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灸疗对健康成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8-03-04刘红华曹佳男刘迈兰常小荣
刘 霞 张 驰 刘红华 曹佳男 刘 涛 刘迈兰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艾叶性温,以其特有的温热效应及药理性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可以起到温经通络、去除寒湿、回阳救逆等作用。《灵枢·官能》:“针所不及,灸之所宜。”艾灸不仅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传统保健体系中也备受推崇[1-5]。但由于艾灸过程中常会产生较大的艾烟,气味难以散除,从而成为艾灸推广的桎梏[6-9]。此外艾灸的操作不便、温度难以控制等问题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湖南慈辉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360°Healthy智能中医灸疗设备-神灸Ⅰ号灸疗床采用先进的净烟系统、自动点火系统、调温系统等,解决了传统灸疗过程中的烟雾大、操作不便等难题。本研究以健康大学生为载体,通过比较通体灸疗和常规灸疗,检测血液流变学,研究两种灸疗对健康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通体灸疗组和常规灸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通体灸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22岁,平均 (21±1.26)岁。常规灸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22岁,平均 (21±1.48)岁;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18~35岁; (2) 身体健康 (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异常者,无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无精神病,无癫痫,无糖尿病,无肿瘤);(3) 饮食规律,不嗜烟、酒、茶、咖啡,睡眠正常,体型适中;(4) 无血友病等灸疗禁忌证;(5)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6)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针灸治疗;(7)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8)能配合试验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不能配合试验(如拒绝签订知情同意书及无故拒绝试验) 者;(3)受试1周内身体有不适者;(4)严重视力、听力及失语障碍,以及其他健康评估不能完成者;(5)有消化系统手术史者;(6)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异常者;(7)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均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
1.4.1 通体灸疗组 灸疗床由床板 (带有符合人体形体的透气通道)、艾条固定盘(共12个,含自动点火棒)和金属箱体(内含烟雾过滤系统、温度调节装置等)等组成。使用时,将艾条固定在盘中,通过灸疗床自带的遥控器,启动自动点火和烟雾过滤系统;在箱体上方铺好灸疗巾后,患者暴露施灸部位,俯卧或仰卧于艾灸床上,根据自身对热度的耐受程度,运用温度调节装置,调节艾条固定盘中的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灸疗状态。本次试验中,健康成人取仰卧位,躺于灸疗床上进行通体灸疗,治疗1次,时间为30 min。1.4.2常规灸疗组 健康成人取俯卧位,将艾灸盒分别放置于大椎、腰阳关和双侧委中穴上,治疗1次,时间为30 min。
1.5 血液流变学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5 mL,储存于肝素抗凝管内,4 h内完成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并对灸疗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评价。
1.6 灸感评分标准 灸感量化表分为局部皮肤外观变化和主观感受两大部分。(1)皮肤外观变化:色泽、持续时间、面积大小。(2)主观感受:温热感、灼痛感、酸胀感、麻木感的程度和时间;感受传导:向深处、向远处的感觉;特殊感觉:肠蠕动感和其他感觉;艾烟的气味和浓度。
具体评分标准:(1)皮肤肤色:无明显变化,0分;肤色变红,红白相间,1分;肤色全部呈红色,2分。(2)艾灸结束后皮肤色泽持续时间:小于30 min,0分;30~60 min,1分;大于60 min,2分。 (3) 皮肤红晕面积大小:小于1 cm2,0分;1~3 cm2,1分;大于3 cm2,2分。(4)局部固定感觉的程度:志愿者感觉轻微,0分;志愿者感觉明显但可忍受,1分;志愿者感觉不可忍受,主动避开,2分。(5)局部固定感觉持续时间:小于30 min,0分;30~60 min,1分;大于60 min,2分。(6)感觉向深处传导:无明显向深处传导感觉,0分;感觉向深处传导,1分。(7) 感觉向远处传导:无明显向远处传导感觉,0分,感觉向远处传导,1分。(8) 肠蠕动:无,0分;有,1分。(9) 特殊感觉(其他):如蚁行感、水流感、气流感、清凉感等。无,0分,有,1分。(10) 艾烟的气味:不能接受,0分;勉强接受,1分;可以接受,2分。(11)艾烟的浓味:不能接受,0分;勉强接受,1分;可以接受,2分。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 17.0建立编辑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 因采血及标本处理的原因,最终血液流变学检测通体灸疗组为28例,常规灸疗组为27例。由表1可见,通体灸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灸疗组前后比较,低切和血浆黏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通体灸疗组高切水平和常规灸疗组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灸疗组比较,通体灸疗组的全血低切和血浆黏度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通体灸疗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全血高切通体灸疗组 28 治疗前 2.67±0.29血浆黏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1.51±0.12 5.26±0.41治疗后 2.51±0.23 11.65±1.17* 1.34±0.11* 4.84±0.29*常规灸疗组 27 治疗前 2.91±0.25 14.16±0.64 1.49±0.08 5.27±0.342治疗后 2.85±0.18 12.89±0.92*△ 1.40±0.07*△ 5.07±0.33全血低切14.81±0.94
2.2 2组治疗后灸感量化评分积分比较 治疗后,通体灸疗组局部外观变化积分和主观感受积分均高于常规灸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后灸感量化评分积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治疗后灸感量化评分积分比较 (±s,分)
注:与通体灸疗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局部外观变化积分通体灸疗组 30 4.59±1.23常规灸疗组 30 2.57±1.77△主观感受积分7.83±2.09 4.52±1.97△
3 讨论
传统艾灸产生的艾烟,对眼睛、鼻咽刺激比较大,而且背部的穴位很难自行施灸,制约了灸法的发展和普及。而应用中医智能灸疗床进行的通体灸疗法,采用自动点火装置,操作简单,可同时点燃12个艾柱,力度较强,灸疗范围广。智能排烟装置采用密封独立高科技碳水离子净烟排烟系统,大大减少了艾灸环境中的烟雾。本试验中,治疗后,通体灸疗组局部外观变化积分和主观感受积分均高于常规灸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外观方面,通体灸疗组由于灸疗面积较大,灸量较强,局部外观多呈现肤色红白相间的改变,持续时间较长。主观感受主要体现在通体灸疗组具有较强温热感,部分健康人有温热感向深处、向远处传导以及肠蠕动的感觉。通体灸疗组灸疗过程中的烟雾大量减少,减小了艾烟对人体的刺激,诊疗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得到改善,提升了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感,使得艾灸更容易被普通患者接受。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人体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及血液有形成分变形性的科学;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是影响、控制和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及组织和器官供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异常,易导致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各种疾病[10]。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包括:(1)黏滞性指标:主要反映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内液的黏滞性,包括全血高、低剪切率下的表现黏度、血浆黏度等。(2)聚集性指标:主要反映血红细胞间等聚集难易程度,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等。(3)红细胞刚性指标:红细胞变形性差,则刚性强,包括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11]。本试验选择了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进行检测。
有研究表明,艾灸八邪及三阴交穴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加快血流速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12]。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健康人经通体灸疗后,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灸疗组低切和血浆黏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通体灸疗组高切水平和常规灸疗组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治疗时间短、样本量不足有关。通体灸疗组的全血低切和血浆黏度与常规灸疗组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与通体灸疗使用的灸疗床可同时点燃12个艾柱,其温热效应要强于常规灸疗有关。
本研究表明,通体灸疗法有一定的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红细胞聚集性的作用。通体灸疗法与常规灸疗法比较,具有烟雾小、灸感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1]余思奕,张镭潇,杨明晓,等.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3):116-119.
[2]兰蕾,常小荣,石佳,等.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616-2620.
[3]黄琴峰,吴焕淦,刘婕,等.灸法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5.
[4]罗小军,张波,付勇,等.陈日新教授灸疗治神调气经验简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973-975.
[5]兰崴,唐巍,曹坤茂,等.论灸法治未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110-112.
[6]黄玉海,刘平,杨必成,等.艾烟可吸入颗粒物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7):53-57.
[7]韩丽,刘平,胡海,等.艾烟中可吸入颗粒诱发染色体畸变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34-36.
[8]黄玉海,李军,崔莹雪,等.艾烟对健康成年人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心电、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4,9(6):784-787.
[9]黄剑,韩丽,林岷瑜,等.不同浓度艾烟干预12周对大鼠肺与骨骼肌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4,7(9):661-665.
[10]吴中朝,王玲玲,徐兰凤,等.艾灸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1):23-24.
[11]储汉光.高血压病中医证素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2]郭瑞林,赵宁侠,任秦有,等.艾灸对30例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学争鸣,2002,23(12):11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