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的原因及现象分析

2018-02-26常梦泽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哔哩弹幕故宫

常梦泽

(兰州财经大学 商务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创作纪录片的新型看点

(一)互联网形态下的新媒体传播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献礼片,拍摄时间为2015年4月至7月,制作成本仅150万元,这与同是故宫题材的集国家顶尖制作力量的12集纪录片《故宫》相比,实在是“帝王”与“布衣”的对比。《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在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播出,播出后回应平淡,但是后来投放于哔哩哔哩动画网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一向客观、“高冷”的豆瓣上取得9.3分的成绩,可见大众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认可。

手机已经成为收看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年轻人更是成为手机用户的中坚力量,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动画网上,70%的受众主要集中于高中生和大学生。哔哩哔哩网的受众不仅可以将意见发在传统评论区,还能直接发送评论弹幕,用户在观影过程中可以随时发送弹幕,所谓“弹幕和影片一起食用更下饭”。当旁白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大多数修复师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样的高校时,弹幕就会被“这是中央美院的招生宣传片吧”“我也要考中央美院”这种搞笑幽默的话语“刷屏”。无数的弹幕也对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产生了共鸣,如看到漆器组在修复文物时,就有不少弹幕表示自己和修复师一样对生漆过敏,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过敏时的状态。这对于从未接触过美术专业的受众来说,通过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动态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工作体验,这种认识是新奇的。

(二)平民化视角展开叙述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前,大众会认为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是在一个全封闭、高科技的场所工作,恰恰相反,这些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就是在故宫普通办公室里做着普通的工作。他们的手艺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当代这个纷繁杂乱的社会中,修复师的工作却是“慢工出细活”,他们的工作节奏很慢,一件文物的修复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有时一个修复师的一生只能修复几件文物。观看纪录片时,修复师们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也有乐趣,他们吃着“宫廷御枣”,逗着“宫廷御猫”,每天工作要打开七道大门,打开门的时候还得吼一声,民间一直有传言说故宫闹鬼,其实这样做是为了不惊扰到突然窜出来的小动物。周一故宫闭馆,瓷器组修复师东歌说自己最喜欢这个时候,因为自己可以畅快地在故宫骑行,摄影师取笑她说末代皇帝溥仪当年也是这样在故宫太和门广场上骑自行车。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修复师并非神秘人,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无异。正如修复师东歌所言,自己喜欢瓷器的原因是瓷器的使用不分阶级,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寻常百姓家里都有瓷器的身影。纪录片犹如瓷器,太过于宏伟壮阔的主题反而难以让受众产生亲近感,将镜头聚焦于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才能更加触动人心。

(三)工匠精神创造视角

“工匠精神”是近几年的热词,只有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才能被称作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每一个修复师都拥有这种工匠精神,中国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拜师学艺的师徒制依然存在于文物修复这项长达千年的手艺活儿中,这就是传承的温度。拥有安静平和的心态,慢工出细活,认真雕琢,能抵制住诱惑,甘于寂寞,才是成为工匠的不二法则。片中有一幕特别有意思的画面,当书画组运用高科技机器对郎世宁的画作进行扫描时,发现上一个修复师补绢时偷工减料,把其他画布相近颜色的绢布随意撕扯下来补画。所以,“工匠精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诚信,不投机取巧,保证自己手中每一件物品的完美,这场古今对话正是对每一个修复师人品和敬业精神的检验。

二、受众群体影响分析

(一)当“老物件儿”遇上“新青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组把在传统媒体播出后并不受推崇的影片投放在受众绝大多数是年轻人的哔哩哔哩动画网,传统文化题材与弹幕形式结合引起了巨大轰动,年轻人在观看影片收获见闻的同时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于2016年年底上映,受众中出现了许多中老年面孔,他们无一不是被自己的孩子推荐去看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融,《我在故宫修文物》书籍也在大电影上映后问世。

片中木器组屈峰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同学会作品展览时所说,自己选择了修复文物的工作,就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进行创作,自己只能按部就班地修复。说不委屈吗,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当然想在专业领域开拓天地,但是现实生活却让人不得不困顿于此。年轻人也纷纷通过弹幕留下了相同的感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是此片与受众之间引发共鸣的切入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弹幕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择一事,终一生”,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一辈子。年轻受众观看此片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将片中情景映照在自己生活中,《我在故宫修文物》虽是在讲最传统的手艺,其实蕴含的生活哲理却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感同身受的。

(二)“意见领袖”的嵌入式言传身教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创作团队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了深入了解文物修复工作,他们总是每时每刻出现在修复师身边进行记录,耗时4个月拍摄此片。通常情况下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追求个性的青少年都会觉得太无聊,会产生排斥情绪。《我在故宫修文物》从微末故事出发来表达人文观点,在某些方面,片中的修复师承担着综合型意见领袖的职责,他们通过新媒体记录日常工作,同时通过网络影响受众。被誉为“b站男神”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在遭遇台湾民间收藏家高姿态炫耀藏品,并挑衅地问自己的藏品是否可以击败故宫藏品时,王师傅只是淡然一笑,后来采访时含蓄地指出他的收藏对于故宫根本不值得一提。木器组的屈峰更是在雕刻佛像时表达了中国人以物观己的思想。修复师正是秉承儒学传统格物致知的思想,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不知不觉留下自己的痕迹,在修复文物中融入自己的品格、价值和情感。正是这些小片段击中了受众的内心,弹幕纷纷刷屏表示“泪目”。言传身教式的传播手法让年轻受众更能接受,文化的传承不再呆板无趣,反而是在细小的感动中传承。

三、结语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的走红并不是偶然现象,现阶段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不是排斥,更多的是不了解,《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在于“新(新媒体)老(传统文化)结合”。青少年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应肩负起传播者的责任进行二次传播。这也促进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的产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良性互动,受众覆盖面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收获受众高度赞扬和高度关注的双赢局面。

[1]孙傲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探究[J].电影评介,2016(14):104-106.

[2]刘蒙之.从宏大叙事到微末叙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创作理念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109-111.

[3]王博睿.自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发展特征及突围策略[D].广西师范学院,2016.

猜你喜欢

哔哩弹幕故宫
汽车里还能看视频刷弹幕《哔哩哔哩车机版》
HOLLOW COMFORT
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分析——基于商业模式六要素理论
“弹幕”防御大师
哔哩哔哩2019年全年营收67.8亿元同比增长64%
雪中故宫
月活数据激活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如何定义仍是难点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