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互动下的和谐对话
——初中物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8-02-26王爱亮
王爱亮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中,江苏 扬州)
反观当前的物理教学,教育者仍旧存在着“舍不得”“放不下”和“等不及”的问题。“舍不得”自己“精彩”的备课,在课堂中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急于想将自己的发现、见解、答案抛出,让学生直接背诵和记录;“放不下”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享受“一个人的讲台”,不在意与学生之间的共享与互动;“等不及”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很快就公布结论,失去了与学生“对话”沟通的机会。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的活动,教学不可能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它就是无效教学。新课改一再强调教育者必须和学生在互相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以“对话”为中介进行双向的沟通交流和互相理解,从而构建起物理“有效互动”式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在物理课堂开展“和谐对话”进行了深入解析。
一、构建“互动式”物理教学模式的方法
1.通过有效问题展开有效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最能够吸引学生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展开对话的方法就是问题引导。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而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对话的互动过程。开展问题教学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方面教学的弊端,是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最佳互动方法。
2.注重物理实验中学生的参与互动
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物理实验也是吸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互动对话中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通过对实验的合理安排与设计,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更多话题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展开互动。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和动手能力,如在骨传导或者是振动产生声音等实验中,就可以将一些简单操作交由学生进行。而对于一些复杂实验,就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的方法,逐渐让学生养成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方法,与学生展开互动。物理中一些概念和规律会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时可以帮助他们或者鼓励他们与同学一起制作模型,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时,老师提供一些与光的反射与折射相关的图案,然后学生参考图案去做模型或者是进行“简易照相机”的制作。这样的实验学生感觉到非常有趣,在课堂上他们主动进行组合、比较,并积极征求老师的意见,很快就对规律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二、以“物体的浮沉”为例的教学实践
1.问题情境创设
老师在加盐的清水中放入一个鸡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引导:“鸡蛋在水中的浮力产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浮力的变化?”
接着将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先将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然后再将金属块的一半浸入水里,让学生观察测力计数据变化,问题引导:“金属块在两次操作中的浮力是否有变化?为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拨和启发:“两次操作中浸在水中的金属块体积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称之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并再次提问:“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浮沉?”要求大家分组进行讨论,要将自己的猜想、结论以及依据进行现场表述。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在探究一些物理规律时,需要通过实验观察与探究内容相关的现象,再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以及抽象思维去获取反映现象本质的有效信息,而这个过程难度相对较大,老师必须给予指导与引导。猜想被提出后,老师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多角度引导,让他们对问题进行假设、猜测之后拿出相应的研究方案并对此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应围绕如何选择实验器材和仪器,哪些物理量应该先测量,哪些后测量,具体的操作方法等。进行探究实验之前还应在方法上进行点拨,如怎样进行浮力测量,怎样搜集证据,如何进行表格设计等。帮助每个组明确自己的任务,科学合理分工,指导他们开展实验。
3.组间讨论交流和分析论证
组间讨论不是无序的,老师要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和过程,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参与讨论,调控他们的合作交流情况。当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束后,将小组活动“还原”成班级活动,各个小组分别呈现自己的学习结果。并通过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热情,肯定成功,指出失误,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利用初中生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等心理特征,创造出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互动”模式的物理教学,是通过有效问题而引发的有效对话。互动式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展开对话的能力与精神,在这种互动中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物理思维,从而使自己的个体意义得到展现。而有效互动下的和谐对话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并且信任理解的基础上,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个物理教育者都应该关注并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