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创新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2018-03-03张乳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护理学互联网+院校

张乳霞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1]。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的创新创业基本原则[3]。迎接时代挑战,把握时代机遇,找出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教育与行业紧密衔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以创新方式肩负起自身使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1 传统高职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师生比下降以及实验教学资源不足。尽管高职院校每年都会招聘新教师、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但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师生比较低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1.2 实践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

护理专业应用性较强,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优点。但是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临床护理理念与具体护理措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校内教师忙于教学很难长时间到医院进修学习,无法及时了解临床新进展、新变化,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传统教学只注重具体操作,缺少与临床真实案例的结合,影响了高职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真实病人和具体问题时,无法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1.3 教学方法及手段缺乏创新性

传统实践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课上示范、学生跟随练习模式。课前学生对实训操作不了解,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课中教师无法观察到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也不能参考相关在线学习资源进行正确练习,存在反复咨询教师现象。课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未能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回顾[4]。传统实践教学未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参与兴趣不高,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学生平时练习及最终考核是针对单个项目独立操作的,只重视个人实践能力发展而忽视了团队合作精神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2 基于“互联网+”构建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2.1 教学理念

2.1.1 坚持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利用优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对接,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实践教学和管理效果。

2.1.2 坚持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以行业专家委员为依托,依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学校教师与护理行业专家合作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2.1.3 坚持工学结合,注重能力培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责任感、沟通技巧、专业角色以及职业素养,体现职业性。

2.1.4 坚持知行合一,理实一体化 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依据行业不同岗位要求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活动,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由学技能到用技能的目的。

2.2 整合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内容

护理实践技能就是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院校合作,以护理岗位群对护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做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护理程序对接,并引入护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基础护理学,我们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实践内容优化重组为临床护理技能,后续实习期间先进行临床护理技能顶岗实习,再进行儿科护士、手术室护士等专科护士培训,形成“由基础到临床再到专科”的实践教学体系。

3 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3.1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岗位任务引领的混合式教学:以案例为背景,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2)基于工作程序的PBL教学:以真实临床案例为背景,以病人入院、住院、出院为序,依据病情的发展、变化提出问题。该教学法使教学由注重知识培养转为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了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应用信息技术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将本校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的网络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原理等,院校共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行业专家也可以将工作过程中的碎片化、颗粒化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推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在教学环节方面,课前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资源进行预习,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发挥监督作用。课上教师按照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其完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实践任务。学生可以利于手机拍摄整个操作过程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观看并进行点评。教师也可以从中选出优秀的作品,修改后作为共享资源上传,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4 实践教学的保障

4.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聘请知名临床护理专家和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各高校和医院学习研修,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教材编写、科研等工作。对于校内专任教师,要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定期到医院实践,积累临床工作经验;对于行业兼职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要求其先从医院临床工作做起,完善以老带新机制,使其尽快成熟。

4.2 完善相关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在政策、教师培养、职称晋升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与维护网站。结合互联网实践教学的特点,学校应建立、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监督制度,各级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硬件设施进行重点投资。

猜你喜欢

护理学互联网+院校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