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在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2018-03-02隋朔梁晓光
隋朔+梁晓光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住院患者血清Cys C浓度, 以患者1 d内第1次血清Cys C值为基线, ≤1.8 mg/L的患者作为血清Cys C正常组(37例), >1.8 mg/L的患者作为高血清Cys C组(50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肌酐采用Roche Cobas E60電化学免疫发光检测系统测定, 应用Philips HD11XE型彩超检测心脏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话随访3个月, 记录住院病死率、3个月后病死率和再次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LVDd、LVEF水平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正常组患者住院病死率8.1%、3个月后病死率16.2%和再次入院率27.0%均明显低于高血清Cys C组的10.0%、20.0%、3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 C水平与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患者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血清Cys C可成为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预后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血清胱抑素C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18
Cys C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参与细胞内外蛋白质水解的调控, 是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近研究有发现Cys 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慢性心衰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肌舒张和(或)收缩能力减弱的疾病, 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其中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最为常见。该类患者住院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并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本研究探讨了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患者不同Cys C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及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2014年1~4月在本院住院的87例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患者,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临床诊断标准, 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NYHAⅡ级30例, Ⅲ级34例, Ⅳ级23例, 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62.4±9.3)岁。所有患者均除外明显肝肾损害、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并结合个体化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1. 2 实验方法 采用的仪器为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Hitachi76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 C的浓度。以患者1 d内第1次血清Cys C值为基线, ≤1.8 mg/L的患者作为血清Cys C正常组(37例), >1.8 mg/L的患者作为高血清Cys C组(50例)。脑钠肽、C反应蛋白、肌酐采用Roche Cobas E60电化学免疫发光检测系统测定, 应用Philips HD11XE型彩超检测心脏功能包括LVDd、LVEF, 均由2名医生协作完成。电话随访3个月, 记录住院病死率、3个月后病死率和再次入院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LVDd、LVEF水平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血清Cys C正常组患者住院病死率8.1%、3个月后病死率16.2%和再次入院率27.0%均明显低于高血清Cys C组的10.0%、20.0%、3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清Cys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的的成员, 由有核细胞恒定速率产生, 并且仅能由肾小球自由滤过。其浓度不受炎症、年龄、性别及肌量等的影响。因此血清Cys C表达量相对稳定。缺血性心肌病型慢性心衰是长期心肌缺血的结果, 它不仅表现为心肌泵血功能的衰退, 同时还伴有肾脏、肺脏、肝脏等其他器官的功能异常。心脏射血能力降低, 导致肾血流量灌注下降, 入球小动脉收缩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甚至肾功能减退, 因此血清Cys C可作为慢性心衰病情判断的独立预测因子[1]。心脏和肾脏两个脏器之间有着互相影响的病理生理变化, 以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为中心环节,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心室重构, 心功能恶化。Cys C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参与心室重构的病理改变, 包括心肌重塑和细胞外基质重塑。高水平血清Cys C代表冠心病的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及心衰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2]。Moran等[3]研究表明, 高血清Cys C组中该类型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住院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都明显增加, 血清Cys C与脑钠肽、肌酐呈正相关, 血清Cys C与LVEF呈负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LVDd、LVEF水平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正常组患者住院病死率8.1%、3个月后病死率16.2%和再次入院率27.0%均明显低于高血清Cys C组的10.0%、20.0%、3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论与Moran等[3]研究结论一致。
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晚期阶段, 是指由长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 心衰往往是冠心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 早期进展缓慢, 一旦发生失代偿性心衰, 则进展迅速。患者近期预后较差, 其心血管事件、住院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及相关费用都明显增加, 因此早期对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高危患者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估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治疗方案[4]。血清Cys C可作为慢性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5]。根据不同血清Cys C的浓度, 针对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衰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及时治疗心衰导致的其他器官功能异常, 对于进一步改善心衰的预后能够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超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胱抑素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2):193-194.
[2] 徐敏, 郑宏超, 缪培智. 血清高水平胱抑素C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探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0):1210.
[3] Moran A, Katz R, Smith NL, et al. Cystatin C Concent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2008, 14(1):19-26.
[4] 万楠, 王璐, 罗军, 等. 胱抑素C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8):906-908.
[5] 陈继英, 唐东兴. 脂联素、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 2017, 37(5): 1219-1221.
[收稿日期:2017-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