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承分析
2018-02-26孙腾
孙 腾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山东 东营)
国画是我国一项社会艺术,其起源自华夏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后,中国画早已牢牢根植于华夏文化中。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这一完善的艺术体系在国画中展现,是艺术界的特色,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和瑰宝。鉴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这一优势,把其和课程教学结合,定可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以艺修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底蕴。因此,在校本课程中可传承国画教学,在学校开设国画教学相关课程,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等。
一、国画在校本课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其全面发展
国画满足当下社会教育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在教学期间,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传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及成长价值的体验,利于实现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目标。此外,国画教学也在实践中、在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
国画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并把德育放在核心位置,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养。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全部贯穿搭配于知识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素养,强化学生的品德操守。
二、国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承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受民族文化意蕴
传统国画注重对事物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和具体形象的表达。把画、诗、书和印整合到一起,以此来表达绘画者自身的志向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去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受民族文化丰富情感和深厚的底蕴。
例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国画大家齐白石的艺术作品,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风格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告知学生国画是我国的艺术精髓和国粹,注重神似,强化学生的使命感,使其意识到自身有责任去发扬国画艺术。
(二)利用国画的情趣体验,增强学生感悟
国画艺术之所以具备浓厚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墨在水中的应用能够在宣纸上形成一种水墨相互融合的渲染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期间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一晕染的效果和其带来的美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国画的美感。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国画中领悟如何去做人,想要做怎样的人,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观等。如在欣赏郑板桥与苏轼等的国画作品时,把知识点延伸到我国传统国画中,把“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示,使得学生可以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体现淡泊、气节、清远和高洁等品质。把相关诗句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领悟竹子这一国画中体现的虚心、正直和坚毅的良好品质。
(三)选择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师在教学期间,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深层次地开发国学价值,可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穿插游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而后安排每个小组同一个命题,要求学生进行绘画游戏,设计国画作品。在作品初步成型后,引导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讲述画法的特点。而且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搜集当代君子代表如袁隆平、南仁东等人物视频,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具备良好品德和高素质的重要性,增加其对国学的印象和了解,完善自身不足。此外,教学完毕后,教师要及时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尤其要注重对那些可以大胆指出作品中展现晕染感染力的学生予以积极评价。
(四)开设君子课,强化国画教育价值
当下社会,国家较为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如语文教学中朗诵课程的教学,但此教学形式单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国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改变了语言课中传统文化教学难的问题,教学期间校方可开设君子课,把国画作为导向,以人文为基础,以收获的感悟作为终结。榜样的理论是雄厚的,在君子课教学期间,教师可把历史上的优秀文人墨客均赞扬过的梅兰竹菊等作为教学主题,贯穿国学知识。如文人郑板桥,其一生写竹、画竹,是一个典型的谦谦君子,教师就可在教学期间引入文人墨客,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意识到国画的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国画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道德素养,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目标。为了更好地落实国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承工作,在教学期间,也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感受民族文化蕴含,开设君子课强化国画教育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利用国画的情趣体验增强学生感悟,为教学效果作保障。