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全纳”之心,真“融合”之道,健“生存”之能
——“融合”教育中开展“生存”主题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8-02-27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刘丹丹

新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全纳问路智障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刘丹丹

看准“融合”,需要一腔“海纳百川”的胸襟,否则,只能是井底之“蛙”,只窥一“斑”。基于这样的“情怀”出发,就不难发现“融合教育”的要义:指打通“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隔阂,建立、健全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制度,最终达到“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的目标。传统意义里的“随班就读”“跟班走读”“送教上门”已经是一种“为特殊需要儿童争取更多受教育机会”的美丽尝试,但“融合教育”才是真正“基于教育系统本质革新,直抵儿童生命真实拔节”的壮阔大道。

智障儿童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由于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使智障儿童的生存能力受到影响,甚至丧失生存的信心。所以,“融合”需要纯美唤醒、智慧共识,更期待孕育出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

笔者发现,基于“生活需求”的“生存教育”研究能够很好地培养、提高智障儿童的生存能力。首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推进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其次,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孩子以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第三,生活化模式给了智障儿童最宽松的交流环境,最真诚的交流对象,情感发展也就逐渐通畅。

于是,实践“融合”的脉络变得明朗:以“生存教育”为主题,以“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融合教育”为理念,心向“真融合”,情往“真实践”。

一、目标分层:树立自信,捕捉“存在感”

教学目标是任何教育活动的驱导,为活动实施、过程评价确定了“指标”。“融合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必然需要分层制定、分类制定、合理制定。清晰、准确的目标既能实现智障儿童顺利完成活动内容,更能帮助他们找回“生存的自信”。

1.“街路参观”——感知街路,“行走”突围。

调查发现:智障儿童很少独自外出,有的甚至被“禁锢”多年,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根本不熟悉街路,更不要说“触摸”生活,在社会上生存。“街路参观团”的组建,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路,领着孩子穿马路,过大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街路特征。

教学目标融合策略:应充分考虑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适宜的目标,如初步认识“红绿黄指示灯”“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常识。只有以“孩子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制定目标,才能让他们更顺利地从封闭的课堂走进崭新、立体的世界,才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融合氛围”中获得存在感、成功感,为下步学习作好铺垫。

2.“游戏圈”——智慧构建,助力“交往”。

同伴交往是智障儿童感知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所以,帮助他们确定一个知心朋友,建立稳定的交友圈、游戏圈,会让他们更轻松地找到倾诉的对象,找到交流的朋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智障儿童寻找游戏伙伴,鼓励他们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在教室里开辟“玩具世界游戏圈”,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

教学目标融合策略:可制定为“能够与同伴共享玩具、互换玩具”“能够安全地玩玩具”“能够称赞别人的玩具”等。教师要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儿童,促使智障儿童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肯定积极的人际交往情感。

二、活动分组:明确任务,明晰“角色感”

实践活动离不开分组,这既是活动有序进行的保证,也是让智障儿童获得充分体验的前提。活动分组应该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如根据教学目标层次、活动主题、儿童性格等进行划分。划分时尤其要关照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互补、共赢策略,最终实现“零距离”的融合。

1.“模拟交易会”——角色模拟,“假戏”真唱。

教育者在教室里开办班级“模拟交易会”,孩子们嘻嘻哈哈,聚集在一个个布满五彩气球和鲜花装扮的“小商店”,选择、购买着商品。有琳琅满目的文具、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喷香四溢的美食……其实,这些所谓的“商品”都是事先准备、定好价钱的,买东西所用的钱币也是用标明数字的小卡片代替的……

(1)活动分组融合策略。在分组时,可以按照“买卖双方”进行分组,可以按照“食品、学习用品等”进行分组,可以按照“销售者、采购者、采访者、督查者的身份”进行分组等。智障儿童在老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分组学习要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讲授学习来得放松、活泼,积极性也被大大提高了。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既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胆量和能力,又认识到“互助”的意义,这也是“融合”的重要内涵。

(2)评价分步:过程确认,助力“成功感”。活动过程中、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是“融合”能否真正深入、真正推行的关键。智障儿童的特点决定,评价不能怠慢,不能滞后,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温暖的、准确的提醒与关照,这也是他们进一步融入集体,深入学习的前提。

(3)真实购物:过程中诠释“交往=生存”。购物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性的大脑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总处在劣势的位置,被玩笑、被捉弄、甚至被坑骗。教会他们在购物时充满自信,沉着稳定,开动脑筋,能帮助他们很好地生存于社会。

镜头1:来到超市,同学们没有一个个大声喧哗,懂得文明购物。他们找到老师指定要买的物品,就轻拿轻放。最后,大家来到收银台结帐,他们一个接一个排队,跟收银员礼貌对话,做文明顾客。通过超市购物的活动,同学们把平时所学一一展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了超市工作人员和顾客的啧啧赞叹。

(4)过程评价融合策略。第一,肯定孩子排队、保持安静;第二,表扬孩子轻拿轻放、礼貌对话;第三,肯定孩子能够买到指定物品,能够使用货币。

2.生活问路——过程中体验“交往=便捷”。

问路的过程也是“生存教育”的必要内容。它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并不困难,似乎就在嘴边,想问就问。而对于智障儿童而言,长期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胆怯就如一个瓶颈,制约着他们问路的勇气。打开智障儿童的自闭之门还是需要把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学习。

为了让智障儿童在问路时找到自信,教师可以把问路的范围缩小在班级之内,让他们先向自己的同伴问路,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达到了训练问路技能本领的目标要求。接着,教师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向校外,布置一些附近的地点要求他们去向路人询问,教会他们遇到陌生人时不要慌张,勇敢地面对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收获。

过程评价融合策略如下,(1)肯定孩子说出想去的地方;(2)肯定孩子问到了路的走法;(3)肯定孩子在生活中问到了路线;(4)肯定孩子完成了全部的“问路”实践内容。

“生存”主题活动仅是“融合教育”大实践里的细微缩影,也是实现“真融合”的妙美途径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期待和需要的不仅仅是实践中的“微尝试”,更亟待推进的是教育思想的融合,教育体制的融合和教育大爱的融合。相信,“融合”必将深居人心,“融合教育”必将大道其行,只有怀揣合作的姿态,修炼接纳的胸襟,“融合”才能成为教育革新之路上的耀眼潮流,翘首而行,风姿无限。

猜你喜欢

全纳问路智障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问路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明明问路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