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反思 用好资源 总结提升
——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2018-03-03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马爱平
☉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马爱平
☉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德前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它,而是伴随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展开的.在初中数学总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对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因为它们是数学的精髓,是解题的指导思想,更能使人受益终身.现以分类讨论思想为例,谈谈对初中数学总复习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专题复习的一些浅见,供研讨.
一、分类讨论思想简析
分类讨论思想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将某一数学对象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它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解决,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完整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可见,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精髓,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是《课标》中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分类讨论思想已成为中考重点考查的思想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试题难度一般都较大.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会由于被研究对象的属性不同,导致问题结果的不同,因而需对不同属性的对象进行分类研究;或者由于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情况,因而需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分类讨论,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清问题的本质,同时分类的范围为解题增加了条件,从而使得问题变得易于解决,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1)明确讨论对象,弄清讨论范围;(2)选择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分类;(3)按类寻找思路,逐类解决问题;(4)进行总结归纳,作出完整结论.
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掌握正确分类的两个原则:(1)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分类的标准是统一的;(2)分类应当不重复,不遗漏.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即每次分类不能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分类根据.
二、分类讨论专题典例解读
1.由字母取值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
(1)当m=1时,求该不等式的解集;
(2)m取何值时,该不等式有解,并求出解集.
解读:本题是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问题,是中考中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时常设计的题型.当m=1时为常系数一元一次不等式,其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在去分母和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当m为任意实数时,要求使该不等式有解时m的值(或范围),并求出解集,属解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问题,由于m+1的取值情况未知,所以要分类讨论求解.先确定不等式有解的条件,再在有解的条件下,分类求出解集.必须注意:(1)当m=-1时,不等式为0x<0,它对一切实数x均不成立,故此时不等式无解;(2)将不等式化为(m+1)x<2(m+1)后,不能直接两边同除以(m+1)得到x<2.
解:(1)当m=1时,不等式为,去分母得2-x>x-2,解得x<2.
(2)去分母得2m-mx>x-2,移项合并得(m+1)x<2(m+1).当m≠-1时,不等式有解.当m>-1时,不等式解集为x<2;当x<-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2.
2.由绝对值的定义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2(2015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压轴题改编)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点P在该函数的图像上,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d1、d2.当d1+d2=3时,求点P的坐标.
图1
解读:这是一道一次函数综合题,解法较多,能考查众多的数学核心知识.由于点P在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上,因此可以设P(x,2x-4),由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d1、d2,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将距离d1和d2分别转化为含字母x的绝对值,得d1+d2=|x|+|2x-4|,再利用d1+d2=3即可得到含绝对值符号的方程|x|+|2x-4|=3,然后根据绝对值性质,按x的不同范围进行分类讨论求解.本题中出现了两个绝对值符号,分段去掉绝对值符号是关键.可采用“零点分区间法”来思考:由x=0和2x-4=0,得x=0和x=2,则分为x<0,0≤x≤2,x>2这三段来分类求出x的值,即可确定出点P的坐标,但要注意检验取舍.
解:设P(x,2x-4),所以d1+d2=|x|+|2x-4|.因为d1+d2=3,所以|x|+|2x-4|=3.当x>2时,有x+2x-4=3,解得x=,此时当0≤x≤2时,有x+4-2x=3,解得x=1,此时P(21,2);当x<0时,有-x+4-2x=3,解得x=与x<0矛盾,应舍去.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1,2)或
3.由对应关系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3(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心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过三角形内心的一条直线与两边相交,两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图形,若有一个图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把这条线段叫这个三角形的“内似线”.
(1)等边三角形的“内似线”的条数为__________;
(2)如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证:BD是△ABC的“内似线”;
图2
图3
(3)如图3,在Rt△ABC中,∠C=90°,AC=4,BC=3,E,F分别在边AC,BC上,且EF是△ABC的“内似线”,求EF的长.
解读: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理解三角形的“内似线”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过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说明相似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C=∠BDC,证△BCD∽△ABC即可;(3) 由于∠C=90°,则△CEF与△CAB相似,分两种情况:①△CEF∽△CAB;②△CFE∽△CAB.因此,需分两种情况求出EF的长.
解:(1)等边三角形“内似线”的条数为3.理由:过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如图4所示,则△AMN∽△ABC,△CEF∽△CBA,△BGH∽△BAC,所以MN、EF、GH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内似线”.
图4
(2)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所以∠A=∠ABD=∠DBC=36°,所以BD平分∠ABC,即BD过△ABC的内心.因为∠C=∠C,∠DBC=∠A,所以△BCD∽△ABC,所以BD是△ABC的“内似线”.
(3)如图5,设I为△ABC的内心,过点I分别作三边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M,N,则IP=IM=IN.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5,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3+4+5)·IP=所以IP=IM=IN=1.①当△CEF∽△CAB时,如图5,∠CEF=∠CAB,∠EMI=∠ACB=90°,所以△MEI∽△CAB,所以所以同理可得所以②当△CFE∽△CAB时,如图6,同上可得△MEI∽△CBA,△NFI∽△CAB,所以综上可知
图5
图6
4.由图形位置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4(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如图7,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请画出以A为一个顶点,另外两个顶点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且含边长为3的所有大小不同的等腰三角形.(要求:只要画出示意图,并在所画等腰三角形长为3的边上标注数字3)
解读:这是一道与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画图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合理分类,而分类的标准较多,主要有:可按三角形除顶点A以外的两个顶点所在的四边形ABCD边上的情况进行分类,也可按腰和底的长分别是3来探究.具体解题时,常常将这两种分类结合在一起,构成二级分类.在确定答案时,要注意排除大小相同的等腰三角形.
图7
解:(1)等腰三角形的另两个顶点分别在AB和AD上,有两种情况:一是腰为3,如图8①,其确定方法是:以A为圆心,3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D、AB上的两点,连接即可;二是底为3,如图8②,其确定方法是:连接AC,以A为端点,在AC上截取1.5个单位,得到一个点,再过这个点作AC的垂线,交AD、AB上的两点,连接即可.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在AB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第三个顶点在BC上,如图8③,其确定方法是:以A为端点在AB上截取3个单位,以截取的点为圆心,以3个单位为半径画弧,交BC于一点,连接即可;二是第三个顶点在CD上,如图8④,其确定方法是:以A为端点在AB上截取3个单位,再作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CD于一点,连接即可.
(3)等腰三角形的另两个顶点分别在BC和CD上,如图8⑤,其确定方法是:连接AC,在AC上,以C为端点,截取1.5个单位,过这个点作AC的垂线,交BC、DC上的两点,然后连接A与这两个点即可.
(2)对自身专业英语学习参与度的认知。有40人(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好,132人(7.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好,988人(5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一般,547人(28.8%)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差,190人(10.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差。自我评价程度随着年级越高而递增,且年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3),不同性别学生间差异有显著性(P=2.096×10-4),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P=1.482×10-4)。此外,专业英语题1正确率32.6%,专业英语题2正确率14.9%,反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客观性。
另解:也可以先按照腰和底的长分别是3来分类,再按照腰或底在正方形边上的情况分类:
(1)3为腰,有三种情况:一是两腰在正方形边上,如图8①;二是一腰在正方形边上,如图8③;三是腰不在正方形边上,这种情况不存在.
(2)3为底,有两种情况,一是底在正方形边上,如图8④;二是底不在正方形边上,如图8②和8⑤.
图8
5.由操作过程的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5(2015年浙江省义乌、绍兴市中考题)实验室里,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底面半径之比为1∶2∶1,用两个相同的管子在容器的5cm高度处连通(即管子底端离容器底5cm),现三个容器中,只有甲中有水,水位高1cm,如图9所示.若每分钟同时向乙和丙注入相同量的水,开始注水1分钟,乙的水位上升cm,则开始注水______分钟后,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
图9
解读:这是一道实验操作类的填空压轴题,由甲、乙、丙三个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底面半径之比为1∶2∶1,注水1分钟,乙的水位上升cm,得到注水1分钟,丙的水位上升cm.设开始注水t分钟后,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而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有三种情况:①当乙的水位低于甲的水位时;②当甲的水位低于乙的水位,且甲的水位不变时;③当甲的水位低于乙的水位,乙的水流向甲管,甲的水位开始上升时.因此,应分三种情况分别列方程求解.
解:因为甲、乙、丙三个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的底面半径之比为1∶2∶1,注水1分钟,乙的水位上升cm,所以注水1分钟,丙的水位上升cm.设开始注水t分钟后,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有三种情况:①当乙的水位低于甲的水位时,有1-t=0.5,解得t=分钟).②当甲的水位低于乙的水位,且甲的水位不变时,因为t-1=0.5,解得t=因为=6>5,所以此时丙容器已向乙容器溢水.因为5÷(分钟),即经过分钟丙容器的水到达管子底部,乙的水位上升故1=0.5,解得.③当甲的水位低于乙的水位,且乙的水流向甲管,甲的水位开始上升时,因为乙的水位到达管子底部的时间为分钟),所以5-解得综上所述,开始注水分钟或分钟或分钟后,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
6.由动态问题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6(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如图10,抛物线y=ax2+bx+c(a≠0) 与直线y=x+1相交于A(-1,0),B(4,m)两点,且抛物线经过点C(5,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点B重合),过点P作直线PD⊥x轴于点D,交直线AB于点E.
①当PE=2ED时,求P点坐标;
②是否存在点P使△BE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读:这是一道动态型综合压轴题,解题的关键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分类讨论、转化、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动静结合地进行探究.(1)由直线解析式可求得B点坐标,由A、B、C三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抛物线解析式.(2)①设出P点坐标,则可表示出E、D的坐标,从而可表示出PE和ED的长,设P(x,-x2+4x+5),则可表示出E、D的坐标E(x,x+1),D(x,0).由于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所以点P的位置分三种情况:一是P点在抛物线上AB之间;二是P点在抛物线上A点的左侧;三是P点在抛物线上B点的右侧,用字母x表示PE和ED,再利用PE=2ED构造出关于x的方程,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②由E、B、C三点坐标可表示出BE、CE和BC的长,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构造出关于x的方程,可求得E点坐标和P点坐标.
解:(1)因为点B(4,m)在直线y=x+1上,所以m=4+1=5,所以B(4,5).把A、B、C三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解得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x2+4x+5.
图10
(2)①设P(x,-x2+4x+5),则E(x,x+1),D(x,0).
ⅰ当P点在抛物线上AB之间时,PE=-x2+4x+5-x-1=-x2+3x+4,DE=x+1.因为PE=2ED,即-x2+3x+4=2(x+1),解得x1=2,x2=-1,所以点E(2,3)或E(-1,0),E(-1,0)与点A重合舍去,此时P(2,9).
ⅱ当P点在抛物线上点A左侧时,PE=x+1+x2-4x-5=x2-3x-4,ED=-x-1.因为PE=2ED,即x2-3x-4=2(-x-1),解同上.
ⅲ当P点在抛物线上点B右侧时,PE=x+1+x2-4x-5=x2-3x-4,ED=x+1.因为PE=2ED,即x2-3x-4=2(x+1),解得x1=6,x2=-1,所以点E(6,7)或E(-1,0),E(-1,0)与点A重合舍去,此时P(6,-7).
综上可知P点坐标为(2,9)或(6,-7).
②设P(x,-x2+4x+5),则E(x,x+1),B(4,5),C(5,0),所 以当△BEC是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
综上所述,存在点P使△BEC为等腰三角形,坐标为
三、分类讨论专题复习建议
1.重视反思,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常见问题的分类方法:(1)对于解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问题,先要按照不等式有解和无解的条件来分类,在有解的前提下求解时,再按照未知数系数的正负性来分类的;(2)对于含有绝对值的问题,一般都需去掉绝对值符号,这就要根据绝对值性质进行分类讨论,可采用“零点分区间法”来确定分类的标准;(3)对于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问题,可以按照顶点的不同对应顺序来分类;(4)对于等腰三角形问题,既可以按照顶角与底角来分类,也可以按照腰和底来分类;(5)对于实验操作类问题,可以按照操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6)对于动态问题,要根据图形可能出现的不同位置来分类.恰当地分类,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丢值偏解.
2.暴露过程,用好资源
学生在解决分类讨论问题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1)分类不正确,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地进行分类(如例4中的分类出现混乱);(2)忽视对分类后得到的解的检验 (如例2中没有把舍去 ),结果造成多解或漏解;(3)对分类后得到的相同结果持怀疑态度(如例3中分类后求出的EF的值相同);(4)忘记将结论汇总,致使最后的答案表述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自己审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合作交流,通过小组汇报、答案展示、学生讲题等形式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类型问题的特点、分类的基本策略和注意点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的思维盲区,引导学生对典型错误加以剖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努力做到变错为宝.
3.精讲点拨,总结提升
例4、例5、例6是三道难度很大的问题,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三个典型例题,通过师生共同剖析(主要是学生讲,教师点拨),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然后全班共同总结,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加以提升.例4在学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哪些分类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再让学生有条不紊地画出所有满足要求的图形,最后引导学生对得到的图形进行甄别,剔除形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图形;例5中由于有三个连通器,情况比较复杂,可在学生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弄清甲与乙的水位高度之差是0.5cm有三种情况,进而得出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去求解;例6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要重点对第(2)(3)两题进行精讲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对点P的位置和△BEC是等腰三角形进行分类,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种情况画出分类后每一类中的静态图形,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分类的合理性,并用多媒体展示完整的解答,以规范学生的表达过程.在课堂小结中,要引导学生对常用的分类求解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使之形成基本活动经验,用以指导今后的解题活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