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认识交换律

2018-02-26黄艳邹循东梁宇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堂导入

黄艳 邹循东 梁宇

【摘要】本文以“交换律”教学片段为例,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导入,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发散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 课堂导入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83-02

“交换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初次研究数学定律。张齐华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通过生活情境导入,借助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探究任意两数相减、相乘、相除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一、好的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开始

师:关于张老师的学校有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我有一个朋友是外地的,有一天,他非说我调到北京去工作了。他说他在网上看到我在北京市南京东路小学。孩子们,有谁知道他把什么和什么看错了?谁发现了?

生1:他把“北京”和“南京”两个词调换了。

师:大家说能这样调换吗?

生:不能。

师:是啊,我们得提醒他,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生活中,像这样的笑话还有不少呢!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我骑着马儿跑,“马儿”和“我”可以调换位置吗?

生:不能。

师:再看,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可以调换吗?

生:不能。

师:25这个数中的“2”和“5”可以调换吗?

生:也不可以。

师:但是,在数学中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赏析】

好的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开始,教师应努力寻找良好的导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张老师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话题,举例“我骑着马儿跑”“小明在钓鱼”“25”说明生活中有些事物是不可以調换的,但是随即提出“数学中有些情况是可以交换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多思考

师:照样子写一写,1+2=2+1,时间2分钟,你能举多少例子就举多少例子,把它们都写下来。

生1:1+2=2+1,3+7=7+3,1+3=3+1,3+4=4+3,5+4=4+5,……,99+100=100+99

生2:5+2=2+5,4+6=6+4,7+10=10+7,……

……

师:刚才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有这么多例子,这个结论能不能成立了?

生:能。

师:应该可以吧?我们看两位同学举的例子:

①10个例子     ②3个例子

师:猜猜,老师更欣赏谁举的例子?

生3:我认为老师会更欣赏第二位同学举的例子。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第二位同学举的例子里有一位数、两位数和三位数。

师:如果举的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得出的结论会是“任意两数相加”吗?

生4:不能,得出的结论是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

师:对的。我们仅仅举这些例子就够了吗?

生5:要比较全面。

师:“全面”这个词很好。第二位同学的全面体现在哪里呢?

生5: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都有。

【赏析】

通过举例子表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却被张老师设计得富有张力。张老师没有进行大量复杂的演示,而是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充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展开学习。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结论。学生辨析、讨论,进而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理解“任意”

师:老师采访一下这位同学。24+16=16+24,24999+30145=30145+24999,你为什么举这么难的例子?

生1:我在想,例子难一点结果会不会变呢?

师:他的顾虑是什么呢?

生2:难的算式,结果会变。

师:[35]+[45]=[45]+[35],[2b]+[1b]=[1b]+[2b]([b]≠0),你为什么举分数相加的例子?

生2:因为分数也是数,任意两数也包括分数。

(教师板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赏析】

认识加法交换律时,主要是借助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等具体的、常见的数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但部分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数可以满足加数的交换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任意”两字的含义。本环节,教师借助24999+30145=30145+24999,[2b]+[1b]=[1b]+[2b](b≠0)等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任意”的含义。

四、发散思维,端正研究态度

师:由加法交换律,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任意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师:直觉不等于结论,我们举例研究三个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然后汇报)

生2:研究任意两数相乘的规律,举例341×31=31×341。

师:你是先得出结论才画出等号的吗?

生2:我是设出结论才画出“=”。

师:没计算就划等号你们承认吗?

……

师:任意两数相减,结论成立吗?用事实说话。

生3:7-6≠6-7。

师:像这样不符合结论的例子举出一个,能说明问题吗?够了吗?

生3:够了。因为不管有多少个例子是对的,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结论不成立。

师:要证明成立举例可以很多很多,但要证明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赏析】

有了前面研究加法交换律作为基础,在后面研究任意两数相减、相乘、相除的规律时,张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辨析。当学生的研究态度出现小问题时,张老师及时纠正。“要证明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张老师向学生渗透通过反例研究问题的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课堂导入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谈英语课堂无痕导入的策略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