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2018-03-04李海燕吴剑峰李艳萍岑志芳曾煦欣邝嘉乐邝婉容
李海燕 吴剑峰 李艳萍 岑志芳 曾煦欣 邝嘉乐 邝婉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药学系,广东 佛山 528000)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我国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对生药的真实性及品质优良度做出科学评价,探讨生药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保证临床用药的真实、有效和安全[1]。实验教学环节是生药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医学院药学专业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互联网+”时代[2],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学生的视野和素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不再单纯地从教材、任课教师获取知识,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本校以往的生药学课程实验教学,由于受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模式[3,4]偏重于基本理论的验证与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生药的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DNA分子鉴定等鉴定方法中,以显微鉴定为主,缺乏对实验的综合分析与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就业岗位的需求。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国内一些院校对生药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5-11]。本文围绕我校药学专业“高素质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药学岗位的需求,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对生药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种“线上+线下学习,课内+课外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使实验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对生药进行鉴定的实践能力,强化独立规范操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实验创新能力。
1 “线上+线下学习,课内+课外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随着互联网信息建设的蓬勃发展,生药学课程网络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线上学习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生药性状、显微鉴定的图片信息,及显微鉴定、理化鉴定、DNA分子鉴定等操作技术视频示范,并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反复模拟操作,大量验证性实验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完成,有效节约实验教学课程学时。课内教学可以灵活使用线上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有效融合,重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增加综合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课外+线下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将课外活动成果纳入实验考核体系,有效推动学生个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提高学习热情。详见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2 教学活动方式
详见表1。
3 教学活动程序
具体活动程序如下:教师建设和完善实验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线上预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网上提交→教师线上审核检查,授权进入实验室→课内学生操作,团队互助,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指导,纠正错误,进行实验考核→课外+线下,参加各种实验基金、教师科研课题、科学活动,纳入实验成绩考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研究,并不断完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库。
4 教学效果
我校生药学实验课程仅28学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整合利用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资源,学生对生药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在线下和课外增加实践活动,如主动组织参观学校附近的中医药博物馆、到学校附属医院中药房参观见习、开展以“如何辨认真假生药材”的系学生品牌活动等,极大提高了对生药进行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的能力;主动浏览网络数据库的图片和操作视频,在实验室进行显微操作及识别生药显微特征的能力增强;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实验课程项目整合了大黄、黄连、六味地黄丸成分测定等实验,极大提高了理化鉴定的能力;主动积极参与课外的各项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学术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小组研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提高了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参加考研学生数量增多,其中一名学生考取生药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实践运用效果较好。
5 结语
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岗位需求,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实验教学目标,结合本校教学条件,通过建设实验教学网络资源数据库、调整实验教学项目、增加课外实践活动、设置考核评价体系,初步探索建立一种生药学实验“线上+线下学习,课内+课外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校试用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生药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定能力,而且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了由“导+学”向“自学+互学+共学”方式转变。
表1 教学活动方式
[1]蔡少青.生药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李鑫辉,李彩云,何宜荣,等.互联网教育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和启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2):14-16.
[3]祝峥,张东方,靳鑫,等.生药学实验PBL教学模式改革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80-82.
[4]周霆,高宁.生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43-144.
[5]刘惠娟,毕志明,李会军.生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建立[J].药学教育,2009,25(1):50-52.
[6]白云娥,漆小梅,赵正保.生药学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597-599.
[7]王翔飞,王琪,刘雯霞.生药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05-106.
[8]高春华,刘建云,戚薇.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96-197.
[9]包淑云,年四辉,张艳华.《生药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36.
[10]孙莲娜,余成浩,韩婷.从内容和方法着手,切实提高生药学教学效果[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40-41.
[11]杨月娥,段宝忠.浅谈我院生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