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腹部脂肪厚度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2018-03-02邹茂贤麦洁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邹茂贤+麦洁兰

【摘要】 目的 研究成人腹部脂肪厚度与代谢综合征(MS)组分的相关性。方法 129例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查的患者作研究对象, 分别测定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血压、内脏脂肪分级、腹壁脂肪厚度, 根据MS组分[除腰围(WC)外]的聚集程度从低到高分为A组(单项异常者,

33例)、B组(二项异常者, 43例)、C组(三项及以上异常者, 53例)。对成人腹部脂肪厚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与MS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的MS患病率分别为24.24%(8/33)、34.88%(15/42)、41.51%(22/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腹部脂肪厚度均与MS有相关性(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组的年龄和腹部脂肪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及MS的风险。

【关键词】 腹壁脂肪厚度;生物电阻抗分析法;代谢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bdominal fat thicknes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MS) components in adults. Methods A total of 129 patients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examination were taken as study subjects, and their triglyceride (TG),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blood glucose, blood pressure, visceral fat classification, abdominal fat thickness were detected. They were divided by aggregation degree of MS components [except waist circumference (WC)] from low to high into group A (individual abnormality, 33 cases), group B (double abnormality, 43 cases), and group C (three and above abnormality, 53 ca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ickness of abdominal fat in adul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MS components was discussed. Results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had MS prevalence respectively as 24.24% (8/33), 34.88% (15/42) and 41.51% (22/5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and abdominal fat thickness were correlated with MS (P<0.05).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and abdominal fat thicknes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creased visceral fat content in adults increases the risk of lipid metabolism, glucose metabolism, hypertens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Key words】 Abdominal fat thickness;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 目前使用体质量指数(BMI)、WC这两个人体测量指数描述肥胖, WC与MS更具相关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MS诊断标准以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为基本条

件[1]。由于腹壁及其皮下脂肪厚度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学者建议使用腹部CT断层扫描, 以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诊断内脏脂肪含量增多或内脏脂肪型肥胖。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人体成分, 具有准确度及重复性高, 操作简便、无放射性、价格不高等优点[2]。使用TANITA公司第4代身体成分分析仪MC-180测量腹部皮脂厚度。通过本次研究探讨成人腹部脂肪分布与MS组分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9例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查的患者作研究对象, 年龄20~78岁, 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相关数据缺乏者。分别测定患者的TG、HDL、血糖、血压、内脏脂肪分级、腹壁脂肪厚度, 根据MS组分(除WC外)的聚集程度从低到高分为A组(单项异常者, 33例)、B组(二项异常者, 43例)、C组(三项及以上异常者, 53例)。A组、B组、C组的男女比例分别为7∶26、16∶27、19∶34。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方法 ①病史采集:采集患者既往史及用药史等。

②体格检查:测量患者身高、体重、BMI、血压。身高测量精确到0.1 cm, 体重测量精确到0.1 kg, 血压测量使用经校正的上臂式欧姆龙电子血压计(型号:HEM-7200 ), 受试者静坐10 min后, 取非同日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③实验室检查:选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检验科日本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对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 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检测。④腹部脂肪含量:用螺旋CT扫描脐孔(相当L4~5)水平, 用机配软件计算腹内脂肪面积(VA)和腹壁脂肪面积(SA), 并计算出二者比值(内/壁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成人腹部脂肪厚度与MS组分的相关性。肥胖标准及MS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B组、C组的MS患病率分别为24.24%(8/33)、34.88%(15/42)、41.51%(22/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腹部脂肪厚度均与MS有相关性(P<0.05)。见表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组的年龄和腹部脂肪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010年有资料显示>18岁居民超重率30.6%, 肥胖率12.0%。调查发现在肥胖人群中, 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3个危险因素的聚集率高达5.4%, 是超重人群的1.7倍, 是体重正常人群的4.5倍。中心性肥胖也有类似现象, 而重度中心性肥胖人群是正常人群的5.1倍[3]。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MS患者中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多是由肥胖诱导, 从而引起机体糖耐量异常、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等。有研究表明[4], 腹腔内脂肪细胞和皮下脂肪细胞对血清总胆固醇(CHOL)和TG的摄取存在差异, 血清CHOL的摄取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 而TG则近百倍, 进而造成血清CHOL在腹腔脏器及肌肉中异位沉积, 肥大的脂肪细胞在内脏脂肪形成后开始快速脂解, 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FA), 联合过多的TG进入肝脏, 使肝糖原的代谢发生紊乱、肝脏的胰岛素受体下调。过多的FFA在肌肉中氧化分解则影响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从而形成外周IR, 而长期的高FFA水平也会造成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此外, 脂肪组织还可以分泌多种蛋白激素、血管活性分子、细胞因子等, 这些物质可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因此肥胖患者, 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 更容易发生MS。另外不良生活方式(如不健康饮食、吸烟、缺乏运动)以及宫内营养不良均会不同程度的引起IR, 进而使MS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本次调查发现, 三组年龄与腹部脂肪厚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成人内脏脂肪含量越高, 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及MS的风险越大。考虑样本数量偏少、横断面研究的性质及其他因素, 如性别、不良生活习惯等所致误差相关,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样本数量, 充分考虑研究因素, 尝试做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研究方向可尝试内脏脂肪与异位脂肪厚度与代谢异常的相关性、人体脂肪分布的病理生理机制, 利用可重复性高的指标动态评估肥胖的干预效果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10):26-89.

[2] 黄海滨, 任超世.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量人体成分.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00(3):151-155.

[3] 庞艳蕾, 王增武, 王馨, 等. 北方农村地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与高血压患病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4):327.

[4] 贾伟平. 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9):643-645.

[5] 陳静, 田志强, 罗志丹, 等. 腹部脂肪分布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30(8):683-686.

[6] 余艺, 傅晓英, 周昭远, 等. 脂肪肝及其腹围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海南医学, 2011(18):13-16.

[7] 闫振成, 刘浩宇, 王毅, 等. 腹部脂肪体积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及其肾损害.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3):230-233.

[8] 胡才友, 黄慧, 杨泽, 等. 成人代谢综合征的不同组分与其发病的关系.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9(1):17-20.

[9] 任晨曦. 肥胖类型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人群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王传海, 王新江, 田慧, 等. 老年人腹部脂肪(CT测量)分布与体质指数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12): 908-912.

[收稿日期:2017-1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代谢综合征
黄芪对高血压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早期心肾保护的临床研究
钢厂工人代谢综合征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血清脂联素、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代谢综合征文献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基于信息网络平台对代谢综合征健康管理的胰岛素抵抗评估
脂肪肝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异常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小檗碱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代谢综合征临床应用价值及效果初评
左旋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