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辐射网状布局核心课程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2018-02-28束洪春
高 利 宋 晶 束洪春
基于辐射网状布局核心课程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高 利 宋 晶 束洪春
分析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利用辐射网状模型布局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引领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层、学科基础课层、学科专业课层三个功能层,学校重点挖掘各层中的关键核心课程进行集中靶向建设,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引导,发挥核心课程辐射作用,推动学院进行其他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研究生课程改革;核心课程;辐射网状
200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序幕,2011年相关政策得以全面实施,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转变。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第十一批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学位授权点数量得以扩张,随之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得以扩大。在第十一批学位授权点增列中,昆明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由18个增加至36个,实现翻番,同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实现了跨越。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加突出,如课程体系系统性欠缺、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先进性不够,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性不足,教学梯队不稳定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方案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该形势下昆明理工大学于2010年启动了研究生课程系统改革。
一、课程改革基础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高起点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是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作用[2]。对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转变,丰富了人才成长渠道,尊重了差异和个性,但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没有变,这也是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只是在创新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领域有所区别,如学术型研究生侧重于理论创新,而专业型研究生应更加重视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即学术型、复合型和创业就业型,丰富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从研究生培养环节入手,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将研究生培养划分为三个环节: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学位论文(或实践报告),认为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环节,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环节,学位论文是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技术实践创新成果的总结凝练,三者呈金字塔结构。课程学习在最底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理论基础作用。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重新确立,破除研究生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禁锢。从课程教学的达成目标入手,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靶标,认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训练创新能力,其中基本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予以体现,综合素质的提升靠任课教师予以引导,创新能力靠先进的教学方法予以训练。因此确定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靶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改革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目标导向是指按学术型导向、复合型导向和创业就业型导向(以下简称“三导向”),区分研究生类型和层次,科学布局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实现拟定的培养目标奠定扎实基础;问题导向是指通过改革解决课程体系系统性欠缺、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先进性不够,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性不足,教学梯队不稳定等问题。根据学校的资源状况,研究生课程改革无法在学校层面一次性全面铺开,但为了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将核心课程定位为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牛鼻子”。学校层面牢牢牵住“牛鼻子”,通过核心课程的辐射和带动,撬动其他课程改革并配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最终实现研究生课程的全面改革。
2.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在构建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时,昆明理工大学提出了基于辐射网状布局核心课程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方式。方案依据研究生培养类型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课程的性质和支撑研究生培养的阶段性功能,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如图1所示。从课程功能来看,公共基础课位于课程结构的最里层,即图中的第1层;学科基础课位于课程结构的中间层,即图中的第2层;学科专业课位于课程结构的最外层,即图中的第3层。各层中分布着大量的课程,其中必定存在支撑研究生培养达到预期目标且起到核心关键作用的课程,对这些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其改革成效必将带动和辐射到其他一般课程,相互作用方式如图中右上角虚线圆形辐射形式。基于辐射网状布局核心课程推动研究生课程改革思路就是发挥学校的引导功能,重点找出这些核心关键课程,靶向加以建设,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引导带动其他课程改革。
1-公共基础课层 2-学科基础课层 3-学科专业课层
3.核心课程布局思路
核心课程的布局是课程系统改革的核心,引领着改革的方向,甚至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昆明理工大学在布局研究生核心课程时,坚持把握两个原则。①分类指导原则。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两个板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三个层次针对性设置核心课程。②针对性与贯通性原则。所有核心课程均遵循学术探索性、知识构建性和目标针对性,充分考虑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贯通性。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重点突出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前沿性和学术性;专业型研究生课程则侧重于理论性、实践性和方法性。公共基础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品质教育和思维品质教育,满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科基础课按学科群的构架设置核心课程,重点突出该课程在学科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作用,突出该课程在以知识融通为主线布局其他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学科专业课按一级学科设置核心课程,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对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作用的发挥。
三、课程改革做法
1.确定核心课程设置标准
为了落实研究生课程改革思路,昆明理工大学制定了《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别,博士、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将建设对象界定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是全校同类别、同层次研究生必须统一开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科基础课是同一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别须统一开设的课程,要求是研究生受益面大、课程基础好、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影响作用的课程;学科专业课是反映本学科前沿领域或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课程,并重点要求博士生课程建设应以研究型课程建设为主,要突出课程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办法》针对核心课程提出8个“必须”:必须以团队的形式予以建设,必须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现实需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必须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必须出课程教材著作,必须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必须探索改革适合研究生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具有示范性和辐射作用。
2.布局核心课程
为了充分调动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核心课程的遴选布局采用立项建设的方式予以实施,遴选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建设对象经过自主申报、基层推荐、形式审查、答辩评审、学校审议等环节选拔产生。答辩评审和学校审议是最重要的环节,答辩评审专家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育管理专家组成,重点对课程地位与作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标进行评判和把握,学校审议重点对课程设置科学性与统筹规划性进行审定。为了充分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核心课程的遴选布局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学校和专家科学、严格的评判。例如,学校在布局学科基础课《运筹学》时,分别有理学院和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2个团队同时申请建设核心课程,专家组初步评价认为两个团队的课程质量均较高且达到遴选标准,但综合评价后认为在课程作用的靶向性、课程知识结构的关联度、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开放性、与本科课程的连贯性、课程教学受益面、课程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课程预期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理学院团队申请课程更加具有优势,因此推荐遴选为核心课程并建议两个团队整合资源全力建好该核心课程,推荐结果亦通过了学校的审议。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机电工程学院和交通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课《现代测试技术》,机电工程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课《现代控制工程》等。核心课程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学校每年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年度结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是否继续建设的主要依据。核心课程评审、立项、建设、年度检查、结题验收全过程专家均参与其中,予以指导和评价。按照进程安排,学校从2011年至2015年用五年的时间,投入经费1287万元,分五批建成研究生核心课程100门,涵盖全校现有的36个一级学科、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涉及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别,博士、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其中代表性课程如表1所示。
3.以核心课程为引领推动其他课程的改革
2015年100门研究生核心课程完成立项建设并逐步开始显现成效,学校开始着手布局研究生其他课程的改革工作,要求二级学院参照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建设其他课程,其他课程的设置和建设要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间的知识体系互补性、交融性以及特定需求性。首批确定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等8个代表性学院为改革试点单位推进改革工作,并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在总结试点学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截至目前学校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均完成了课程改革,总结改革成果,修订形成了2017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从各学科抽调优秀研究生导师组成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培养方案滚动修编并对课程教学作进一步指导,随机深入课堂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研究生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集研究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作为课程改革的评价依据。为了鼓励先进,建设成效显著的其他课程,学校也作为优质课程予以了认定和奖励。截至目前全校共认定非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共600门,占全校研究生课程总数的37.5%。在学校的引导、指导、激励和监督作用下,核心课程和优质课程双轮驱动有效推进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表1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例举表
四、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学校的宏观指导,学校与学院同频共振,在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持续7年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基本落地。2016年学校组织省外专家对研究生课程改革成果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改革理念先进、方式创新、成效显著,对同类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7年该成果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成效来看,研究生课程改革开创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提升了研究生教育水平,实现了改革的初衷。
1.课程分类体制基本建立,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
制度设计上,一开始学校就确立了分类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思想,在布局核心课程时就有意识地按研究生层次和类型进行了分类,保障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在遴选过程中,专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保证了政策落实的一致性。在核心课程的引领下,分类设置课程的机制已初步建立。以辐射网状布局核心课程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引导构建了课程群体,课程群体以核心课程为“晶核”形成稳固的体系构架,围绕体系构架新建了一批导向性课程、取消了一批效果差的课程、改造提升了一批具有潜力的课程、推出了一批特色品牌课程。将成体系的课程融入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中,破除课程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
2. 课程资源明显丰富,教学梯队逐步趋于稳定
课程改革倡导教材选编结合,鼓励并资助团队自主编著系列教材(专著),截至目前,已编著出版或正在出版教材(专著)49部,部分教材(专著)获批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为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80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拓展和丰富了自主学习渠道,网络课程资源的点击量已达到12万人次。同时,自主编制的课程资源也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相互支离和课程功能不突出的问题。课程改革以团队形式推进,与学校正在实施的协同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和学科方向团队建设同步,实现了多类型团队的融合,多人合作完成一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已经成为常态,依托学科团队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达到280多个,685位教师参与核心课程教学,课时多达5.8万学时,6万余人次受听。基于学科团队构建的教学团队,结构稳定、层次清晰、取长补短、有传帮带作用,任课教师队伍断层、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3.教学内容和方式得以优化,学生满意度明显提升
课程团队与学科团队的融合,使得学科团队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课程的新知识,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快速更新。课程改革在宏观上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引导,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实验(实践)教学等多途径融合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较好地解决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与学缺乏互动的问题。在学校组织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专项调查中,4260份问卷中,选择“满意”的研究生比率为80%左右,“基本满意”和“满意”的研究生比率为90%以上,满意率较2010年提升了十个百分点。研究生对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职业态度、学术与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任课教师普遍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相关规定,能够较好地科教结合,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4.研究生理论基础得以夯实,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课程教学改革夯实了研究生理论基础,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5年来,全校研究生累计发表SCI、EI、CSCD、CSSCI等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等高水平学术成果近2000项,1人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工程硕士”奖,3人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49人获云南省博士学术新人奖,53篇学位论文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6篇被评为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校研究生荣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1项。优博、优硕学位论文分别比2006年和2010年增长37篇和126篇,增幅达230%和252%,较改革前研究生创新成果有明显提升。
[1] 韩鹤友, 侯顺, 郑学刚. 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1).
[2] 陈艳慧, 崔议文, 李勇, 等.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1).
[3] 汪霞, 卞清, 孙俊华. 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 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
[4] 章丽萍, 赵张耀, 徐敏娜, 等.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6).
[5] 袁辉. 基于学术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改革设计[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10).
[6] 原芳.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思考[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7] 李阿利, 王伟伟, 刘碧琼, 等. 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8] 李玲, 姜君. 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课程改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7(6).
[9] 邹彤, 赵爱珍. 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1(11).
(责任编辑 黄欢)
教育部及云南省研究生课程改革——昆明理工大学“全面综合型”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
10.16750/j.adge.2018.02.005
高利,昆明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昆明650500;宋晶,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讲师,昆明650500;束洪春,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昆明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