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意:在把握材料含义的基础上做深度思考

2018-03-02陈金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材料作文深度思考

摘要:材料作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而且作文的内容也不能脱离材料。然而,若能在此基础上对现实做深度的思考,会使文章立意更深刻,感染力更强。

关键词:材料作文;深度思考;深刻立意

近期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三年级进行了一次考试,作文为原创题目,试题要求根据材料作文。材料是: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的一张废墟的照片,钟上的时间和数万生命一起,永远定格在了14:28。当我们用了近10年的时间渐渐抚平了创伤的时候,四川九寨沟又发生了7.0级地震,曾经的人间天堂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在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可幸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国家和人民又一次成为了我们的坚强的后盾。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审好题目。材料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但是,人的生命不单单是个体的,人的生命与国家、人民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就使得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会变得坚强、伟大。两者之间的关系要作为写作的重点。

能如此把握题意并作文,当然很好了。如有一篇题为《灾与爱》的文章,第一段写道:

“夜是长的,然而,一下子也就天亮了。”王尔德在人生的黑夜中如是说。而我相信,在九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在今年的九寨沟地震中,许许多多的人们也在这般黑夜中,在支离破碎的大地上,互相扶持着,在国家的救援下,在志愿者的关爱下,熬过了慢慢的长夜,发觉:天亮了。是的,灾难是冷酷无情的;但我们这个国家却是有爱、有温度的。灾难能使我们倒下,但爱,却让我们手拉手,重新站起来。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考生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含义,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语言有感染力。接下来文章进行了同质联想,由此及彼地对材料的含义进行了印证,第二段写道: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中。鼠疫、黑死病、非典,拉斯维加斯袭击、曼彻斯特恐怖爆炸、911事件,森林火灾、龙卷风、大地震……每一场灾难都使世界的呼吸更加沉重,但是,我们挺过来了。我们用爱弥补了灾难留下的千疮百孔,我们为下一次灾难未雨绸缪。人类如此延续,生生不息。

这一段除了印证灾与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外,还指出了爱的意义,爱的价值,使内容得到了推进,同时也进一步感染了读者。接着,文章第三段写道:

中国,一个从灾难中诞生、重生的国家,一个从摸索前行中成长的国家,无论被卷入怎样的灾难,我的中国,总以主人的身份上岸。纵观利比亚撤侨行动和留美华裔被杀案等事件,中国在灾难面前,用沉着、冷静的态度,宽和的胸襟来负责、支援。在汶川地震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到达灾难现场,救援人员马上展开救援。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国家对人民的温暖,使灾难中的人们有了希望,有了人性的美,有了国家的力量。灾难或许会摧毁我们的道路、房子,但这一切,都可以用爱来重建;灾难或許会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我们的爱,会延续下来,我们的信念,会在爱中重生。

这一段从上一段的同质联想又拉回,回扣材料,紧扣灾难中的人民与国家、人民的爱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分析,再次地揭示了灾难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给予的爱的价值和意义,非常切合题意地阐释了材料的内涵。

这一段的内容是进一步推进,作者描述了在灾难之后,我们的国家因为爱,因为责任,总能不忘前车之鉴。论证的推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文章的中心也得到了深化。

然而,我们在评卷中,看到了一篇题为《当灾难过后》的作文,产生了不一样的惊喜,请看:

当灾难降临时,有些人死在了噩梦之中,有些人则是永远地活在噩梦之中,难以醒来。灾难,这个梦魇我们无法避免,因为我们是人,人总是会碰上一两个噩梦的,但当我们清醒后,我们不应沉沦于痛苦之中,而应当反思,这场梦带给了我们什么?

万物都有裂痕,但裂痕是光彩照进来的地方。地震撕开了地狱之门,但也震醒了人性那温情的一面,当我们不再去质问为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我们选择了用自己的温暖去消融人心的隔阂,去向过去的自己证明:也许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坏。灾难过后,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有温度。灾难并不可怕,只会使我们更加团结!

从考生开头的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位考生领悟了材料的核心点:“灾难并不可怕,只会使我们更加团结,”然而却隐含着作者的玄机——“我们不再去质问为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位考生驾驭了材料的含义,并非只是要停留在印证这个层面上,而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对现实进行思考。考生接着写道:

在这个信任缺失、安全感缺位的社会,我们选择把自己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可是我们武装得越严,心灵的城防就越虚。我们渴望别人给我一张久违的笑脸和几句温暖的寒暄,可木然似乎是唯一的表情。上天下雨或许是希望把这个社会洗一洗,灾难也是这样吧。既然它让我们卸下了防备,我们又为何不能尝试着给这个社会带来一次彻底变革呢?中华民族是在战争中涅槃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向灾难低头!

考生有意用第一人称来写,目的是要与读者做一番深度的交流。有如“文学的效果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悄悄地发生的,是在读者的审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打动读者的情感,撼动他们的心灵,改变他们的精神”[1]一样,作为读者的我们读到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对现实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这是本文的高明所在。考生在第四段写道:

战争之花是要用鲜血来浇灌的,但生命之花是见不得血的。我们不应当希冀用灾难来造就一个安宁温馨的社会。而事实上,感动也绝非扎根于灾难之中,灾难只是为其打开了一个出口。当我们对经济效益汲汲以求时,谁会留心身边的善举呢?于是乎,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时间将悲痛冲淡,冷漠持续给社会降温后,我们又开始抱怨,为何当温室效应逐渐攀升时,我们的方寸之地却在不断降温?

这一段,考生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批判的深刻性是不言而喻的。考生用犀利的笔墨,把我们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当中,发人深省,这是本文的高明所在。请看文章最后两段:

忘却的代价是巨大的,我们自是不会忘却那些罹难者,但社会大众在灾难后却很难找到当初的悸动。所以,真善美在灾难中永远是高开低走。今天那里地震,我们捐出一点爱心,那明天呢?灾难来临时,我们挺了过去,可灾难过后我们似乎却还是躺着的。

灾难,一次就好!但请记住:你昨天忘记了他人的痛苦,明天或许会烙印在你的身上!

这最后两段,犹如豹尾,余味无穷。有点像鲁迅作品的风格,以尖锐的笔调,针砭时弊。在看似赞颂中,让我们反躬自省。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2]其意思是说,论就是概括各家的话来研究一个道理的文章。两篇考场作文,一篇局限于印证,另一篇不满足于印证,超越了印证,对现实进行了深度的对比思考,研精一理,从而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更丰富、观点更深刻,同时也更具有感染力。

注释:

[1]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刘勰 .文心雕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作者简介:陈金辉(1973—),男,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逻辑学与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材料作文深度思考
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创新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实践
材料作文审题的常见错误及应对
观照整体 审题立意
高考材料作文历史演变及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对策略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分析及策略初探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试论材料作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技术性结合
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