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2-26孙洪敏
孙洪敏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第二中学,河北 沧州)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物意识启蒙时期,所以问题的存在是一定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与教师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所以,学生生物问题意识培养应该贯彻在生物教学的各类内容领域。下面,我便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命题、学生试卷分析四个方面对学生生物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详做阐述。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新知的主要途径,由于知识的陌生性,此环节亦应是学生最易发现问题的部分,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里有利的资源,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这里我们可以细分为几个环节:课前预习中提出问题,课中教学中解决问题,课后汇总中依据所学知识生发新问题。
例如:在“植物细胞”一节的讲解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问题,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课堂上经过汇总,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碘液浸泡植物标本?
(2)为什么在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没有用碘液浸泡处理?
(3)植物细胞有什么样的生命活动呢?
(4)研究植物细胞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问题均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提取出来的,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教学,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同样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对于第四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倒推:为什么蔬菜有营养→为什么它会含有这样的营养物质→人们是如何发现其营养物质的→了解营养物质的基础→对植物细胞的分析。课后,我让学生依据课堂所学内容提出自己依旧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会举一反三地提出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可见,课前、课中、课后问题的贯穿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培养
除生物讲解课外,还有实验教学课。此过程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同样是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所以,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的规划与结论得出等所有实验环节均应是学生自己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的问题意识指导下完成的。
例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节的“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其与舌的搅拌和唾液有无关系”实验探究中,我先向学生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无甜味,但其分解而成的麦芽糖有甜味,那么实验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馒头有无分解成麦芽糖,后又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得出用碘检测即可的结论。在实验进行之前,我再次提示:要探究麦芽糖的生成与搅拌和唾液有无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这里应如何控制变量?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将馒头分为三种状态:经搅拌有唾液,未经搅拌有唾液,经搅拌无唾液,用碘分别进行变蓝检测,最后得出结论。可见,教师在实验操作环节采取引导与放手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生物实验与学习能力。
三、学生自主命题过程中的培养
自主命题即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行自主或合作出题,以实现自测自评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新理解、整合所学知识,并以问题的方式提取出知识重点,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其问题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与锻炼。
例如:在学习完“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后,我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命题,在完成之后上交并重新随机发给班内同学进行答题。学生在出题过程中会重新细读本节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为了给答题同学制造一定挑战,会竭力思考挖掘知识内理。如像这样的问题: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的人们,其血液内红细胞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对红细胞作用的考查,但融入了实际情境与环境适应等知识,这样的出题过程伴随着学生对前面知识的调动与对其问题意识的有效激发。
四、学生试卷分析过程中的培养
试卷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常用方式,其对于学生学习短板的呈现是明显的,但在检验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对试卷的分析,即对错误试题的自省与自我提问。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漏洞并填补漏洞、完善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的试卷考查后,我并没有对学生的错题进行直接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再次思考试题,并在其旁边标注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反思并搞清楚自己知识漏洞的过程,如:贫血患者在饮食上应多补充的无机盐是什么?同学们所提问题是:什么是贫血?在这一问题提出以后,我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这时所得到的答案是明确而有问题依据的,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其问题,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其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当贯彻在生物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