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2018-02-28刘贻新张光宇阎秋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科研究生

刘贻新 张光宇 阎秋生 衷 华 李 香



基于MLP模型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刘贻新 张光宇 阎秋生 衷 华 李 香

在分析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系统工程视角梳理和总结了学校的改革举措,包括:提出了“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改革方针,构建了“宏观愿景层—中观体系层—微观措施层”的MLP改革模型;设计了“分类培养、科教对接、产学融合、互联互通”的培养路径,多渠道、多模式搭建了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以全过程培育为主线,打造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精细化培养链。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

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MLP模型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是推动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近年来,不少地方院校针对顶层设计缺失、培养路径模糊和实践资源匮乏等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改革[1-2],尤其是在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3-4]。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个典型的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和多阶段衔接的复杂系统工程[5]。该系统由招生、培养、思政和学位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涉及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导师和研究生等多元主体以及“输入—过程—输出”等多个环节。结合系统工程理论设计和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化解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具有“破与立”的现实意义。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为了适应当前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工科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这一主线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改革方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综合改革的多层次分析(MLP)模型,切实推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紧缺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困境

1.工科研究生教育定位、发展思路和培养理念不清晰

地方工科院校多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有限。研究生教育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培养方案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

2.工科研究生教育不接地气,与产业对接不 紧密

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需要工科研究生教育主动与产业对接,与工业界深度融合。但如何有效构建育人平台,实现校企、校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3.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制于实践资源匮乏

当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资源整合机制,校内创新资源之间、校内外创新资源之间处于相互割裂状态,缺乏有效互动和整合利用,形成了资源孤岛。研究生作为科研生力军却远离技术研发一线,难以发挥作用;企业技术研发则难以找到急需人才,这成为制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

4.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粗放、培养效率 不高

提升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需结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但实际上,当前不少地方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缺乏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视角,尚未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尚未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闭环式培养 链条。

二、“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综合改革方针

面对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在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办学理念基础上,针对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困境,强调既要以系统思维和方法从全局设计研究生教育改革,又要以全过程式理念改造整个培养流程,由此提出了“系统重构、流程再造”的综合改革方针。“系统重构”,是要以系统工程视角来统揽全局,考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期性,保障改革方案的高效稳定运行,关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和协同[1],进而形成多层次闭合型的管理链条;“流程再造”,是要以工科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为中心,设计具体业务环节,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促进各环节的协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防止局部、碎片化改革。

三、综合改革的MLP模型

根据改革方针,广东工业大学提出了“宏观愿景层—中观体系层—微观措施层”三个相互支撑、交互作用的多层次分析(MLP)模型[6],进而设计整个改革方案。

1.宏观愿景层:顶层设计

以创新引领为核心,从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四方面优化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蓝图(见图1)。

图1 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1)找准战略定位。面向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确定“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广东产业转型重大需求”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定位。

(2)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以培养“顶天立地”式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既强调在科学研究领域应“上档次”,成为知识创新人才;又强调服务区域经济方面需“接地气”,成为技术创新人才。

(3)厘清发展思路。提出“学科引领、平台支撑、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思路,夯实五大学科群建设,构建分类互通式培养路径,搭建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

(4)凝练培养理念。坚持“高起点、重创新、厚基础、强能力、求卓越”的理念,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精细化管理链。

2.中观体系层面:体系构建

(1)以分类互通为原则,科学设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路径。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规律,设计了“分类培养、科教对接、产学融合、互联互通”的培养路径(见图2)。

图2 广东工业大学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路径

第一,分类培养。打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鸡鸭同笼,混同培养”的传统模式,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多学科交叉培养及国际交流与学术视野拓展等,激发创新思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侧重于职业能力提升,强调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科教对接。充分盘活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中心)、众创空间等高端科研平台资源,将其打造成为主要面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载体。

第三,产学融合。积极开拓校外创新资源,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中心等,搭建主要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

第四,互联互通。建立上述两类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培养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2)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多模式搭建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原则,多渠道、多模式挖掘和聚集校内外各类优质培养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并重、联合培养与多主体共赢的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7](见图3),破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源匮乏难题。

图3 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

第一,崭新的构建理念。以“四位一体、双向协同、四维聚焦”为理念搭建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助推建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工科大学。①四位一体:构建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实现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并重、联合培养与多主体共赢的功能。②双向协同:依托平台,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需求、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三个层面的双向协同,形成正反馈效应。③四维聚焦:促进“政产学研用”的多元主体合作,有效推动平台向上(国际高端人才)、向下(产业重大需求)、向内(打破学科分割壁垒)和向外(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四个维度的聚焦,促进高层次创新研究生培养。

第二,多样化的组建模式。采取“盘活校内、拓展校外”的策略,因地制宜组建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①集群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群+平台+示范企业群”。在政府主导下,侧重参与方的交叉与覆盖,具有“广联合、促互动”的特点,如由广东省教育厅统筹共建的佛山、东莞、中山、广东省科学院等示范基地。高校群交织企业群,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层次人才成长与培养平台。②辐射模式:与行业协会、高新园区等共建的“高校+平台+示范企业群”。以广东工业大学为核心辐射企业群,具“抢鳌头、重孵化”的特点,如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以高新技术园区模式组织形成研究生工作站,辐射园区各科技型企业,协同培养研究生,将课题研究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③点射模式:与企业共建的“高校+企业示范点”。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汇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开展“点射”式研究生联合培养,具有“交互式、点对点”的特征,如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④制导模式: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基于“学科+学科”的联合培养方式。该模式强调与境外优势学科精准对接,拓展国际视野,瞄准学术前沿,实现借船出海、协同育人,特点是“宽一米,深千米”。如与巴黎狄德罗大学(巴黎七大)联合培养化工制药博士生,与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精密制造方向硕士生,与法国南特大学联合培养计算机、自动化等方向硕士生、博士生等。

3.微观措施层:计划支撑

在遵循系统管理与控制理念基础上,以全过程式培育为主线,通过出台多项创新举措,打造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精细化培养链。

(1)优秀本科生苗圃培育计划。学校每年划拨约150万元资金用于优秀本科生苗圃培育(即“千苗计划”),通过严格遴选,每年从本科生中选拔20%左右具有创新潜质且有深造志向的优秀学生纳入到苗圃培育库,配备专门的研究生导师(或导师团队)为其量身制定培养计划和具体培养内容,同时建立跟踪考核机制,定期监测。该项目通过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有效引导并带动了本科生树立更高的专业发展追求,挖掘培育了本校的优质本科生源,搭建了本科生与科研导师学习沟通的桥梁。

(2)培养质量的保障提升计划。以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和建设新管理系统为抓手,按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原则,厘清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节点,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设计新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实施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同时,通过学位论文的免盲审制度、出国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办法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项目等,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成果,加强国际化交流和深造。

(3)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计划。学校每年斥资近600万元,探索构建向优质学科、优秀学生、优秀导师(团队)、优秀平台倾斜的“四优结合”资源配置模式。同时,将研究生“双创”活动纳入学校国家级众创空间,以科研项目和育人平台为主要依托,建立“学生+专利+导师+平台”四合一的创业生态圈,助力研究生创业孵化。

(4)导师育人的责权强化计划。进一步厘清和界定导师的分类及其职责权利,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岗位资格与招生资格相分离机制和动态审核机制;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开辟13种学术头衔人才直接认定为博士生导师的绿色通道;推行双导师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力度,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完善联合招生与培养机制。

(5)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划拨约450万元资金设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基金,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综合考虑学习成绩、研究志向、学术成果、导师意见等,通过专家组面试答辩等环节选拔入选对象,实行导师组负责制,落实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多样化交流平台,实行签约培养和年度考核,进行精英式研究生培养。

(6)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通过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引导建设一批示范性研究生课程,着力加强学科基础课程、五大学科群平台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和实务实践类课程建设;通过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依托案例库建设带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2016年学校参加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评选,有15篇案例进入教学案例库(居全国高校第五名),其中1个案例被评为优秀教学案例(全国共20篇)。

四、改革成效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较为科学地回答了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及定位问题,基本构建了“创新引领、协同共赢”的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系统设计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破解了制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源匮乏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受到同类高校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1.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培养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①盘活了校内高端创新资源。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建成主要面向学术学位研究生开放共享式创新育人平台145个,为工科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支撑平台。②拓展了校外优质创新资源。与地方政府、工业界、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建成“国家—省—校—院”四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群(共148个),其中2个获批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此外还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34个,有效覆盖了学校全部工科专业,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③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大批研究生前往企业,他们既是产学研合作的有生力量又担当科技特派员,承担和完成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成为学校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深度对接融合的重要力量。

2.打造了一批提升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品牌项目

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功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创业实践及竞赛项目等品牌。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近千万元,选拔培育对象211人,资助30人出境联合培养,资助100余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库培育对象的标志性成果产出逐年上升,示范效应彰显,仅2016年培育对象共发表SCI论文121篇(同比增长45%),Ei论文收录62篇(同比增长41%),申请发明专利145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创新创业实践及竞赛项目设立两年来,累计投入77万元,共资助创新项目88项、创业项目16项、竞赛项目20项,2016年学校获全国首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3.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稳步提升,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①标志性成果增长迅速。近6年来,学校工科研究生的高水平论文和申请及授权专利数量稳步增长,为学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百强榜、2017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提供了重要支撑。②创新创业类大赛成绩斐然。工科研究生在“挑战杯”、北美数学建模、德国红点、国际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均取得了佳绩。仅2016年,全校共有390多名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209人次获得109项省级以上奖励。在2015年“挑战杯”大赛上,研究生团队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1项。③学位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有效保证了论文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抽检学校博士学位论文,连续7年100%合格,广东省学位办抽查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连续3年100%合格。

致谢:广东工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由研究生院全体工作人员共同设计并负责实施,特此致谢!

[1] 白海力, 赵美蓉, 孙鹤, 等. 基于i-PDCA模型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设计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2): 5-9.

[2] 盛明科, 蔡振华.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2): 57-61.

[3] 王红, 欧阳宗书, 袁雯, 等.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 7-24.

[4] 易然, 沈岩, 杨斌, 等. 深化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 5-7.

[5] 胡翔勇, 方子帆, 张世梅, 等.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以三峡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 44-48.

[6] 刘贻新, 张光宇, 杨诗炜, 等. 国内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Ⅲ的计量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7, 34(3): 59-66.

[7] 张光宇, 刘贻新, 衷华. 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 17(4): 83-89.

(责任编辑 周玉清)

2016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教改项目(编号:2016JGXM-ZD-34)

10.16750/j.adge.2018.02.004

刘贻新,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校学位办主任,副研究员,广州510006;张光宇,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广州,510006;阎秋生,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广州510006;衷华,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广州510006;李香,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广州51000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工科研究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