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实证分析

2018-02-28王海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激情导师

王海迪



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实证分析

王海迪

借鉴心理学中的激情二元模型,利用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博士生普遍存在学术激情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其和谐学术激情显著高于强迫学术激情;院校类型以及学科专业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年级、读博方式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高校学术型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和谐激情;强迫激情;研究生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激情在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力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特征之一是他们对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激情。英国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指出,科研人员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科学获得的最大报酬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1]。转座基因的发现者,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称“我对我所做的工作简直着了迷,所以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去做它”[2]。1871~1977年,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共诞生了25人次的诺贝尔奖,其奠基人麦柯斯韦称“一个心在工作上的人总会比其目的与职业不密切相关的人做出的结果更先进些”[3]。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则认为科学要求人们为之贡献毕生的精力,在科学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1]。

学术型博士生教育是国民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主要宗旨是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机构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作为一国学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学术型博士生群体是否具有学术激情将大大影响我国现在乃至将来的科研水平。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学术型博士生的学术激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系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尝试借鉴心理学中有关激情的研究,结合博士生教育和学术职业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如下问题:我国学术型博士生的学术激情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本研究的结论可为高校完善学术型博士生招生制度、改善培养过程,进而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1.学术激情与相关实证研究

激情(Passion)是个体针对某一活动的强烈偏好倾向[4]。研究者对激情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这些定义包含某些共同要素,包括个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于活动之中、对活动的热爱以及活动转化为个体身份认同的一部分[5]。当激情所针对的客体是学术探究与发现之时,产生的就是学术激情(Academic Passion)。

根据个体将活动内化为身份认同的方式的差异,Vallerand提出激情二元模型,将激情划分为和谐激情(Harmonious Passion,HP)和强迫激情(Obsessive Passion,OP)两大类。和谐激情是个体自由地从事某项活动的强烈倾向,它产生于活动向身份认同的自主性内化的过程,个体能够自主选择是否持续参与该项活动,该项活动本身能够满足自主、胜任和关系等内在心理需求,与个体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存在冲突。强迫激情是个体不得不参与某项活动的强烈倾向,它产生于活动向身份认同的控制性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往往来自于与社会认可或尊严有关的压力,或者来自于个体无法控制的兴奋感,这些压力或兴奋感导致个体感到自己失去自我控制,不得不参与某项活动[4]。我们亦可根据个体将学术探究与发现内化为身份认同的方式的差异,将学术激情划分为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两大类。

关于激情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同伴以及教师等重要他人在激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支持环境以及积极关系是个体发展和保持激情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5]。基于Vallerand激情二元模型的研究多为量化研究,相关研究指出激情的产生经历三个过程:活动评价、活动认同以及活动内化为自我认同的方式,因此重要他人可以通过影响上述过程,对激情的发展产生影响[6]。重要他人的自主支持和控制行为对激情的产生有预测作用,其中自主支持对和谐激情的发展有预测作用,而控制行为对强迫激情有预测作用[7]。

国外有关博士生学术激情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Anderson借鉴Vallerand编制的激情等级量表,以美国中西部某研究型大学博士生为样本,指出博士生的和谐激情显著高于强迫激情,两种激情在年级层面没有显著差异[8]。在我国,并无针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专门研究,有关博士生学术动机的研究对学术激情的近似概念——学术热情有所涉及。例如,黄海刚等人对44所高校1399名博士生的调查,发现不同院校类型和学科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和读博方式博士生的学术热情没有显著差异[9]。先前研究指出导师指导对于博士生的自我效能感[10]、满意度[11]、科研生产率[12,10]、所在领域归属感[13,14]以及学位完成[15]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可尝试探讨人口统计因素、院校类型、学科类型、年级、读博方式、导师指导等因素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

2.研究设计

基于先行研究的积累与局限,本研究在Vallerand激情二元模型的基础上,意图通过对高校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如下研究问题:①博士生的学术激情现状如何?其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是否存在一定差异?②人口统计因素、院校类型、学科类型、年级、读博方式、导师指导等因素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发展?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2016年4~6月,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开展的“博士生学术激情与抱负”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获得了38所研究生院高校的支持,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729份。其中,在人口统计因素方面,男性占69.1%,女性占30.9%;已婚者20.6%,未婚者79.4%;已育者8.4%,未育者91.6%。在院校层次方面,就读“985工程”院校的占71.4%,就读“211工程”院校的占28.6%;本科就读于一般本科及其他院校的占30.3%,本科就读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占69.7%。在年级构成方面,一年级占38.5%,二年级占26%,三年级占20.2%,四年级占9.7%,五年级占3.9%,六年级占1.3%,七年级占0.4%。在学科构成方面,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工程类56.3%,理学类14.6%,经管类11.5%,社科类6.9%,农医类5.7%,人文类4.7%,其他(军事学等)0.3%。在读博方式方面,普通招考入学者占40.3%,申请—考核制入学者占10.9%,长学制者(包括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占48.8%。

(2)变量设计与测量。本研究最为重要的变量是学术激情,采用自编的学术激情量表测量。该量表在Vallerand等编制的激情等级(Passion Scale)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博士生的特征而编制,包括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两个维度[4]。其中和谐学术激情共6个观测题项,强迫学术激情共4个观测题项(见表1)。学术激情量表的题项均采用Likert 6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6分。以本次调研结果对学术激情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和谐学术激情维度、强迫学术激情维度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86和0.819,这表明学术激情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此外,我们还测量了如下几种可能影响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因素,包括:①人口统计因素;②院校类型; ③学科类型;④年级;⑤读博方式;⑥导师指导6个部分(见表1)。导师指导部分的题项采用Likert 6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6分。

本文首先采用平均值和频度分析的方法,勾勒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为了统计的方便,根据学术激情量表的计分结果,将博士生群体分为三类,其中1、2分者为“低学术激情者”,3、4分者为“中等程度学术激情者”,5、6分为“高学术激情者”。随后以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和谐学术激情与强迫学术激情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激情,具体变量选择及处理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结果

1.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差异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有关学术激情的10个题项总的平均值为3.88,即总的平均值尚未达到“略符合”的程度,这意味着平均而言,样本院校博士生的学术激情不高。仅有略微超过半数的博士生比较欣赏学术工作中发现新事物的体验,认为从事学术研究能够使自己感到内心充实;认为学术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新奇体验,自己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品质,并愿意坚持不懈地应对学术研究中的挑战的博士生所占比例超过了45%,但尚不足一半;认为学术工作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婚姻家庭、健身休闲等)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只有35.6%;对学术活动比较着迷的博士生所占比例相对更少,只有28.5%的博士生情绪好坏常依赖于学术活动的进展;情愿把所有时间投入在学术工作之中,认为学术工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务,是唯一使自己持续兴奋的事情的博士生所占的比例都在20%以下。

表1 变量选择及处理

表2 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

就学术激情的两个维度而言,和谐学术激情维度的平均值为4.28,各题项里高和谐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35.6%~53.8%之间,中等程度和谐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39.7%~47.4%之间,低和谐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6.1%~18.5%之间;强迫学术激情维度的平均值仅为3.29,各题项里高强迫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19.3%~28.5%之间,中等程度强迫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51.4%~54.7%之间,低强迫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在17.5%~29.1%之间。这意味着样本院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相对高于强迫学术激情。

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是否是存在一定关联呢?我们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博士生的和谐激情与强迫激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1),由于相关系数为正,其数值在0.4和0.7之间(r=0.502),这意味着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即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越高,其强迫学术激情也越高。

2.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呈现了各因素对学术激情的影响(见表3),模型分别解释了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的25.78%和7.78%,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3,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博士生个体特征来看,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对于博士生的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均无显著影响。即男博士生和女博士生、已婚博士生和未婚博士生、已育博士生和未育博士生在和谐激情、强迫激情上均无显著差异。

院校类型对于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影响。博士生就读院校类型对强迫激情有显著影响,相较于“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985工程”高校博士生在和谐激情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强迫激情显著较高;本科就读院校类型对和谐激情有显著影响,相较于一般本科与其他院校,本科就读于“211工程”以上高校的博士生和谐激情显著偏低,强迫激情没有显著差异。

表3 博士生学术激情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学科类型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影响。以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作为参照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工程学科博士生的和谐激情显著偏高,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学科博士生的强迫激情显著偏高;理学学科、农学医学学科与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在和谐激情上没有显著差异,工程学科、农学医学学科与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在强迫激情上没有显著差异。

年级和读博方式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不同年级博士生的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均无显著差异。相较于普通招考入学的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以及长学制博士生(包括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的和谐激情和强迫激情均无显著差异。

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两种学术激情均有显著影响。导师给予博士生充分的指导,为博士生提供课题研究和学术互动的机会,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都能显著提升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在此特别需要留意的是,导师指导对于两种学术激情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标准回归系数远高于模型中除了学科之外的其他变量。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鉴于激情在博士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尝试借鉴Vallerand的激情二元模型,结合博士生教育和学术职业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博士生学术激情的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我国研究生院高校博士生普遍存在学术激情不高的现象,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和谐学术激情相对高于强迫学术激情。这一结论可与前述Anderson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8]。

第二,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因素、婚育状态)、年级、读博方式对于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无显著影响。正如致力于女性科学家研究的学者Fox等人指出,相较于男性科学家,在女科学家的个人特质、院校和学科特征以及婚育状态等因素中,个体对科研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是决定科研产出最为稳定的因素[16],女博士在进入学术劳动力市场之后学术激情的变化,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关注。

第三,博士生所处的组织环境——学科和院校类型对于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一定影响。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的两种激情均显著低于人文社科博士生;就读于“985工程”高校博士生的强迫激情显著高于“211工程”高校博士生,本科就读于一般本科与其他院校博士生的和谐激情显著高于本科就读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生。

第四,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的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学科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良好的导师指导对学术激情的提升作用最大。正如文献综述指出的,重要他人的自主支持和控制行为等人际因素对个体激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博士生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风格可能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有显著影响。国内外研究已经区分出若干不同的导师指导风格,譬如手把手型和放手型[17],自由放任型、牧师型、指令型以及契约型[18],严格控制型、目标管理型和放任自流型[19],支持型和控制型等[20]。导师指导风格的划分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涉及导师对学生的自主支持和控制行为,我们可借鉴这些成果,进一步探讨博士生导师的自主支持和控制行为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于博士生学术激情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未将个体评价、定向人格等个体因素对于学术激情的影响纳入考察范围,未来的研究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此外,学术激情如何影响博士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心理健康和科研能力亦有待更深入、系统的探究。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学术型博士生招生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重视对学术激情的考察,在有效的监督和监管之下,综合使用多种考察方式,选拔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是否真正热爱学术和所报考的学科领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术研究之中,敢于且有能力接受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应是博士生招生中需要特别留意的考察标准。其中,应特别注意如下两点:①本研究数据显示,性别、婚育状态等因素对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没有显著影响,本科就读于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其和谐学术激情显著较高。先前研究亦指出不同本科生源背景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学生性别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亦无显著影响[21,22]。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本科出身歧视现象时见于报端[23],综合以上结论,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树立正确的生源质量观,在博士生招生中弱化对生源背景的考量。②相较于普通招考入学的博士生,目前的申请—考核或长学制博士生在学术激情方面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如何对“申请—考核”等招生制度加以更加细致的制度设计,选拔出一批真正具有较高学术激情的博士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二,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应从改善导师指导关系入手,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激情。根据前述研究结果,导师指导对和谐学术激情和强迫学术激情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虽然本次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博士生导师指导状况较好——导师指导的维度平均值为4.63,三个题项的结果显示分别有57.9%,65.9%和56.2%的博士生受到了良好的指导,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博士生获得的导师指导相对较弱。因此,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给予博士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为博士生提供充分的课题研究与学术互动的机会。此外,先前研究指出博士生选择导师时考虑的标准越多,博士生对导师指导关系的满意度越高[24],而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考评体系对导师参与指导的意愿以及时间投入有负面影响[25]。因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通过如下举措改善导师指导关系:①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实验室轮转等制度,促进导师和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和指导风格方面的匹配;②改革教师考评制度中过分重视科研,轻教学和研究生指导的现状,通过制度规范和倡导等方式保证博士生导师给予博士生更好的指导。

致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阎光才教授对论文结构安排予以指导,宋齐明、刘艳辉对定量研究方法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1] 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M]. 陈捷, 译.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79: 143-147,160.

[2] 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 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M]. 何传启,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

[3] 阎康. 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功之道[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10.

[4] VALLERAND R J, BLANCHARD C, MAGEAU G A, et al. Les passions de l'ame: 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4): 756-767.

[5] RUIZ-ALFONSO Z, LEON J. The role of passion in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6, 19(1): 173-188.

[6] VALLERAND R J. The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ield of education[M]//LIU W C, WANG J C K, RYAN R M. Building autonomous learners.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6: 49-50.

[7] VALLERAND R J. Chapter 3 - on passion for life activities: the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42(1): 109-118.

[8] ANDERSON N C. Effective doctoral education: interpreting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success through a new framework, autoethnography,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passion[D]. North Dakota State: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2013.

[9] 黄海刚, 金夷. 通往Ph.D之路: 中国博士生入学动机的实证研究——兼论学术动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意义[J]. 复旦教育论坛, 2016, 14(5): 59-66.

[10] PAGLIS L L, GREEN S G, BAUER T N.Does adviser mentoring add valu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ntoring and doctoral student outcom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47(4): 451-476.

[11] ZHAO C M, GOLDE, C M, MCCORMICK A C. More than a signature: 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u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31(3): 263-281.

[12] CRONAN-HILLIX T, GENSHEIMER L K, CRONAN-HILLIX W A, et al. Students' views of mentors in psychology graduate training[J]. Teaching of psychology, 1986, 13(3): 123-127.

[13] BIEBER J P. Conceptualizing the academic life: graduate students'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6, 77(6): 1009-1035.

[14] CURTIN N, STEWART A J, OSTROVE J M. Fostering academic self-concept: advisor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raduate students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3, 50(1): 108-137.

[15] JAIRAM D, KAHL D H.Navigating the doctoral experience: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successful degree comple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 2012, 7(1): 311-328.

[16] FOX M F, FAVER C A.Men, women,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paterns among social work acdemics[J].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985, 26(4): 537-549.

[17] GURR. Negotiating the “Rackety Bridge”—a dynamic model for aligning supervisory style with research student developmen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1, 20(1): 81-92.

[18] GATFIELD. An investigation into PhD supervisory management styles: 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conceptual model and its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05, 27(3): 311-325.

[19] 吴价宝. 导师的学术心态、指导行为与绩效透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4): 34-35.

[20] 王茜, 古继宝, 吴剑琳.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学生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5): 14-17.

[21] 张小民, 李婷, 徐玮. 硕士生原就读学校与培养质量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7): 62-66.

[22] 巩亮, 张万红, 李卿, 等. 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2): 50-57.

[23] 周溪皓. 研究生录取, 出身歧视为哪般[N]. 科技日报, 2013-04-23(7).

[24] GOLDE C M, DORE T M.At cross purposes: what the experiences of today's doctoral students reveal about docto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phdcompletion.org/promising/ Golde.pdf.

[25] FAIRWEATHER J S. Academic values and faculty rewards[J].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 17(1): 43-68.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王海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后,上海200062。

10.16750/j.adge.2018.02.011

猜你喜欢

博士生激情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导师榜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