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2018-02-26黄小婷

新一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双一流

黄小婷

摘 要:“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组织青年人才需求越显紧迫。探索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路径,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路径

2015年“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在高校中培养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需求越显急迫。2017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加快培养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工作要求。

一、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国际组织是制定国际规则、分配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培养国际组织青年人才,有助于我国统筹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是增强我国制定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强大抓手,是扩大我国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层面:作为培养国际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水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时代赋予高校的歷史使命和责任,是高校立足于全球化竞争的切入点,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个人层面:作为国际组织的青年人才,在国际组织和平台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发声,为国家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是个人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是个人实现更宽领域和更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平台。

二、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青年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历史大任人才的着眼点,是能够凝聚人心和力量的价值认同,是激发国家和民族使命感的载体。青年人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能够在复杂多元环境中找到不可替代的民族身份认同优势,明确在国际组织中的自我定位,展现大国形象和魅力。

(二)青年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高水平的技能为基础:国际组织具有崇尚“专业”的价值观,过硬的技能有利于青年人才更快速地融入到国际组织的工作和文化中。技能应包括软技能和硬技能。硬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青年应该具备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第二外语,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并做到有效清晰地阐释复杂的问题;专业技能包括个人具有的与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软技能主要指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等一系列能够助力国际组织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青年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高水平的国际化素养为目标:国际化素养主要体现为广阔的全球视野、对世界发展动向的高度敏感性、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等。高水平的国际化素养是青年人才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底蕴,是在跨文化语境中熟悉国际规则、恰当交际的通行证,是大国形象的良好体现。培养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国际化素养,有利于青年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

三、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政策支持,优化顶层设计: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教学、外事、学工等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于有志于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青年人才,高校应制定专门的制度,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从全局出发,在学籍管理、学分互认、资助、升学深造、就业、培训等多个层次和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为青年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国际组织的后备人才库中。

(二)思想引导,发掘优秀人才: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宣传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优秀人才事迹,青年学生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潜移默化地向榜样靠拢和看齐,丰富自身的学识和国际化素养,提高青年学生对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认同度。同时,高校应注重优秀人才的发掘,通过针对性的辅导,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鼓励优秀人才走进国际组织。

(三)资源配置,扩大交流机会:在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下,高校应做好各类资源配置,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外实践交流机会。首先,应加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素质能力的青年人才,离不开一支国际视野广阔、专业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加大外籍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内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其次,健全国际化课程体系,提升青年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和视角,鼓励青年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再次,构建国际化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术交流、访学项目等方式,鼓励青年学生出国学习交流;通过语言和文化竞赛,激发青年学生学习国际文化和知识的兴趣;通过组建国际交流社团,定期开展中外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吴丽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视角[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2),39卷,第1期:134-136.

[2]曲雅静,张晶.对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33-35.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