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中考地理试题命制
2018-02-26廖树山
廖树山
【摘要】本文论述中考地理试题的命制问题,探索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核,包括区域认知素养、综合思维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和人地协调观素养等知识,同时尝试将这些素养融入地理中考试题之中,使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地理科目所蕴含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考地理 命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13-03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尚未进一步修订,但地理学科已经普遍认同高中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对中学阶段的地理学科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
根据教育部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改革意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应进一步转变观念,由“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发展转变到核心素养立意,从而创新试题的考查内容与情境呈现方式。笔者在地理中考试题命制方面的探索如下文所述。
一、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与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区域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的主体内容之一。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考试的“必备知识”,在中考中也是考查重点,所占分值较大。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会问在区域内的资源物质“有什么”,如“铁路+物产”,教师在教学中常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地名、物产和地理特征,这违背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初衷,且不符合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基于此,在对初中教学有强烈指导作用的中考,对区域的考查形式应有积极的变化,这样才能引导学校的教学活动向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发展,具体如例1。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1轮廓判断,该国国名是_____________。
(2)图中M区域为该国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其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
①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②市场广大
③地势平坦 ④全年热量充足
⑤水源充足 ⑥科技发达
(3)由图中信息可知,东北部是该国 中心。西部 资源丰富,每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
(4)地理课堂上,同学绘制该国沿40°N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在图2中,与实际比较符合的是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
(5)习近平总书记对该国进行国事访问时,首站来到西雅图,接见了总部位于当地的微软(电脑软件)、波音(飞机制造)、脸书(社交网络)、亚马逊(电子商务)等公司的负责人。分析材料可知,西雅图是该国的工业中心之一。
本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起点是一个区域的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再现区域的名称,然后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状况进行分析,命题的立足点不在于记忆,而是提供一系列地理素材,让学生归纳、分析、判断、推理并进行地理决策,最终得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地理空间尺度的大小、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类型差异,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认知一个地理区域。
学生应答的过程,不仅是地理能力的表现过程,也是地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不仅要调动已有的技能,对一个真实情境进行分析,能够从试题中掌握认识地理环境的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通过对例1的分析,笔者认为中考地理试题在命制时,应结合本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设置既“熟悉又陌生”的背景材料,特别是通过丰富的地理图像元素,充分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进入试题所设置的地理情境中,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考查。
二、综合思维素养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的作用绝不仅仅限于本学科的学习,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地理中考卷中,综合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试题多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两者割裂开来进行考查。例如,水文的考查仅聚焦于水文特征,割裂地形与气候的影响。地名的考查仅聚焦于书写,割裂其历史地理学背景等……这种学习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将具有系统性、规律性、逻辑性的地理知识变成庞杂无序的拼盘。
因此,在地理中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综合思维作为考查的核心內容之一,进而对地理教学施加正面的影响,具体如例2。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地图(图3)。
材料二:我国最北端大约位于53°N,最南端大约位于4°N,最东端大约位于135°E,最西端大约位于73°E。
(1)结合图3的经纬度信息和材料二分析,本地区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部(填方位)。
(2)与我国东部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短暂,冬季_____________。
(3)该地区中部是平原,被半环状的山脉包围,其中山脉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4)该地区的平原排水不畅、蒸发弱,地表有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分布。
(5)据图3分析,该地区的省会和主要城市大多沿_____________分布。
(6)据图3推测,与本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城市②的 工业更为发达(选择填空)。
A.钢铁 B.机械 C.汽车 D.造船
本题考查气候、地形、植被、资源、农业等地理要素,但考查点不仅仅落在呈现这些要素,而将重点置于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上,以及这些联系和作用形成的整体区域地理。例如,纬度高使气候寒冷,平原面积广阔、气候寒冷等,使得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湿地。学生在解答本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个区域的概貌,也需要学会探讨一个区域的各要素的关联性。
通过例2的分析可知中考地理试题在命制时,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背景材料的呈现中,有意识地以明示或暗示的形式,呈现若干地理要素。另外,选择题应尽量以题组的形式,综合题尽量以“小设问”的形式,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并揭示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地理實践力素养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科目除了呈现系统性知识外,课程标准也希望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知识,以课标为命题依据的中考,也应忠实体现这一要求。
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长期以来,一直是命题的难点,原因之一是实践活动不是知识,其内涵和外延很难把握,以纸笔形式难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原因之二,中考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不能以个别学生的实践内容为考查点,命题者应具有一定的智慧,从各种限制因素中寻找突破点,具体如例3。
例3:三柳高速公路于2017年1月18日正式开通,从柳州市区出发,由南向北,连通了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四县,四县与市区的距离依次大约是26千米、74千米、94千米、157千米。加上已有桂柳高速公路连通的鹿寨县(位于市区东北方向约35千米),柳州已经实现了市县高速公路的通达。
根据材料信息,请在图4中绘制柳州市区与各县之间的高速公路连接示意图。
本题以学生绘制地图作为考查点,符合纸笔考试的需要,绘制地图本身也是地理的室内实践活动之一,地图学本身属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必备知识。由于同属一个城市,本题的情境对全体学生而言基本是公平的。本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方向、比例尺、图例地图要素等的空间分布与空间排列。同时,本题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地理情境,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高度关联,对学生而言有很强烈的亲切感。在思索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
通过分析例3可知,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围绕这一素养命制试题,往往是试卷中的高难度试题,适当地出现,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学的方向。
四、人地协调观素养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以往的地理中考中,正面考查的试题可谓层出不穷,但如果仔细辨析这些试题,往往都是一些“口号”式的考查,考生往往不需要储备地理知识,仅仅从常识或文字本身就可以作出判断,其后果是教学中人地关系的知识被轻视,失去了其作为核心主题这一应有的教学地位。为此,地理命题应当跳出空洞文字的陷阱,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从更广泛的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具体如例4。
例4:风雨桥(如图5)是侗族的特色建筑,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请读图完成第1题。
1.风雨桥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
A.民族聚居,人口密集 B.降水丰沛,河流众多
C.奇山峻峰,溶洞奇秀 D.神奇雪乡,冬季严寒
风雨桥是当地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地和谐的经典案例。本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之外,但考点在课标之内。考生也可以很自然地融入试题情境中,有利于分析一个地理现象的地理内涵。本题的另一个新颖之处在于摆脱了人地关系试题常见的负面效应,从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传达积极的因素,并宣传了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
通过例4分析,我们认为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样的经典思路,可以广泛深入地隐含在中考试题中,作为全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点,引导学生抚卷深思,引导教学持续变革。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在中考地理命题实践中已经被认可拥有可操作性。这些实践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深刻理解当代学科教育与当代教育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将素养内涵融入试题之中,并有机地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考题中,在试卷中传递了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引人深思。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