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2018-03-05陈青青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史料时空

陈青青

(肥西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1)

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核心素养,用核心素养照亮历史课堂。

一、全国卷考什么

2017年全国1卷第42题:以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为材料,要求学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问题设置和能力要求上与2016年全国1卷的第41题相似。所不同的是,该题全面而又细致地考查了囊括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执教高三的一线教师,我不禁深深地感到高考对历史的考查已经从过去的单纯注重“知识考查”到“知识能力并重”再到现在的“凸显素养”的巨大转变。回归全国卷后,师生普遍感到历史试题越来越难,越来越灵活。而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我们的“学”与“考”甚至有脱节的现象。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是我们热议的话题。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将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三、如何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取决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可以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整合历史教材,设置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只有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在这里,我主要结合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谈谈自己的课堂实践。

1.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经纬线

时空是历史的基本要素,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能让我们准确有序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例如,我们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时间为线索,把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和中国的比较

我们通过比较,基本梳理了复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自然地进行了时空观念的培育,并有效地打破了模块之间的界限,让学生以通史的眼光审视东西方世界。

除了列表格比较归纳外,我们还可以用时间轴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思维。时间轴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是频繁使用的教学利器。例如,在复习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时,学生们普遍感到许多历史概念容易混淆,理解难度大。如果及时向学生展示时间轴,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见图1。

图1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时间轴

我们可以用时间来区别这些概念。1945年雅尔塔体系形成,1947年冷战开始,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冷战则是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这三者都终结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

在课堂中,我们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要求学生强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应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建构立体的历史时空认知体系,并将其内化为素养和能力去发现、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

2.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一把标尺

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规律。个人理解唯物史观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是衡量历史发展的第一标准。

虽然很多同学对唯物史观不太理解,但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时时处处都在渗透唯物史观。例如教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我们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会提到多种原因,比如社会根源即欧洲的“寻金热”、直接原因即地中海的商业危机、宗教根源即传播天主教等。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才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吴于廑、齐世荣编的《世界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以1500年新航路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就是坚持了唯物史观。

3.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归宿

家国情怀原先表述为三维目标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价值标准,更要求我们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开放和现代化的国家,我国的公民也是一个具有开放和现代意识的公民。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设情境,联系现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判断。教师应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完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歌曲《走进新时代》。师生共唱歌曲,在欢快喜悦的音乐旋律中一起欣赏改革前后城市和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图片。一种为祖国自豪,为改革骄傲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更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又如在复习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时,我们提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的,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东西方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推动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能够形成比较开阔的历史视野,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展望未来。

4.历史解释是历史教学生命的血液

英国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交流。”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而这些人物和事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解释”的目的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才能做到呢?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只研究教材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阅读历史学专著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我在讲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特意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讲授必修二第三单元《洋务运动》时,特意看看雷颐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5.史料实证是历史课堂最重要的学习资料

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形成重在平时的培养。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史料进行堆砌,要重视教科书中的史料,精选课外的史料。史料的来源尽可能权威,类型尽可能多样化,如文字、图片、表格等。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历史遗址或历史博物馆。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用原始史料,巧妙地设计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解读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例如,我在讲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阅读以下材料并从多个角度辩证地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1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材料2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3 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4 1912年至1919年的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的,大战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5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83天后,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同样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仅维持了12天就草草收场。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6 有研究者发现,1912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7 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和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8

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

该探究题难度不大,所提供的史料有文字也有图片。材料文字简洁而浅显,阅读障碍不大,有些史料直接来源于教材。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问题。

以上是我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思考,广大教师必须意识到当前全国卷下我们的历史高考已经开始“变脸”,只有认真研究和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史料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镜中的时空穿梭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史料二则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