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清末民初动宾短语的词汇化

2018-02-26华树君

现代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词汇化

华树君

摘 要: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词汇化的过程。而作为一种词汇动态发展现象,它在任何时期都可能存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些动宾短语即体现出一定的词汇化迹象。通过对“酬劳”“合式”“充其量”“安葬”等动宾短语词汇化的案例考察,描叙出其词汇化的发展轨迹,并对其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清末民初 动宾短语 词汇化 动因与机制

众所周知,双音词在历史上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词汇化的过程。[1](P1)传统观点认为,词汇化就是造词法。“在词汇化较为宽泛的背景下,构词法和词汇化二者之间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被区分。传统上,词汇化指的就是构词法的普遍过程,如复合、派生和转类。但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定义,因为它很少告诉或没有告诉我们各种类型构词的结果在跨时间上经历了何种类型的演变”。[2](P51-52)实际上,词汇化和造词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蒋绍愚(2015)曾指出造词法是一种静态的描写,而词汇化是一种动态的考察,认为没有形式和意义演变的就不是词汇化,有一些造词法形成的词,只是词汇化的起点,只有再进一步词汇化,成为“新的带有形式和语义特征的实义形式”,这才是词汇化。[3](P85)所以,词汇化是指“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4](P1)

一、 动宾短语词汇化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清末民初词汇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该时期有些动宾短语正处于词汇化的最后阶段,我们在语料中仍可发现词汇化留下的少量痕迹,这些动宾短语经过该时期的发展最终完成了词汇化的进程。例如:

1.酬劳

“酬劳”在清末民初有两种用法:一作动词,指酬谢(出力的人);二作名词,指给出力人的报酬。比如:

(1)这具虽是薄皮棺材,若是抬到你们祖茔,也有七八里地,至少须得四串大钱,酬劳我们。(《大清三杰》第三回)

(2)倒难为你了,改日还要酬劳你。(《绘芳录》第五十三回)

(3)表面说是办丧辛苦,作为特别酬劳,实际就是买他们一个不开口儿。(《八仙得道》第五十八回)

(4)年终结账,盈余提二成公积,二成为办事人酬劳,六成分派各股东,作为红利。(《歇浦潮》第四十六回)

以上4例当中,例(1)、例(2)中的“酬劳”是动词用法,而例(3)和例(4)是名词的用法。虽然“酬劳”开始词汇化的时间比较早,我们在唐代已见其用作动词,比如“尊年尚齿,列代弘规,序旧酬劳,哲王明范。”(《周书·武帝纪上》)这里的“酬劳”是“用财物酬谢”之义,但我们认为“酬劳”在清末还没有完全词汇化,具体表现如下:

(5)越女屡立奇功,寡人正待厚加封赏,以酬劳绩。(《热血痕》第四十回)

(6)不特该大臣等渥膺懋赏,即文武员弁绅士壮勇,亦得共荷恩施,用酬劳勚,朕实有厚望焉。(《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卷三十六)

(7)先生在后科之元也,今以阅卷功,拔补下科元缺,以酬劳瘁。(《夜雨秋灯录》三集卷二)

以上例(5)(6)(7)中的“以酬劳绩”“用酬劳勚”“以酬劳瘁”显然还都是短语的形式,但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和成词的“酬劳”相同了,只是结构上还不是一个词。另外,在清末民初时期,“酬劳”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例如:

(8)但赃物取到,这鸦片却不要当场还来,我另差人来取,多赏你些银子,酬你的劳,决不致亏负你,你须上紧追捕,不可懈怠。(《黑籍冤魂》第十回)

(9)谁料宣宗帝偏不赏他的功,酬他的劳,倒把他革职拿问,交给刑部治罪,究竟得了个斩监候处分。(《清朝秘史》第六十五回)

例(8)、例(9)中“酬劳”的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具有一定離合性,但现代汉语中的“酬劳”是不能插入任何成分的。从以上的考察可知,“酬劳”在清末民初虽然以成词用法为主,但其少量未成词用法以及具有离合性的特征都体现出了词汇化的痕迹。在民初之后的语料中,我们却未发现其以短语或离合性较大的形式出现,因此推断“酬劳”在民国初期就彻底完成了词汇化过程。

2.合式

“合式”在现代也有两个义项,一指符合一定的规格、程式;二指“合适”,即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5](P524)这两个义项的用法在清末民初也都各有用例。例如:

(10)如有板薄钉稀,造不合式者,将监造官降二级调用。(《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

(11)一时饭毕,自有马夫牵了马,孙老六跨上去倒也合式。(《负曝闲谈》第十回)

其中例(10)表示的是“符合一定的规格、程式”之义,例(11)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但“合式”表“合适”义的表现形式并不止上面一种形式,还有另外一种形式。例如:

(12)大臣合了皇帝的式,这大臣就得降恩眷顾。(《六月霜》第六回)

(13)柯氏道:“我晓得有一匹马刚合你的式。”(《侠隐记》第三十二回)

由此可见,“合式”在清末时期同样表现出了一定的离合性,和现在的用法相比,凝固性稍低。这也反映出“合式”还处于词汇化过程当中。但从使用频率上看,“合式”的成词用法已经占据绝对的比例。我们对《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广陵潮》《留东外史》五部作品进行了统计,共有59个用例,其中短语用法只有1例,而成词用法58例。由此可见,“合式”在清末已经基本作为词在使用了。“合式”的词汇化进程应该是在清末时期完成的,因为我们在民初及以后的语料中并没有检索到它处于词汇化过程中的用法用例。

3.充其量

“充其量”在清末民初也有两种不同的用法。比如:

(14)海非水无以充其量,水非海无以会其归。(《木兰奇女传》第二十六回)

(15)嗟夫!太守非武臣,顾不怕死如此。使充其量,则虏之畏而呼之,与宗忠简、岳忠武将毋同,而徒使吾民称黎爷,其亦幸中之不幸者已!(《台海恩恸录·台防篇》)

(16)只这邓九公,充其量不过一个高阳酒徒,又有多大的福命?(《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17)还有什么怕头,便是有人到这里来抓烟,充其量来无非把你我带往公庭罚几文罢咧。(《广陵潮》第八十八回)

以上4例中,例(14)、例(15)中的“充其量”也不是作为词使用,而是一个短语,“充”是动词,“其量”是“充”的宾语,二者为动宾结构。表示的是“填充或充满某物的容量(限量)”之义。而例(16)、例(17)中的“充其量”已经成词,是一个副词,表示的是做最大限度的估计;至多。可见“充其量”在清末时期还保留有词汇化的痕迹。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充其量”作为短语的最早用例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例如:

(18)若夫居敬行简……明允方大,处变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华,不能充其量,盖净行之仪表,息心之轨则欤。(《全梁文》卷五十三)

这种用法从南北朝一直沿用到清末。而“充其量”开始词汇化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末,我们所见其较早的用作副词的用例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例如:

(19)就做错了一点儿也不要紧,充其量拼着这件活宝抵销,无论甚么大乱子,也没有搪塞不过的。(《冷眼观》第二十四回)

“充其量”词汇化最终完成的时间应该也是在清末。因为在民国和现代的语料中我们并未见到其以短语身份出现的用例。所以推断“充其量”在清末时期完成了词汇化进程。

4.安葬

“安葬”在清末民初也是单义词,仅表“埋葬”义。但其表现形式与现在相比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

(20)到了年底,方才扶着灵柩,趁了轮船回家乡去,即时择日安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

(21)厉蓝旺将丧事办完,众家亲友散去,将那电真夫妇,一同安了葬。(《大八义》第二回)

从以上2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安葬”的用法是不同的,例(20)中的“安葬”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无差异,是作为一个词在使用。而例(21)中的“安葬”显然还不是词的用法,其中“安”后仍可带动态助词“了”,显然这里“安”是单独做动词的,因此我们说(21)中的“安葬”并不是作为词使用。

除了以上两种表现形式外,“安葬”在清末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

(22)哪如今既安不得葬,在这里住着,守着棺材,不比坟更近吗?(《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例(22)中的“安不得葬”同样说明“安葬”的中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凝固性还不是很强。

根据《汉语大词典》可知,“安葬”作为词使用的时间是在唐代,例如:

(23)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而在清末,“安葬”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词的用法,又有非词的用法,这说明其还在词汇化进程之中。“安葬”最终完成词汇化的时间应该也是在清末,因为我们在民国的语料和现代汉语的语料中同样并未见到其未成词的用例。我们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对“安葬”在清代的使用情况的检索数据也能起到佐证作用。检索发现它在清代作为词使用的用例共有697个,非词用例仅有11例,且只有4例出现在清末时期。因此推断其在清末完成词汇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除了“安葬”以外,我们在考察清末民初的语料时还发现“合葬”也有离合性的用法用例。比如:

(24)若与春英合了葬,阿德氏什么话也不说了。(《春阿氏谋夫案》第十八回)

“合葬”的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这同样说明语素之间的凝固性还不是十分紧密。在现代的语料中再未见到这种用例,因此可判定这也是该词在清末民初时期词汇化的一种表现。

二、動宾短语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导致短语词汇化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基于以上的实例考察,我们认为这些动宾短语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性顺序的邻近性

在考察的短语当中,发生词汇化的两个成分在线性排序上都具有相邻性。董秀芳(2011)指出,虽然两个分立的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发生关系,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但一般会在表层语音结构中彼此相邻。从上面“酬劳”“合式”和“充其量”看,他们在成词前,两个分立成分在线性上的排序都具有紧邻关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才有机会词汇化,从而形成一个词。

2.使用频率的提高

通过实例考察推断,发生词汇化的两个成分,共现使用的频率特别高,高共现率为短语的词汇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我们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6]中分别对元、明、清三个时期的“酬劳”“合式”“充其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它们在元代共现的次数分别是:20次、0次、2次,在明代的共现次数分别是:105次、51次、5次,在清代的共现次数分别是:274次、645次、29次,而且在清代基本都集中出现在清末时期。可见使用频率的提高为3个短语的词汇化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3.动词的非典型性

考察以上发生词汇化的动宾短语可知,这些短语当中的动词的动作性都不是很强。比如“酬”“合”“充”等,人们对其动词的动作性感知是相对比较弱的,没有动作动词“摸”“踢”等的那种具体感。在时间界限上也同样没有明确性,即无法感知其具体的起止时间。这些动作性相对较弱的动词在动词范畴当中自然不属于典型成员,“当动词不是其范畴内的典型成员时,其句法特征就减弱了,就更有可能与其后的宾语黏合成词”。因此动词的非典型性是动宾短语可以发生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1](P169)

4.组块认知机制的作用

处于同一线性排序上的两个成分若发生词汇化,就一定离不开人们组块的心理过程。心理的组块过程把经常相连出现的两个分立单位组织在一个组块中,这样二者就可能逐渐变为一个不可再分的单位。[1](P3)“酬劳”“合式”等短语的词汇化也正是在人们的这种“组块”认知机制下完成的。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动宾短语的历时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词汇化的过程,清末民初时期也存在这样的语言事实。我们通过语料考察可以发现一些动宾短语成词过程中的痕迹,能够呈现出其由短语到词汇的演变轨迹。而线性顺序的邻近性、使用频率的提高、动宾短语动词的非典型性和组块认知机制在动宾短语词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Brinton,L.J.&E.C.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蔣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董秀芳.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袁林.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0)[DB].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uble syllable in history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lexicalization. This phenomenon of lexicalization is likely to exist in any period of lexical development. Some verb-object phras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how some signs of lexicalization. We describe the formation of related words through language facts, and then analyze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verb-object phrase; lexic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词汇化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