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2018-02-26安徽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236800任伶俐
安徽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236800) 任伶俐
正确运算是成功应用知识数学的必要保证,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感,提升思维品质,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现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运算的正确率较低,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打击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造成运算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分析计算错误,深究错误原因
算理是计算的道理,算法是具体的计算方法,算理、算法是计算的一体两翼,两者相辅相成。正确的计算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只有算理清楚,且算法得当,计算时才可以有条不紊。
下面是我收集的学生对算理不清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1)9+5=13 (凑十法算理不清)
(2)(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8.2-6=7.6 (小数加减法,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4)(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混淆)
可见,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因为算理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重视生活情境,激发运算兴趣
计算教学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一,学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入计算,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第一节内容“精打细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这几天在生活中遇到几个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老师想买菠萝,卖主说2元钱一个,5元钱3个,大家帮我算一算,怎样买比较划算呢?学生纷纷举手说“5元3个的划算”,并说出了理由。我赞许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你一天能吃完3个,买5元钱3个的划算,如果你一天吃不完,天气这么热,第二天菠萝就会变质,还是买2元钱一个的划算。”我极力地表扬了他,并说:“你真会为老师着想,也很会精打细算。”然后板书课题:精打细算。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昨天老师去买牛奶,先到粮油商厦发现5袋牛奶11.5元,“货比三家不吃亏”,我又去了“好又多”超市,发现那里的牛奶买5袋送1袋共12.9元,这下老师犯愁了,我该买哪一家的牛奶呢?这样让学生为老师排忧解难,学生个个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努力思考,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做好铺垫。
三、充分利用学具,加强直观教学
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弱、抽象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具、教具、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中,调动各种感官活动,丰富感性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算理。
例如,在进行“9+5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过程中可充分感知“看大数9,分小数,凑成十:9+1=10,再相加 10+4=14”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亲自操作理解了算理,并且记忆深刻。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和算法,这样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四、运用迁移规律,注重学习过程
所谓迁移,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规律等知识,然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笔,每支0.5元,他用1.5元钱可以买几支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得到答案“可以买3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就产生了困惑:1.5除以0.5商是3应该如何表达呢?这时,有的学生说:“如果0.5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使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了一会就纷纷回答: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板书完毕,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把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学生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过程,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真正理解了算理,从而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五、注重教学技巧,培养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有一部分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我在教学计算时,要求学生不要见题就做,而是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即认真对数,以免抄错数或计算符号。
2.想:即认真审题,弄清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如125×8÷125×8,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可能先算两边的乘法,再算除法,结果为“1”,这显然是错误的。刚开始学习四则运算时,我总是让学生先标清运算顺序,再计算。
3.算:即认真书写、计算。书写时要工整,不能潦草;计算时集中精力,不急不躁。
4.查:即认真验算。
另外,我们班每位学生除了有作业本外,还要有一个错题本,让学生把自己平时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例摘录在错题本上,并写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间相互交流。这样做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经常这样做,学生就能很好地避免和减少错误。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一项细致而长远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