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2018-03-02程军吴爱华夏炜杨丽周洋杨思咏范瑾
程军,吴爱华,夏炜,杨丽,周洋,杨思咏,范瑾
新生儿颅脑损伤是由产伤、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或其他危重疾病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异常、智力低下、中枢性运动障碍等严重后果[1]。随着超声仪器和影像技术的进步,颅脑超声检查体现出简单方便、无创、经济、可重复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新生儿颅脑检查的首要影像手段[2]。但新生儿颅脑损伤类型较多,影像表现不一。笔者通过文献索引,发现关于新生儿不同类型颅脑损伤的影像报道较少,缺乏临床总结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5例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影像资料,总结不同颅脑损伤类型的超声影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选取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5例颅脑损伤新生儿,均经MRI确诊,排除颅内先天结构异常者。其中男48例,女27例;胎龄29~41(34.3±2.6)w;足月儿38例,早产儿27例;年龄出生后1~68(24.3±6.4)h。所有患儿均有窒息病史,伴有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等可疑颅脑损伤症状。
1.2 超声检查选用飞利浦EPIQ5超声诊断仪,专用变频探头S8-3及L12-5,探头频率3~8 MHz及5~12 MHz,适当调节增益和聚焦。对存在窒息病史的新生儿,于产后72 h内行颅脑超声检查。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头颅,避开输液贴遮挡,前囟窗是首选的检查部位。涂抹预热的耦合剂后,探头做不同角度偏转,行冠状面、正中矢状面扫描,采集颅脑组织结构的二维超声图像,包括颅内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各层面图像,大脑中线、侧脑室、胼胝体、丘脑、基底核等脑内组织结构,仔细观察脑组织回声强弱、脑室内及周边情况,必要时可结合后囟、侧囟扫描,将所得图像保存至工作站,由医院两名资深影像师共同阅片讨论得出超声诊断结果。
1.3 MRI检查患儿均于完成颅脑超声检查24 h内接受MRI检查。选用美国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颅表面线圈,先行轴位T1WI FLAIR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RFSE)、T2WI FLAIR序列和矢状位T1WI FLAIR序列等常规扫描,再行DWI扫描进一步检查。参数设置:层间距1.0 mm、层厚6.0 mm,矩阵重建512×512。由另两名不知超声检查结果的资深影像医师共同阅片讨论,得出诊断结果。
1.4 分析指标以MRI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颅脑超声对不同类型颅脑损伤,如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等的诊断效果,并总结不同类型颅脑损伤超声影像表现特征。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脑损伤诊断结果分析MRI诊断结果:(1)颅内出血41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29例,脑室内出血8例,脑实质出血4例;(2)脑水肿24例;(3)脑白质损伤14例;(4)脑室扩张2例。
超声诊断结果:(1)颅内出血38例,其中1例脑室内出血和2例脑实质出血未检出;(2)脑水肿22例;(3)脑白质损伤13例;(4)脑室扩张2例。与MRI诊断结果比较,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2.68%、91.67%、92.86%、100%,二者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2 颅内出血诊断效果分析
2.2 新生儿不同类型颅脑损伤超声影像分析
2.2.1 颅内出血(1)单纯室管膜下出血:Ⅰ度脑室出血,矢冠状切面可见丘脑尾状核沟区有强回声出血病灶(图1),出血未进入侧脑室,病灶边缘较为光滑清晰。(2)脑室内出血:Ⅱ度脑室出血,出血已进入侧脑室内,患侧脑室声像图可见不同形状的强回声团,出血量大时可伴有梗阻性积水、脑室扩张(图2)。(3)脑实质出血。Ⅲ度脑室出血,脑实质内出血灶呈强回声,出血量不同而形态大小不一,出血量较大者易引起脑结构发育异常,如脑中线偏移、侧脑室受压变形等(图3)。
2.2.2 脑水肿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实质回声增强,伴有脑动脉搏动减弱,矢冠状面可见新生儿脑结构较为模糊,可见侧脑室明显变窄,沟回界图4冠状面图像箭头处显示双侧侧脑室变窄,脑室边界不清晰,脉络丛周围未发现无回声的侧脑室带,提示脑水肿。图5矢状面超声图像显示侧脑室后角区脑白质强回声,回声带外面粗糙不均匀,与脉络丛回声强度相同,提示脑白质损伤。图6经前囟矢状面超声图像显示脑白质容积小,脑室外观有明显增宽变形限不清,半球裂隙或脑沟消失(图4)。
表1 两种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例)
图1 单纯室管膜下出血
图2 脑室内出血
图3 脑实质出血
图4 脑水肿
图5 脑白质损伤
图6 脑室扩张
2.2.3 脑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增强,侧脑室前角附近、侧脑室外侧和后角三角区可见回声异常增强的白质。正常情况下,脑白质回声强度低于邻近脉络丛回声强度,脑白质缺血损伤后,脑白质回升强度较邻近脉络丛回声强度相等或偏高(图5)。
2.2.4 脑室扩张侧脑室在冠状断面上呈裂隙状或羊角形,经前囟矢状面图像可直观显示脑白质容积偏小、脑室增宽变形(图6)。
3 讨论
随着超声仪器、技术的进步,颅脑超声逐渐体现出简单、无创、价廉和可动态观察等优势,并逐渐用于高危儿颅内病变如颅脑损伤的诊断和连续监测。有报道指出[3],颅脑超声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较为敏感,早期诊断效果与MRI接近。笔者认为,超声检查通过多轴向检查,可方便定位病变部位,对快速评估脑组织结构改变提供了便利。
新生儿前囟未闭合,超声检查时可通过扇形扫描窗看到“大视野”,有利于充分观察颅内结构和病变情况[4]。本研究显示,本组75例新生儿中,与MRI检测结果的金标准比较,颅脑超声诊断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脑室扩张的准确率分别为92.68%、91.67%、92.86%、100%,诊断效果与金标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颅脑超声基本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需要,且整体诊断效果与MRI较为接近[5]。
颅内出血:超声对颅内出血显示回声增强,本组29例室管膜下出血全部检出,但有1例脑室内出血,2例脑实质出血未检出。提示超声对Ⅰ级脑室内出血分辨率、敏感性最高,但对硬脑膜下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较差,位于颅脑边缘的出血部位难以有效检出[6]。
脑水肿: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超声图像可见脑室周围呈弥漫性均匀分布的回声增强,脑室、脑沟、半球裂隙变窄甚至消失。脑水肿大多在出生1 w后逐步改善或渐成后遗症,超声检查对脑水肿引起的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以及囊腔改变等尤为敏感,对动态评估脑水肿变化效果显著[7]。
脑白质损伤:颅脑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前角附近、侧脑室外侧和后角三角区可见回声异常增强[8]。
脑室扩张:脑脊液过度积聚在侧脑室系统内,导致侧脑室表现为扩张状态。超声对脑脊液等液性暗区尤为敏感,能清晰显示侧脑室、三脑室和四脑室等增大图像,并可通过矢状切面准确测量侧脑室替补最宽部位纵径,可作为评估脑室扩张程度和制定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9]。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例数较少;未对早产儿、足月儿的颅脑损伤类型进行观察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颅脑超声能较好了解新生儿脑结构和颅内损伤病变情况,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首选手段。同时超声对颅脑边缘部位病变的诊断效果欠佳,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MRI进一步明确诊断。
[1]徐海燕,高勇,张忠新,等.围生期窒息患儿早期脑组织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床旁颅脑超声检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3):276-278.
[2]李玲,崔云芝,田洪验,等.高危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26(3):295-296.
[3]祁丹,陈丹,马小燕,等.《美国超声医学协会新生儿及婴儿颅脑超声检查实践指南(2014版)》解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2):894-895.
[4]钱蠡.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11-112,158.
[5]陈菊,朱正.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7):174-175.
[6]李静波,周光艳,吕德勇,等.颅脑超声与常规MRI在高危新生儿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2):43-46.
[7]芦钺,郑义,王洪等.超声、低剂量CT及MRI检查在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1):67-70.
[8]米骏麟,张燕辉,郭建平,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床旁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0):748-749.
[9]姜珏,何鑫,刘娜,等.超声在新生儿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1):1139-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