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8-03-02邴秀阳韩晓春张亚楠曹娜史志红杨志怡续自凤鹿金王季馨季旭明
邴秀阳 韩晓春 张亚楠 曹娜 史志红 杨志怡 续自凤 鹿金 王季馨 季旭明
三伏贴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的中药贴敷于穴位及患处,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属于灸法中的非火热疗法或冷灸法[1]。三伏贴明确应用见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2]。三伏贴开展以来,窦杰[3],邓红卫[4]等从文献和理论角度对三伏贴临床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但目前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因为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以控制,二是三伏贴的适应疾病较多。为此,我们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三伏贴药物、干预穴位及刺激量、贴敷时间相同的非首次贴敷患者,并进行现场调查,探求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因素,并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初次贴敷三伏贴的贴伏患者。
1.2 调查方法
2016年7月17日—26日,调查组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经统计学专家指导设计而成,随机抽取到医院贴敷三伏贴的患者,排除初次贴敷患者,进行面对面访问式调查。调查前对所有的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介绍调查内容、目的,统一调查方法和填写标准,言明注意事项。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贴敷时间,贴敷后皮肤反应,疾病性质,患病时间,诱发疾病因素以及再次发病次数、再次发病程度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由不同录入人员用同一Excel软件编制的表格录入,最终所有数据统一汇总至数据库,汇总时由两人独立录入,并进行检查、核对和校正。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合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5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基本不发作;有效:症状及体征均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发作次数未减少。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2.2 三伏贴临床疗效
共收集486例贴敷患者,其中无效75例,有效299例,显效112例,总有效率为84.6%。由此可见使用三伏贴治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
2.3 三伏贴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以及单因素分析
2.3.1 变量分组及赋值 按照国际上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将年龄划分为小于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不等距三组,分别赋值1,2,3。贴敷年数的划分标准,按照三伏贴三年一个疗程,分为小于3年组,3年组,3~6年组,7~9年组,以及10年以上组,分别赋值1,2,3,4,5。收集并分析三伏贴治疗疾病,根据中医理论,按照疾病所属脏腑,分为肺系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分别赋值1,2,3。
2.3.2 三伏贴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以及单因素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性别、疾病性质、病程长短以及是否他法治疗对三伏贴临床疗效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贴敷年数、疾病所属脏腑以及疾病诱发因素对三伏贴临床疗效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临床疗效中的有效与显效均表示为有效,以临床疗效为因变量(无效=1,有效=2),以问卷中涉及的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伏贴的临床疗效与疾病诱发因素、贴敷时间长短有关(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三伏贴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收集到的486例三伏贴治疗的患者中,有效有411例,其中包含显效112例,痊愈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84.6%。提示三伏贴可以有效缓解疾病病情的发展,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而且部分患者能够痊愈。江西省名中医宋南昌教授自1989年开始应用三伏贴,拥有40余年临床经验,宋老也曾得出类似结论。宋老[6]曾通过研究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现大部分患者接受此疗法后,感冒次数明显比以前减少,由感冒诱发的支气管炎因此减少发作次数,并且症状及持续时间缩短。
3.2 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伏贴的临床疗效与患者年龄大小、贴敷年数长短、疾病所属脏腑以及疾病诱发因素有关。对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贴敷年数长短、疾病诱发因素是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患者年龄大小、疾病所属脏腑属于三伏贴临床疗效的间接影响因素。
疾病的诱发因素是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含:感受风寒、过敏物质、生活习惯、情绪因素以及其他。其中感受风寒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占76.1%。外邪侵袭,阳虚于内,卫阳不固,导致疾病发生,三伏贴治疗因感受风寒诱发疾病的患者有效率为87.3%。感受风寒是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的原因是三伏贴的根本作用是补阳助阳,故所有阳虚疾病、阴寒凝滞类疾病都可通过三伏贴进行防治,并且具有较好疗效。
贴敷年数长短也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0.05,OR=1.647,B=0.499,说明贴敷年数与临床疗效存在正相关,贴敷年数越长,三伏贴的临床疗效越好。浦建枫[7]等也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三伏贴的临床疗效随着治疗年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三伏贴治疗疾病的特点,大多为慢性病,病程时间长,治疗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随着贴敷年数的增加,临床疗效随之提高原因也可能是三伏贴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机体免疫的调节与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故临床上将三伏贴最短疗程设定为三年。
能够间接影响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及患者疾病所属脏腑。不同年龄患者,使用三伏贴的临床疗效发现差异。其中小于14岁少儿有效率最高,为86.6%,15~64岁青壮年显效率最高,为27%。年龄不同造成疗效差异,可能有:(1)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病程越长,病情愈加复杂化。(2)与三伏贴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有关,三伏贴是一种贴剂,三伏贴可以被看作为一种简易的经皮给药系统,贴剂中的药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发挥疗效[8],不同年龄的人皮肤吸收存在差异。(3)与三伏贴治疗疾病的原理有关,三伏贴治疗疾病的原理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的,青壮年比少年和老年身体素质好。将三伏贴治疗疾病,按照疾病所属脏腑分类,对疾病分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疾病类别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临床效果,其中肺系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为86.2%。肺系疾病临床效果较好的原因:(1)临床上所用的三伏贴源于《张氏医通》中治疗冷哮的方子为基础方;(2)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演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这一天同样是庚日,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中医学中,肺属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
表1 三伏贴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以及单因素分析
表2 三伏贴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前临床上存在部分医者认为三伏贴是一种发泡疗法,发泡才能够取得较好效果,部分患者也认为需要出现相应反应才会有效,通过本文结果显示,在皮肤未有任何反应的314例患者中,三伏贴的有效率为83.7%。说明三伏贴不必过分追求皮肤的改变,仍能够达到临床效果。2014年曾调查发现,普通人对三伏贴的知晓率较低[9]。通过本文对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对医者在临床上对三伏贴运用、改善以及患者对三伏贴选择提供帮助。医者根据其疾病的诱发因素,辨证治疗,提高三伏贴的使用范围及临床疗效。患者可根据其诱发疾病的因素选择治疗,并通过坚持治疗提高疗效等。
[1] 王钰珏,钟兰,丰芬. 三伏天灸疗法研究概述[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4):319-322.
[2] 张仁,刘坚. 中国民间奇特灸法[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6.
[3] 窦杰,纪睿,刘钦华. 三伏贴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65-67.
[4] 邓红卫,朱慧志,张玉. 三伏贴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 国医论坛,2015,20(1):65-67.
[5] 哮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45.
[6] 宋南昌,徐涵斌. “天灸膏”防治慢性支气管炎314例[J]. 中国针灸,2009,29(3):203-204.
[7] 浦建枫,曹晔. 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2015,47(9):181-183.
[8] 林玉芳,沈卫东. 三伏贴理论源流及现代运用探析[J]. 江苏中医药,2015,47(9):10-12.
[9] 邴秀阳,季旭明,史志红,等. 山东省9地区三伏贴公众知晓率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1(5):63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