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研究
2018-03-05陈祺
陈 祺
(1.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2)
众所周知,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是人们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经常提到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得到了极大增加,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此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涌入,误导人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与金钱观,过度看重效率与追逐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人作为人本应该具有的存在状态与追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人的异化是商品社会中因商品生产而把人‘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2]所带来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化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3]。如今的我们亦不可避免地难逃“物化”现象的桎梏,而且这种物化倾向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它还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甚至已经波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1 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要义
1.1 “物化”概念的提出
“物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对物化的基本现象做了如下描述:“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1.2 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卢卡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马克思对商品形态的分析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他的物化批判理论,并将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当中。卢卡奇从商品的生产结构出发进行深度剖析,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商品生产与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普遍形式时,人与人的关系便被商品物的关系所掩盖,即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与物的关系,物化产生。由于物化,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即“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对立”[2]。就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而言,一般包括:物化造就了一个与人相异的“第二自然”;物化使人被其创造的东西所支配;物化使人变成了纯粹的客体、人被作为物的功能而发挥;物化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人被数字化、并成为被计算、被操作之物;物化内化到人的意识领域,形成了意识的物化,使人丧失了突破意识、创新意识[3]。
2 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物化之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完整的人是摆脱了以拥有感替代一切,并且自由自觉活动的人[4],而培养完整的人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直面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物化的困境,人被其所创造的物所控制,被各种数字和指标所操控,人成为纯粹的客体。学生依靠占有知识换取学习成绩,依靠占有成绩换取奖学金;依靠奖学金换取荣誉称号、换取党员资格;依靠各种荣誉称号、党员资格和资格证书换取就业的砝码;教师依靠占有论文、科研成就换取职称、依靠职称换取更好的社会认可以及更好的工作待遇。每个人都在忙于占有,忙于被各种数字、指标所操纵,忘记了最初出发的目的。
2.1 物化使人被其创造的东西所支配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由于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传统所谓的“铁饭碗”岗位门槛越发提高,或者岗位数受到严格限制,加之学生的就业观念长时间还不能改变,依旧把传统“铁饭碗”作为就业首选,因此造成当下似乎“僧多粥少”的严峻就业形势。而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也逐渐成为家长、学生、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就业率”这个原本用来考量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的专有名词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家长和社会过度看重结果(能否找到工作)而忽视教育过程(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应然的教育结果(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高校也随之出现了“一切以促进学生就业”而并非“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错误倾向:学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高低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招生规模以及甚至决定了高校某项专业有无存在的必要性。当一切以就业率为指挥棒时,势必会把学生作为劳动力而不是人来培养,从而忽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2 物化使学生变成了纯粹的客体,作为“物”被进行日常管理
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包括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两个方面,其中物质上的资助与奖励只是手段,而精神资助是目的,即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引导更多的学生弘扬品学兼优的优秀品质,感恩及回报国家和社会,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各种资助、奖励项目在种类、金额以及受助对象的数量等方面都大幅度增加,在促进受惠学生群体增多的同时,也促使原本就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又大幅度递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环境下,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流程也随之演变为企业车间的流水线:学生个人申请—辅导员根据文件中所规定的硬性指标与条件进行筛选—排序出结果给予相应的资助与奖励等级。在形式上,这一评选过程正如Excel表格中的数字的筛选与排序,而学生的个人情况沦为表格中一个符号(物)而已。辅导员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这类工作的评选以及结果的上报中而无暇顾及宣传引导。
同样情况还会出现在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的工作中,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对后进学生激励的缺失,这些往往是导致学生过分看重金钱,优先考虑个人利益,出现精神或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人的主体性丧失,被可数字化、可计量的指标与条件所操纵
党员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根据《党章》的规定,党员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治标准,不能只重视学习而忽视政治标准。但是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中,为了便于量化,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常常习惯性地把可以量化的学习标准如是否获得过等级奖学金、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作为学生党员发展的硬性指标,通过设置这些数字化、可计量的指标与条件来衡量学生是否具有发展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政策导向,即学习标准最重要。
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被学校各种考核、各种指标所操控着。如:将辅导员进宿舍的次数、与学生谈话的次数、就业率的高低、是否考取就业指导师以及心理咨询师资质、是否发生过学生安全事故、获奖以及科研的数量和级别等指标作为评价辅导员是否优秀、是否专业化的标准。这种重考核、轻培养的现象,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往往会导致职业的倦怠以及自我认同度的降低,甚至会导致工作上的投机、学术的腐败甚至道德的失范,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发展。
2.4 意识的物化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的思维,亟须突破与创新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相比于对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美国NBA以及中国本土的娱乐明星的趋之若鹜,如今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热情还亟须提升与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维意识的物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容易受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忽视了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关注点与需要,仍旧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思维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单向传导与灌输;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心理会促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更加务虚,对将来工作技能的提升作用较小而忽视。
3 破除物化倾向,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应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让人们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因此,现在重提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理性地认识物化现象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及时发掘破解之法,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1 以历史性观点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物化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观点,物化现象产生与存在是具有客观原因的,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物化不但不会消灭,反而还会长期存在并且甚至加强。虽然物化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物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阻碍了我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我们被太多的规则、指标、数字、条件操控着,阻碍了我们对完整的人的培养。但与此同时,物化对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激励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讲,务必要高度重视并且明确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把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放在首位,可以把规则、指标、数字、条件作为拓展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工具与激励手段,最后克服并打破这些规则、指标、数字、条件的牵绊与束缚,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人的转变。
3.2 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正如习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务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培养要有针对性、计划性与系统性。第一,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师资的引进、梯队的打造有整体计划。第二,要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的不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第三,培养的平台与层次要提升。第四,培养内容既要包含理论又要包含教育技术、技能的更新,要与时俱进,把最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技术融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提升教育的实效。第五,要为教育者的成长提供有效的锻炼平台。对于教育者来讲,要根据其年龄、专业方向与能力层次的不同为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与业务能力创造相应的锻炼平台与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本领。第六,对于教育者的考核,考核指标要有鲜明、正面的政策导向。要以促进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为准绳,不能仅仅唯科研业绩为准,应该有利于教育者对本职工作与个人价值的认同,有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工作专业能力提升。
3.3 以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去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利化
孙喜亭[6]在《人的教育与劳动力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劳动力教育的内涵就是提高与扩大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是人的身体、智力、品德、审美等素质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人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推进社会向前发展,人的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全面扩展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6]然而,在物化现象的笼罩下,我们的大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却存在功利化与世俗化的现象,我们常以就业率为导向,指挥着学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的表面下实则进行着劳动力的教育。
因此,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学生特点、需求与兴趣,创造性地把科学知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吸引力,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