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落地
2018-03-02罗丽娟
罗丽娟
一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快速崛起。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提出,迅速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一起,并肩成为“世界四大湾区”。
根据珠三角各城市的GDP数据,加上香港、澳门两地预估数值,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慶(市区和四会)、深圳、东莞、惠州(不含龙门)、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2018年1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何宁卡公开披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顺利完成,预计国务院即将批准实施。
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下文简称“湾区”)如何实现其新时代的使命,2018年将有哪些看点?《21CBR》记者专访了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丘杉,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邓江年,广东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育民。
四大变化
21CBR:“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起来,三地的合作关系有哪些变化?
丘杉:在湾区概念未确立之前,广东和港澳之间已有很长时间的合作基础,从“前店”到“后厂”,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这种机制不足以支撑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急需新的框架性制度安排,加深区域间的开放合作。
过去几年,内地经济发展整体进入快车道,特别是若干重点省份和城市。相对而言,港澳发展平缓,尤其香港经济显露出疲态,正需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机制。如何让港澳更好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将内地的发展动能传导过去?作为一个新平台、新渠道,粤港澳大湾区格外受到关注和重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
自湾区成立以来,粤港澳的合作形式产生明显变化,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个整体性的湾区,首要目标要消除区域间的障碍,尤其若干重要城市,硬件设施有很多利好,比如广深港高铁预计2018年开通。
第二是产业融合。湾区的框架下,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和融合,包括产业连接的资源配置、共同产业集群建设等,对标国际水准,产业链中上下共同发力。
第三是市场制度和营商环境,以前区域发展更多考虑产业或者市场资源配置,而湾区建设着力于完善营商环境、法律制度和治理方面。
第四是非经济领域的拓展,湾区合作更加宽口径、全要素、全领域、多方位,在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比以前有更深的交流合作。
21CBR: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取得哪些具体成果?
丘杉:湾区建设得到各方积极响应。2017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在深圳前海正式成立,这是粤港澳合作最大的成果之一。
企业家之间以联盟寻找最大的发展公约数,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协作,可促进湾区的创新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未来若与政府对接沟通,将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是“互联互通”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湾区建设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挂钩,湾区以环珠江口区域为核心,背靠大陆面向南海,地处国际航线要冲,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这里是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湾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无论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桥梁作用毋庸置疑。
2017年,广东省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部署,这是落实湾区建设的具体进程。美国硅谷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区域,各类创新资源呈现出“廊带”分布的特征,在湾区内,也有一批优秀企业,例如腾讯、中兴、华为等,可以助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打造中国“硅谷”。
21CBR:湾区内业已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
丘杉:湾区内优势产业众多,例如电子通信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文化创新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
文化创新产业是亮点之一,也是新概念,包含各种文化创意和艺术形式。例如,香港在音乐和影视方面较为前沿,可借助文化创业使更多优秀艺人和作品走向大众;广东的游戏动漫产业活跃,出现了“王者荣耀”等多款有影响力的产品。未来,湾区可鼓励更多文化创新,打造“文化的硅谷”。
电子商务是湾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2017年,广州跨境电子商务规模领跑全国,广州海关顺利完成12项综合试验区创新举措,推出“去繁就简”7项措施,支持打造以南沙保税港区、机场综保区为核心区域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唯品会、京东、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平台运作顺畅。
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湾区占有三席——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航运成为一个突出亮点,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重地,国际化程度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港口联盟”,即包括航线协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联盟协议或可延展至东南亚国家。
作为未来科技的主流方向,无论广州或深圳,发展人工智能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湾区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不少企业正考虑以智能化替代人工,创造全新生产和生活方式。湾区发展人工智能,一是收购欧美的尖顶机构,例如美的成功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二是以人才积累实现自主研发,不少企业高薪聘请国外高端人才,组建研发团队,风投机构等也给予了资本的助力。
对标国际
21CBR:对比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特征?
邓江年: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概言之: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币制,多个核心城市。endprint
多元化特征明显,存在着两面性。制度环境有差异,有一定的边界,产生一定制度成本,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同时,湾区内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贸区等多元化制度安排,也存在制度红利,可吸引有多样需求的国际投资者和人才前往。
丘杉: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可以预见,排名将迅速上升到第一,GDP总量上的赶超不用怀疑,人均GDP、发展质量、技术水平、市场成熟度、生态环境等方面,赶超其他世界级湾区,仍需努力。
其他湾区可以提供不少有利经验。例如,居首的纽约湾区,为世界金融的中枢,在金融和商业贸易方面,助力了美国经济核心地带的形成;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在科技创新领域成就斐然,其高水平研发能力,受益于与高校的紧密合作;东京湾区在综合能力更为突出,无论设计精密的城市基础设施,还是先进的制造业,都非常值得学习。
21CBR:全球性竞争中,粤港澳大湾区要如何吸引和保留人才?
邓江年:各城市均已出台不同程度的人才政策,总体来说,着力于三大环境:
一是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施展抱负,需要有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创业更容易、科研成果转化更简单、与政府沟通更便捷等。
二是生态环境,高端人才对居住、生活等有较高要求,这部分权重会越来越大,市场资源再优秀,一旦污染严重,也会造成人才流失。
三是文化环境。外来文化如何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是一个重要课题。深圳之所以快速崛起,受益于其移民文化,不同的文化在此聚集交汇,使本身有利于创新,本质上,香港也是一个移民城市,而广州也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
灣区要重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设,鼓励交流碰撞。吸引人才,不只要满足其事业需求,也必须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21CBR:大湾区建设急需弥补的短板都有哪些?
梁育民:在基础建设方面,要注重节省时间成本、提高效率,以助力于构建现代化城市群。比如,加大粤港澳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等基建项目的对接与协同合作,杜绝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湾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及商贸活动在区内集聚。
丘杉:在互联互通方面,应注重共同市场,在湾区内能否实行一个市场规则,或者不同市场规则间能否无缝衔接?对于构建整体市场意义重大。
在教育方面,湾区内尚未有一所排名世界前列的大学,如何孕育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顶尖学府,这是要重点发力的环节之一。
在人员流通方面,湾区内横跨两地生活工作的人口众多,仅跨境上学的孩子就有20万人,日常过境的便利性和三地间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互通问题,亟待解决。
21CBR:2018年,湾区建设的看点都有哪些?
丘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广东在系统梳理本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及30个专项规划基础上,与国家发改委和港、澳两地充分对接,形成广东推进湾区建设100项先导合作事项、平台和项目。
湾区建设推进以来,多数成果为基础性建设,或者仅是协议阶段,规划纲要落地之后,在2018年将会进入到实干阶段。
建设历时8年的港珠澳大桥将在2018年通车,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粤港澳三方及中央政府合作完成。目前,三地的口岸设施工程仍在进行中,跨境通行政策(包括跨境应急救援措施、车辆和人员跨境安排等),亦有待三地政府进一步磋商。一旦大桥落成,不仅可拉动珠江西岸的发展,甚至将辐射贵州、四川等整个西南区域。
湾区建设最重要的是各方的心态。粤港澳的合作,注定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不少企业在初期表现出极大热情,却以短线的心态操作,此类投机行为不可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