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方略①
2018-02-26周建松
周建松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职业性与专业性相融合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进而向普及化教育转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特征的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将进一步彰显,同时,国家在政策导向上也明确了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领域的院校。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类型特色开展高水平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功能与价值
(一)满足适龄青年就读高等教育和提升就业技能的双重功能
有专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教育制度是我国的首创,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突出性贡献。而职业教育其重要性和价值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即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是青年打开成才成功的重要渠道。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是适龄青年实现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按照高中后教育的要求,贯穿立德树人主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从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出发,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增强,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原则。
(二)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逐步向普及化迈进,规模不再像过去20年间那么重要,而结构问题却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已从急需的质量观转变到适需的质量观。我们所说的结构,不仅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也包括区域结构、专业结构等,而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新的类型确有其重要结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承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继承了中专教育行业办学、企业办学的优点,坚持了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的特征,彰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其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双证书培养标准,较好地提高了学校和毕业生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产业升级、适应技术进步、适应岗位需求、适应人生进阶的能力。
从结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面向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以面向本行业、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三农为服务对象,从事基本工种、熟悉基本业务、适应基础岗位,能够适应一线工作要求,成为安心于基层一线工作的大学生;二是服务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大多在本地区、本区域,能够坚持本土化特色,具有较强的适应和服务本土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和提高服务水平;三是专业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较少受传统高等教育束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起传统高等教育而言,它更多满足专业急需,更为专业适需。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笔者认为,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任务,主要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形成的一些理念,如需求导向、服务地方、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等等,更彰显出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效应和旺盛生命力。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及随后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明确提出要经过七年的努力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总的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该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仍肯定和承认初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启蒙作用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起着关键和引领作用,而且在中职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在适应发展需求的实践中,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打造中,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是主力军,不仅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引领着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而且探索更高层次的本科以及专业研究生学位人才培养,通过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升格来部分实现也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指示和决定,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作用巨大。
二、基于类型特色开展高水平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出台的三个重要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又称新发展理念)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行动正是分类管理。为此,国务院和教育部及有关部门于2015年下发了三个重要的文件:一是2015年10月19日由教育部以教职成﹝2015﹞9号文件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二是2015年10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动,以教发﹝2015﹞7号文件推出的《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即普通本科应用转型;三是2015年10月24日由国务院以国发﹝2015﹞64号文件推出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即“双一流”建设。这是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在前后不到一周时间内密集发布的不同视角、不同层级但主题近似的三个政策文件,意涵十分丰富,影响极其深远。
(二)政策文件所体现的高等教育发展制度特征
这三个政策释放出强烈的制度建设理念:第一,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必须加快发展;第二,高等教育发展在方略上必须坚持制度先行,以制度来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具体举措;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制度总特征是分类管理,鼓励各自专业特色发展水平。早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就提出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鼓励各自定位、办出特色、办出,争创一流,并制定分类管理办法是其重要的制度特征。遴选一部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开展“双一流”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引导更多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这些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三)基于类型特色开展高水平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体现在其中。综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经验,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理念,不失时机推出并全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计划一定会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有利于巩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情况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社会上“本科院校谈职色变、高职院校求本心切”的现象普遍存在,[1]从一个角度说明当前职业教育地位不高、方向不稳。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及其专业,有利于把一批好的高职院校巩固稳定下来,从而巩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二,有利于发挥优质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和职教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一部分学校按类型特征实施高水平建设,不仅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树立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样板,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军心。随着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建设一定可以发挥典型带路和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对面上1300多所高职院校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到龙头作用,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其结构作用十分重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的杠杆和带动效应,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实施了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不仅中央财政进行了投入,而且带动了地方与行业,成效明显,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和发展,对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法,可以将其称为高职双一流或高职高水平建设,通过中央财政项目建设,表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态度,从而昭示和推进整体建设。
第四,有利于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1998年以来近二十年的大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规模上占据“半壁江山”,而且在办学特色和水平,办学体制和机制上都极有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乃历史之必然、时代之要求,相应地建设并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也乃历史性选择和必然性要求,高水平建设就是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确立和建设一批标志性、标杆性学校,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样板高职院校。
三、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政策回顾与实践经验
(一)政策回顾与分析
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确立和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关键之举。正因如此,在2014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就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说,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正在形成,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度提高。2017年1月,国务院以国发﹝2017﹞4号文件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在“专栏7”中明确要求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即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支持10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经验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的类型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呈现出起步虽迟但发展较快的良好情形。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中央财政投入机制极大的杠杆和带动效应,2006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创造性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围绕提升办学综合水平,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等,先后遴选并支持了100所示范院校和100所骨干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据统计,中央财政累积投入专项资金45.5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89.7亿元,行业企业投入28.3亿,通过投入和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它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拉动效应,中央财政直接投向重点专业,促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到了支持和撬动作用。二是中央财政带动了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投入,产生了倍数效应,形成了中央财政引导、地方投入为主、行业企业支持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投入主体责任的落实,调动了行业企业对发展和办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了中央财政的杠杆效应。三是形成了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带动下省示范骨干、部示范骨干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从百花绽放到千花盛开,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四是通过中央财政投入项目,唤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行业和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了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认识。五是对全社会认识和重视高职形成了良性循环与支持机制,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升、办学条件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对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意义重大。
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计划的建议
(一)把高职教育高水平建设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个体影响力远不能与高水平大学相比,但整体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高职教育小看一等、矮看三分,应当像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一样,将其按照“半壁江山”和类型特征的总要求来规划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整体教育发展战略。由教育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参与,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门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同时明确要求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建设效应,文件宜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如由国办发文更好。
(二)采取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
一方面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这一已被国内外认可和接受的模式,从而减少认识误差。另外一面,也表明普通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职院校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总体战略,有利于增强地位认同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教育格局中,基础教育以课程为标志,普通高校以学科为标志,职业教育以专业为标志是一个基本特点,在职业教育办学基本规律中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专业建设为龙头,校企合作为支撑,教学工作为中心,优质就业为导向,抓住了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就能带领其他各项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就业创业建设等,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基点和基础就是高水平专业。因此,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这一理念及模式比较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确立100所左右高水平院校,遴选2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应该是恰当的选择,数量太多,难以体现双高要求,数量太少,起不到激励作用,更何况,高职院校量大面广、专业点多,必须注意统筹。
(三)认真把握遴选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任何遴选都有侧重点,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和矛盾,“双一流”公布后,社会上质疑不少,诟病很多,但认为合理公正者居多,高职院校情况更为复杂,作为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适需的就是合理的,适需的就是最美的,也称之为高水平,因此,一定要克服和防止一些不合实际的所谓国际化水平,而是从中国特色、类型特征去研究。为此,以下几点需要关注:一是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就是说市场和社会对这所学校的认可乃致公认程度,考生和家长对这所学校的欢迎程度,行业和企业对这所学校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毕业生质量及其成长成才状况当然是重要指标。二是行业和区域的代表性,也就是说,这所学校应该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一定区域,一定行业范围内有相对的公认程度。对于综合性院校要关注综合影响力,对于行业性院校要关注其行业影响力。三是重视学校对区域和行业的社会的贡献,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培训能力和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和影响力等,说到底就是学校和专业的市场认可度、行业认可度、社会认可度、管理部门认同度及学生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本科转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