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民间器乐音乐素材的体现
2018-03-04江姗珊
江姗珊
摘要:在已有的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融合民间器乐音乐素材和现代作曲技法,已成为当代作曲家不断探索、挖掘的一个方向。本文通过对铜鼓乐器、独弦琴和侗族芦笙等器乐音乐素材在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说明,力求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上作出归纳,了解这些钢琴作品与少数民族器乐的内在联系以及演奏上民族特性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去体味这块中西合璧的璀璨瑰宝的精神内涵之所在。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 钢琴作品 民族器乐 音乐素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28-03
现存的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约有上百首,它们的创作基本都体现着某些民族民间特性元素,有的运用民族民歌曲调进行创作,有的体现民族传统风俗,有的流露出民族民间自然风光。还有一类便是在作品中借用民间乐器作为音乐素材加以改编、再生性的创作,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方乐器来反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乐器中有乐器的一种中西合璧的特殊神韵,将本土民族民间乐器与西洋钢琴乐器结合,凝聚两者之间的气韵,提炼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更有形似与神似的艺术魅力。
一、民间铜鼓乐器音乐素材与钢琴艺术
民间铜鼓乐器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在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运用得较为广泛,不少作曲家都在这一领域有过音乐创作上的实践。通过从节奏、音响、音调等方面的模仿,在钢琴作品中表现节庆与民间礼仪等场面。
铜鼓,是一件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铜鼓作为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中,例如节日庆典、婚丧祭祀、古代军鼓鸣鼓集众、战场扬气仪式中都有它的身影。材质以铜为主要成分,加上锡、铅合金为原料、采用泥模等方法铸造而成,全身浑然一体,拥有面、胸、腰、足、身五部分,外形看、面平且圆、胸突、腰束、正放如墩,上宽下窄,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间乐器之一。
在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有不少借鉴铜鼓乐音乐素材的艺术作品,如钢琴作品《山歌与铜鼓乐》,曲作者为陆培,这部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作品问世后诸多学者纷纷投身于研究、分析这首钢琴作品。作品还在1983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钢琴作品评奖比赛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曲中“山歌”与“铜鼓乐”都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标识。
在这首作品中,陆培运用广西民族民间音调,并结合西方无调性作曲技法,将“山歌”的优美而又幽静的画面与“铜鼓”热闹喜庆的场景活灵活现的融为一体。作品中呈现着大量九和弦和十一和弦,用f与sf的力度着重刻画每一个节奏点,节拍律动不断变换,动力性极强,将铜鼓的雄壮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1里的铜鼓主题,节拍在4/4拍和2/4拍上循环变化,在无调性体系里利用了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具有强烈的碰撞感,形象地刻画出鼓点的节奏与铜鼓被敲击的声音。
谱例2里第14小节,出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散板节奏型,由慢速度的八分音符逐渐加快变成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最后到达六十四分音符后再逐渐减慢回到八分音符,仿佛铜鼓声由远处渐渐走近,再随之远去的意境,画面在一张一弛间,收放自如。在全曲好几处都有出现。
又如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华柏创作的《东兰铜鼓舞》,作品的音乐主题采用了东兰壮族铜鼓乐,吸取民间铜鼓节奏,接收广西北部区域壮族民歌的四音列为调式基础民族五声调式,采取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将民间铜鼓音乐形态及其艺术内涵在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来。
作品开始几小节先在低音区强有力的奏出单一音符,二分音符的节奏使得曲速缓慢,似乎在模仿铜鼓的声响,沉静而充满神秘感,由铜鼓的鼓点,将整个场景带入。
此外类似采用铜鼓音乐素材的还有广西艺术学院钟峻程教授创作的《大山谣》《遥远的山寨》,广西艺术学院戴丽霞副教授创作的《山寨欢歌》等作品。这些当代作曲家都大胆的将广西铜鼓器乐音乐素材用于钢琴作品创作中,为这一领域钢琴作品添砖加瓦,展现出更多的闪光点。
二、独弦琴音乐素材在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的意境美
早在公元八世纪古老的京族独弦琴乐器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唐贞元十八年,南亚骠国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其中就有独弦琴。独弦琴的演奏形式有:独奏乐器,伴奏,重奏、合奏等,在民乐队中常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可以在仅有的一条琴弦上,同时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来,这是由于独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独弦琴音色柔美,高中低三个音区均附有独特的表现力,适合表现委婉悠长的旋律线条,有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邱玉兰老师创作的一首《月色·海岛·琴声》的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多处唯妙唯俏的表现了独弦琴的神韵。全曲有三个主题,即“月色”“海岛”“琴声”。第三主题“琴声”,旋律来源于京族民歌《灯舞歌》,展现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京族人民伴随着独弦琴的琴声在海岛上翩翩起舞。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钢琴作品中融入了京族独弦琴的特性来进行创作,用大时值的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奏出旋律,旋律悠扬,速度稍缓,柔情又唯美,仿佛京族人民平静自由的生活状态。民歌素材出现在低声部,模仿独弦琴的声韵,娓娓道来,整个意境形似又神似,高声部由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密集的连贯的跑动,勾勒出水流般的织体,好一幅琴、水交融图。
三、侗族芦笙音乐素材在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的流露
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标志性乐器——芦笙,撰写着侗族人民悠长的历史,在侗族艺术文化领域占有举足轻重位置。它是侗族民间特色的簧管吹奏乐器,由木和竹两类材质制成,是一种竹管类和声乐器。由于笙管数目和对应音列数目的差异,芦笙大小也各不相同,在和声上就会出现变化。芦笙音乐在体裁类型上有舞曲、礼乐、叙事、吹歌等四大类,织体上有单一旋律、主调、复调三类。芦笙曲调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可以吹奏各类音程,也可以奏出三和弦、四和弦等。芦笙乐曲通常的节奏稍慢,旋律悠长,声音特征徐缓持久。演奏时,两手捧笙体,笙管立于面前竖放,手指按音孔,一吹一吸便可发声。演奏者可站立、坐立、行走、边奏乐边起舞等表演形式,使肢体融入曲调之中。
同樣在广西艺术学院邱玉兰老师创作的钢琴曲集《走在山水间》中,第五首《五月蝉鸣》的中段就引用了多耶《侗乡高唱幸福歌》的曲调为基础音调,表现侗族村民传统喜庆活动的芦笙踩堂和跳芦笙舞祈求丰收的热闹场面。芦笙乐器音色音调融入其中,借以侗族常用调式骨架音,充分挖掘芦笙乐器在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四小节下声部为八度震音,上声部则以四度音程平行进行,采用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常用调式骨架音C-D-A的音调创作,模仿芦笙乐器,犹如传统庆堂开堂时芦笙乐器奏出前奏的场面。
将民族器乐音乐素材引入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中这一创作表现方式还在不断探索中,将各类民间乐器音色、音调、节奏等个性化特征在钢琴作品中形似又神似般的体现,是当代作曲家们的创作的方向,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创作形式有机结合。这类作品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在此笔者也愿为广西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传播、广西器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华柏.音乐艺术“中西并存”的问题[J].人民音乐,1956,(09):27-28.
[2]戴丽霞.铜鼓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以钢琴独奏《山寨欢歌》为例[J].音乐创作,2016,(09):134-136.
[3]马莹莹.当代音乐中的“广西器乐”因素[J].艺术探索,2011,(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