作难度,没有给予现今唯一一位“安仁板凳龙”传承人正式名分,外加政府资金补贴力度的严重缺乏,不能够供给专业表演人员生活费用,为维持生计当地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在板凳龙表演当中看不到为表演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外加当地年轻人口流动性较强使表演后继无人。目前安仁乡板凳龙的传承人只有一位名叫谭显均的老人,同时兼任安仁乡党委副书记和文化站站长职务,重任在身,为板凳龙的传承积极进言献策,可是效果甚微。面对板凳龙传承后继无人,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身为板凳龙之乡的安仁,走访当地村民得知很多年未在自家门前观看到板凳龙表演。有时为完成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表演命令,在政府拨款投资极少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制作工艺上进行缩减,短时间内完成工具制作到人员召集训练等一系列任务。唯一传承人谭显均老人试图在当地武术学校寻找适合的继承者,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习板凳龙这门技艺不仅需要有勤奋踏实学习的劲头,最为关键的更需要悟性,通过领悟动作表演技巧再进行表演更具美学欣赏价值,而不是机械呆板地学习表演动作套路。

五、对“安仁板凳龙”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制定生态修复机制,为舞龙精品文化代表买份“双保险”

如果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有效保护“安仁板凳龙”措施的话,那么制定生态修复机制便为其再次增加一层有力防范。“生态修复”原本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6]目前“安仁板凳龙”面临濒临失传的现状,若想停止“人为干扰”,寻找传承人是首要工作,应该摆放在第一位。其次,“安仁板凳龙”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特有的魅力,在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进行不断的调节,让“安仁板凳龙”满足现代人观看需求的同时不能破坏正宗性。

政府和文化保护工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必要时向社会爱心人士筹集资金,解决经济问题是扶持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健康稳定发展的立身之本。“安仁板凳龙”属于民间集体性表演活动,群众自发性较弱,政府的资金不足导致舞龙表演活动开展受到阻碍,难以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可以设立保护该项非遗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下设几个不同部门,主要负责板凳龙的表演道具制作、表演技艺的传授,从而为保护板凳龙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一定基础。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打造多元化开发战略,以形成特色文化作为保障,带动经济链条的大力发展。金钱至上,但绝非唯利是图,让当地村民看出从事与板凳龙相关的文化工作具有多重意义和好处所在。

(二)开展继承保护工作,走出“重开发,轻保护”的误区

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借鉴苏州昆曲的保护模式修建静态博物馆。增强人们对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树立“保护先于开发,传承先于申报”的意识观念,激发人们对观看蕴含丰富民族精神内涵的民俗表演活动兴趣。找寻遗留的板凳龙传统表演道具收藏于博物馆内,防止珍贵文物的流失。鉴于表演类遗产资源的保留特殊性,可用“视频+图片”整合的形式,现有唯一一名传承人在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搜集其他资料编撰《安仁板凳龙表演宝典》书籍,详细记录从道具制作到表演动作一系列的过程,用文字配以图片结合说明,并附上收录的重大表演或相关专题纪录片的报道视频,便于后人更好地了解川东地区特色舞龙文化。

(三)采用宣传推广手段,全方位立体化操作管理模式

达州市政府可仿照“元九登高节”建立“安仁板凳节”这样的节日,设定一个共同认可的日期,提高全民的参与程度。派遣当地村民在周边村落或达州市中心广场上教授板凳龙表演的基本动作,通过板凳为道具演变而来的健身“板凳操”,既牢记板凳龙表演的经典动作,也有利于带动全民形成健身热潮,有利于当地人民树立成就感和自豪感,成为促进湖南、四川两地人民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功典范,更有机会带板凳龙走出国门,打造川东地区文化发展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全民审美意识正确走向

一提到媒介素养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英国学者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了这样的定义:“运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作为舞龙文化精品的“安仁板凳龙”表演应与新媒体相融合,借助新的传播方式所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从而使人们观看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表演节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据安仁乡党委书记何勇介绍,伴着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其他地区的民俗活动却带来一定的冲击影响。如蒙古族的辫子舞表演加入LED的科技效果,增强舞台表演力和震撼效果。“安仁板凳龙”若加入高科技元素则与注重“原始性”相矛盾,破坏传统表演正宗性。笔者认为不仅如此,当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节目制作者为满足人们的窥探和猎奇心理,宣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生活压力,当下快餐文化以其“快”、“贫”、“赚”等特点充斥着电视银屏倍受欢迎,这种文化营养价值不高,多吃无益。相关媒体应加强议程设置,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工作者应当扩大人们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不仅扩大报道的篇幅、频率、方式,激发人们了解民俗文化表演动机,重视保护濒危消失的文化遗产不是纸上谈兵,也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人们更需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去吸收先辈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让悠久的中华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散发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六、结论

本文主要从中国舞龙文化的起源和变迁进行展开说明,并从“安仁板凳龙”的制作工艺、经典动作、配乐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安仁板凳龙”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看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仁板凳龙”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形势,做好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也提出自己对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开展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力图挽救这一民族文化精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为“安仁板凳龙”传承下来的美好前景做出展望。笔者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四的一名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贮备和经验的不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下分析的“安仁板凳龙”传承与保护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写的不够完整全面,需要通过以后的近一步的学习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

【注 释】

①“达县”:2013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达县撤县设区,改为达川区.

②“夏氏家谱”:安仁乡谭氏、叶杨氏、石氏、魏氏等家族收集到的谱书记载,夏氏在清顺治八年他们的先祖最早入达县安仁乡.

③ 此传说为达县安仁乡文化站提供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安仁舞龙板凳
舞龙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中秋舞龙
板凳狗
小板凳
板凳狗
川东安仁柚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苏幕遮(般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