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语境下对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8-03-03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国标英语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 郭英剑

提 要: 外语类专业“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外语类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标准”的出台解决的是“专业同一性”的问题。在“英语专业国标”的语境下,如何在英语专业建设中体现各个高校的特色,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述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英语专业建设的特色理论的思考,重点介绍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希望能够为中国当下的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一个可行范式。

1. 绪言

外语类专业“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外语类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英语专业建设而言,未来指导专业的标准就是“英语专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出台解决的是“专业同一性”的问题。那么,在“英语专业国标”的语境下,如何在英语专业建设中体现各个高校的特色,如何体现各个学院的特色,成为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人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年9月至2015年7月)担任院长,在这十年间,学院对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仅从2010年到2015年这6年间,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与英语专业建设有关的全国性会议就达5次,分别是“21世纪英语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10年11月14日)、“首届全国民族院校外国语学院院长论坛”(2011年6月11日)、“英美文学最新动态学术研讨会”(2011年6月25日)、“全国英美文学教学研讨会”(2012年12月7—8日)、“新时期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15年1月21日)。在这些会议上,全国英语专业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会,其中也有来自美国和台湾地区一流大学的学者参会,深入探讨英语专业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其中所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的“特色”建设问题。

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讨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13-2014年借助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机会,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较大范围的修改,其中涉及“特色”建设的问题。本文将简述学院对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介绍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希望能够为中国当下的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注]关于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综合改革的详细情况,请参见: 郭英剑,2016,新时期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以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综合改革为例,《山东外语教学》第1期。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思考的结果体现在了培养方案当中,有些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但随着本人工作的变动,一些尝试未能继续下去,令人遗憾。但当初的思考和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大家认真思考和论证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各个专业呈现急剧扩张之势,外语类专业发展迅速,其中尤以英语专业为甚。据教育部高教司刘贵芹副司长介绍,除了303所独立学院之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145所中有994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有英语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点的大规模发展,同类专业的简单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同类专业的同质化竞争,所培养人才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匮乏”。[注]钟美荪、孙有中,201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外语界》第1期。这一现象在英语专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英语专业几乎已经成为只是“学英语”的一个专业,这不仅使英语专业丧失了专业性,更难得见到其特色。但是,在即将出台的英语专业“国标”中多次提到“特色”。比如,要求各个高校未来要“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比如,“需要开设特色课程,旨在拓展学习领域,凸显专业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比如,要求能够开出的“特色课程”,“既可在专业方向课程中通过学分比例凸显,也可根据需要增设”。

在当代外语教育语境中,“特色”无疑是我们经常听到和谈到的一个词汇。那么何谓“特色”?一般来说,别人没有而唯我独有,则为特色。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的是,别人有而我们做得更好或者最好,则既是优势也是特色。换句话说,任何专业的“特色”建设,我有他无,自然形成特色。同时,他有我强,自然也是特色。当我们谈英语专业的“特色”时,谈的既是“我有他无”,也是在谈“他有我强”的情形。

总括地看,专业的“特色”建设有两项所指,一是学校定位,二是专业建设。

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学校的定位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学校本身的定位以及所具有的特色,会给相关专业带去必然的和难以抹去的“特色”。比如“师范大学”的定位与特色,其“师范性”和“师范特色”是相关专业的一个符号;比如“民族大学”,其“民族性”和“民族特色”也是相关专业一个难以回避的符号。诸如此类的大学还有很多,包括“理工大学”、“财经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外国语大学”、“农业大学”、“体育大学”以及艺术类院校等等。这些大学本身的定位与特色,都将深深地影响相关专业的发展,也将给专业的建设留下深刻的烙印。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特色”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路径。这里的培养目标既指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也指学科或者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外语类专业中发展历史最长、教学基础雄厚、毕业生素质良好的专业。中央民族大学的英语专业面向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培养英语专门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民族地区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不断加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给本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学校层面来说,民族学科是特色,在学院和英语专业的定位中,突出“民族”特色,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3. 对“民族特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民族”类高校中的英语专业,我们把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路定位在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的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世界民族文化理念,使其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世界民族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中的高级专业人才。

由以上定位可以看到,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提出了三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关键点”,一是要使学生具有“世界民族文化理念”;二是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民族文化;三是使学生成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

认准“民族”特色只是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找到对应点,以达到“特色”建设的目的,这是专业建设更加重要的一环。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资源。除了中央民族大学通识教育部分与“民族”有关的必修课程外,学院建议学生选修相关院系所开设的与“民族”“特色”有关的公开课。[注]此处及下文中课程开设情况可参考: 中央民族大学,2014,《2014中央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印刷。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地增强了专业建设中的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尽管这些课程大多不是用英文讲授的,但这些知识本身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大于其使用英语表达的有效性。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对于正在不断学习英语中的学生来说,试着或者学着用英语来表达,也同样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学校开设有一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该课程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极大的帮助。该课程共计36学时,2个学分,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以课程讲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其他相关院系中,也有众多的与民族有关的课程,比如“民族学概论”、“社会学导论”、“民族学人类学名著导读”等,供全校各类专业的学生选修。

其次,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英语教材。教材建设至关重要,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用英语编写的民族文化类教材。我们知道,随着中国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在进一步与世界融为一体,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语境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使之成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与使者,特别是如何将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已经成为当今英语专业特别是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的当务之急。

为此,学院的一些教师设计了一套有四个教程组成的教材: 《中国民族文化英语阅读教程》《中国民族文化英语翻译教程》《中国民族文化英语概况》和《中国民族文化英语赏析》。希望这套教材能够引导学习者学会用英语书写既生动又通俗的中国民族文化,同时通过思维拓展的练习活动,帮助学习者形成一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新鲜的、有深度的认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经过努力,由刘雪莲等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化英语赏析》一书于2015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要旨之一就是学习中国民族文化的英语表达,这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该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取材于国内外报刊中有关中国民族文化的介绍性文章,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现象为主线,通过阅读、翻译、欣赏和学习,消除学生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民族文化时经常出现的语言障碍,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注]刘雪莲、胡新梅、常媚,2015,《中国民族文化英语赏析》,北京: 人民出版社。。当然,这仅是开始,我们期待着其他系列教程的问世。

再次,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文学”选修模块中,我们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程。该课程共计36学时,2个学分,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以英语讲授的方式进行。该课程与大四上学期所开设的同样36学时、2个学分的“美国族裔文学”形成对照,有助于学生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民族与族裔意识。这类课程因为使用英语讲授,更加符合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式,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增强其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

除此之外,我们也特别注重在专业的主流课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比如,在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美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采用跨文化的视角反省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站在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的立场去思考和评判外来文化,以此达到两者交流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增强人文素质,成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文主义者。[注]郭英剑,2017,“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立场?,《外文研究》第1期。

当然,“特色”建设不仅是增加一两门课程,但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的改革,最终都要从课程的基本改革开始。

4. 建设目标与“特色研究”

教学离不开学术研究。为了使教学更上一层楼,我们紧抓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特别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对教师学术研究中,突出“特色”研究。我们曾经在2009年提出了未来4年的阶段性建设方案(2009-2013年)。

就阶段性建设目标而言,我们当时提出了要以“突出质量,强化特色”为指导思想,在2009-2013年的建设期内,加强对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同时,整合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术成果,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中央民族大学的英语专业上台阶,上水平。在科研上,在规划期内大力扶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级项目的立项和服务立项以及辅助科研工作,下大力气求突破,创水平。

在具体建设指标上,我们提出: 形成稳定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英语教学与研究;形成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力争成为全国民族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排头兵等。

以科研为例,2009年开始学院重点抓了科研工作,对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重点扶持,在申请国家级课题上给予大力支持,最终效果显著。学院从2004年建院以来到2010年,从未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一局面到2011年开始改观。从2011-2015年的连续5年中,学院每年中标,连续拿到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2015年拿到3项: 《建国后三十年小说英译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解释学与西方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亚民族关系与冲突研究译丛》(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这些都是极富特色的学术研究或翻译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是全国16所民族院校中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为了发挥外语类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的领头羊作用,我们在2010年发起,从2011年开始举办“全国民族院校外国语学院院长论坛”。到2017年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从2013年起论坛开始扩大规模,将“民族院校”论坛扩展到“民族(地区)院校”论坛,希望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的外语学科也能加入进来。从2016年开始,论坛又更名为“全国民族(地区)院校外语学科高端论坛”,希望使更多的学术骨干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民族(地区)院校外语学科的相关问题。

5. 结语

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所牵涉到的问题绝不仅限于课程、教材,还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实践教学与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如何以完善的培养方案与建设方向为主线,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特色意识,带动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因此,扎实落实专业建设中各重要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新国标语境下专业改革所提出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高等教育中所说的“特色专业”是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无论在教育使命、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别具一格。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是“特色专业”的三大特征。所有的“特色专业”都来自专业的“特色”积累。在现实众多的英语专业中,建设富有“特色”的英语专业已经是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要条件。唯如此,才能在众多英语专业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差异。当这样的“特色”建设积累到了脱颖而出之时,便是“特色专业”形成之日。

猜你喜欢

中央民族大学国标英语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数据中心介绍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微分方程团队简介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