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革命

2018-03-02韩璐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华大华大基因测序

韩璐

华大基因的创立,带着中国生命科学的科研梦。

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正式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承担其中1%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同年9月,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尹烨大学毕业,正式加入华大基因。

15年后,华大基因在资本市场上庆祝自己的成人典礼。2017年7月,华大基因正式登陆创业板,随后几个月,股价扶摇直上,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有人说,华大基因是科研机构。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2017年,华大基因自主测序仪BGISEQ-500获得欧盟CE认证,第一次实现人工合成的酵母,第一次实现人工在体内修复胚胎。

有人说,华大基因是商业公司,反向收购美国企业Complete Genomics,布局上游检测设备,自主研发高通量检测仪,打通上下游,不断降低终端测试成本,将全基因组检测价格降至600美元,打破了业界1000美元的纪录。华大基因的利润从2014年的5852.98万元跃升至2016年的35001.75万元。

华大基因也像是公共卫生机构,在深圳全面推广无创产前基因测试,产品纳入医保范畴。2016年,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一年完成了近百万例,相当于此前6年的检测量,超过全球总检测量的四分之一,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华大基因CEO尹烨说,(基因检测)需求天然存在,但市场天然不存在。华大基因用了18年来创造并引领了这个产业,并且带动了行业的商业化从萌芽到壮大。在他眼中,华大基因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从科研到产业

21CBR:华大基因在深圳力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全覆盖,目前进展如何?

尹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基因检测产业化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在深圳率先将终端价降到了855元,目前在深圳市的普及率约为60%—70%,很快就能在全国普及。只要我们把终端销售价格降低,民众能够消费得起,再配合整个产前筛查技术,包括母婴保健法的三级预防体系,就能大幅降低出生缺陷。而且,包括很多染色体疾病以及其他缺失重复类都可以进行检测,只是有些方面不能直接告知患者,而作为一个提示与医生沟通,然后再根据临床相关要素做出综合判断和选择。

21CBR:基因测序类产品要实现普惠,有哪些决定性因素?

尹烨:最核心的要素是普通人是否消费得起,高科技产品普及主要是成本问题,而成本是技术含量和规模的问题。在价格足够低的同时还要保持利润,就意味着产品毛利率要足够高,而毛利率是技术决定的。所以本质上,有核心技术者,必将拥有市场的头部定价权。

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去算这个产品能卖多少,能赚多少,而是去设想每一次的技术迭代,能够解决多少人的问题与困境,这样的角度来看,经济回报反而更大。

21CBR:癌症靶向治疗未能普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基因对应病种的数据匹配还不精准?

尹烨:核心还是检测费用太贵,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降低肿瘤精准治疗检测的价格,让大家用得起用得上。精准是基于大数据,在成熟、低成本的技术下,源源不断获得数据,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可以越来越精准。一年积累一万个数据,与一年积累一百万个数据,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从成本到认知

21CBR: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医疗,除了精确性外,还有稳定性要求。华大设备目前的精准度与稳定性处于什么水平?

尹烨:华大基因的18年,基本是一个学霸水平,几乎所有方面的考核都全满分,包括最难、最复杂方法学的基因测序。全球几乎所有认证,从最基本的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到美国CAP/CLIA认证,欧盟CE认证,我们都完成了。每一次的认证就相当于训练,不同体系不同逻辑下进行验证,来确保准确性。

21CBR:现在保险公司的健康类险种或者单一疾病险,不少都会搭载特定或者非特定疾病的基因测试盒。未来基因检测类产品的支付方与推进方会不会主要是保险公司?

尹烨:现在的保险还没有落实到真正的精准医疗,大部分保险公司还把基因类产品当做促销品,但通过保险推进基因测试,的确可以成为一种手段。

以宫颈癌为例,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购买一份防宫颈癌险,获得检测盒,在家自检后快递回检测机构进行基因检测,便捷的同时也能够保护隐私权。从检测机构来看,单一份检测昂贵,但批量检测,成本就能降低。所以如今一些保险机构,百元左右就能做一次单项疾病的基因检测。

21CBR:华大基因有没有与保险公司合作?

尹烨:我们在尝试与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保险讨论类似的合作,希望能尽快与现有的寿险以及健康險公司找到契合点。这类保险的原理,并不是基于精算,而是精准。一旦检测出有基因风险,就能够将保险转变为保健,提示风险与进行健康指导,这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21CBR:现阶段,基因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尹烨:比如“准入门槛”,美国批准一项基因治疗方案的同时,中国要如何批准?

其次是“民众认知”,对于基因问题,现在呈现两极化,一部分人认为无用,而另一些则认为万能,其实都不合理。很多问题应该辩证去看待,包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讨论。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

然后是“技术成本”,所有问题解决的关键都在于成本,这也是所有创新源头的问题。

21CBR:一旦成本解决,民众认知也会迎刃而解?

尹烨: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今天基因领域也开始有马太效应,慢慢在向成熟尤其是能够掌握产业链上游(设备及试剂供应商)的机构或者平台靠拢。这种情况下,正向声音会加强,市场也会随之越来越认可这项技术带来的价值。基因的未来前景是成为一种轻社交工具,在伦理和隐私确保的前提下,每个人都会愿意去测试、比对自己的基因。endprint

21CBR:上述提到的行业问题,在2018年会有哪些改变?

尹烨:2017年是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逐渐走向大众视线的一年,2018年,生育健康类检测会加入更多疾病种类,不只是检测21号染色体这么简单。

第二,肿瘤行业可能会向前再迈进一步,肿瘤检测项目的成本会再降低,精准度会更提高。随着美国基因治癌“泛检测”方案的批准,相信国内也会有一些政策利好。

第三,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会更普及。很多不明原因的感染,现在通过基因测序就能找到源头,这样的应用会更多出现在重症、危急的感染处理中。

总结来看,行业趋势变化依旧是围绕着“一生(生育)一瘤(肿瘤、癌症)一感染”,这三个病主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伴随着市场认知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监管的加强,以及临床数据的积累,都会有不错的推进。

21CBR:华大基因的主要业务构成,包括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以及药物研发类服务。未来哪块业务会成为华大基因的重心?

尹烨:很难预测华大未来的趋势,唯一能预测的是四大板块都会起势。从四大业务比例来说,生育健康类占比会比现在少,肿瘤业务(复杂疾病类服务)以及基础科研服务会占比更大。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选择做一次基因测序,整个行业都会利好,但集中度会向头部靠拢。

从市值到价值

21CBR:中国跟海外基因测序市场有哪些不同?目前华大基因的海外业务贡献值是多少?

尹烨:华大现在整个海外基因测序业务的利润贡献约在1/4-1/3左右,业务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确能看到一些不同。比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美国要1000美元,在香港要6000港元,在深圳医保支付后不到500元。人口基数和成本差异下,大陆地区积累的数据量一定会更大更快。而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华大依旧有不错的利润可言。

基于大量高效的基因数据收集与分析,华大可以精准地预测更多与基因关联的信息,比如孩子的身高。很多基因项目,做一到两个测试是没有办法获得的,但上百万个样本的测试后,很多有意思的关联事实就会展现。未来,基因测序会变成一个大数据载体,派生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另外,在基因测序领域,大部分人认为美国的不少治疗方案是最领先的,但要知道,很多治疗方案是消费不起的。比如美国获批上市的首个癌症免疫疗法,单次治疗费用47.5万美元,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技术的普惠性是关键。

我们希望,产品与治疗方案能够造福每一个个体,从而扩大市场覆盖率,然后经过大量数据积累,产生新发现。换句话说,公共卫生领域的商业模型,一定是以民生为牵引和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在华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推广上,也是相同的商业逻辑,高昂价格的治疗方案根本无法进入这些市场。

在这个行业,很难依靠追逐单个产品红利去创收,甚至很多时候纯商业推进也是低效的。国外可能是NGO,在国内则是政府组织,本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核心去做市场普及,才是真正有效的。

21CBR:如今國外有不少基因治疗DIY产品,由基因检测公司给消费者提供一些工具与方法,这种市场普及方式可取吗?

尹烨:单从技术看,势不可挡。我觉得首先要立法,通过顶层法规来知晓,允许与禁止之间的边界。

其次,这涉及很多伦理问题。伦理在面对群体与个体时,是很难一概而论的。比如,中国大量晚期肿瘤病人因为消费不起进口药,就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原料自己进行化学合成,这个市场之庞大,根本无法无视,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我们虽然不制药,但以此类推,基因检测最起码要让群众消费得起,在此基础上,至少很多公共大需求可以被解决。而个人的差异化需求,需要有监管。

21CBR:在监管或者顶层制度的设计上,你希望基因检测领域有哪些突破?

尹烨:最重要的是管促结合,一边监管一边促进。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应该被监管,哪些需要被促进,可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比如,科技部一直强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因为中国人作为黄种人,遗传背景简单,稍有差池,会有社会问题,但加强管理并不是“管死”,而是通过一些政策来透明化、规范化。比如,外企临床试验就需要统一报备,事中汇报。

21CBR:你如何评价华大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尹烨:对华大而言,上市不上市,公司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市值是结果而不是目的。我更希望市场能够把华大看成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机构。在当下不管怎么评估,都会有高估或者低估行业发展的时候。其实,在生命科学领域,华大的市值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靠前的,但行业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大华大基因测序
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诊断耐药结核病的临床意义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生物测序走在前
华大基因收入疑云
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昔日千亿市值半年跌去六成 华大基因“举报门”后又迎解禁潮
华大基因大股东是以“白菜价”减持吗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华大:基因暴走
华大:基因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