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3-03许运斌
许运斌,罗 果,王 欢
(遵义医学院/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 遵义 563000)
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为目标,而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通识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1]。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通识课程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生物制品是指以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相应技术制成,并以相应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的生物活性制品,用于某些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制品与生物安全是密切相关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与安危[2]。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重点介绍生物制品的安全问题及相关控制措施。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对其一一进行分析,并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1 通用教材问题及应对措施
目前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缺乏通用的教材,仅能参考秦川主编的科普教材《现代生活与生物安全》。由于参考书籍单一,出版时间较早(2006年出版),难以满足本科通识课程教学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够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维发展的速度。
2 教师专业素质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知识能力。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内容,还涉及微生物、细胞、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及液体来源的生物制品内容,这要求教师知识面广。目前,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局限。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做到游刃有余。此外,课程教学团队必须由专业紧密相关的教师组成,并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避免出现同一课程章节多人轮流授课现象。
3 教学模式问题及应对措施
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尚未形成体系,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1)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与相关案例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2)引入PBL教学法,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复杂的、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3)有效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前,大学生对通识课程普通缺乏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仅抱着修满学分的心态选修通识课程,而不是真正感兴趣。因此,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兴趣,教师必须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笔者在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准,适当增加富有故事性的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5 结语
通识课程的开设可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水平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